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杨震  杨汝良 《雷达学报》2014,3(3):314-319
HJ-1-C 卫星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中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目前已在轨运行。其SAR 系统采用网状反射面天线和集中式功率放大器,且具有星上在轨内定标的功能。该文详细介绍了HJ-1-C 卫星SAR 系统的内定标模式和算法,给出内定标器的设计和实现原理,并对SAR 系统在轨工作内定标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环境一号C 卫星系统总体设计及其在轨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润宁  姜秀鹏 《雷达学报》2014,3(3):249-255
HJ-1-C 卫星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与光学卫星HJ-1-A/B 共同完成环境与自然灾害监测。该文介绍了中国第1 颗民用SAR 卫星的系统总体及载荷的设计特点,研究了卫星平台部分的数传、姿态控制、供配电和热控分系统对SAR 载荷的支持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匹配关系,同时,给出了卫星在轨测试验证的相应结果。   相似文献   

3.
《雷达学报》2013,(1):53
环境一号C(HJ-1-C)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其有效载荷为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可以获得5米分辨率图像。环境一号C卫星可以与早前发射的环境一号A、B星组成环境与灾害检测预报的"小卫星星座",从而可以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  相似文献   

4.
张薇  王磊 《雷达学报》2014,3(3):368-374
2012 年11 月19 日,环境减灾卫星一号C 星成功发射,是我国第1 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轨运行的S 波段SAR 卫星。在轨测试阶段,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对C 星在冰凌灾害方面的应用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同时利用资源三号卫星多光谱影像进行相对精度评价。结果表明,S 波段SAR 卫星对于冰凌具有极好的响应,对于完全封冻、未完全封冻和浮冰区域,可有效地辨识,具备较好的减灾应用能力。S 波段SAR 卫星数据将填补我国乃至世界上SAR 卫星数据的波段空白,减灾应用潜力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5.
环境一号C 卫星(HJ-1C)于2012 年11 月19 日成功发射,并与2008 年9 月6 日一箭双星发射的环境一号A 星,B 星(HJ-1A/1B)组成2+1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该文以2012 年12 月~2013 年1 月期间获取的9 景HJ-1C 卫星数据2 级产品(S 波段,VV 极化,Strip 模式,5 m 分辨率)为实验数据,以北京市和福建省近海海域为研究实验区,以HJ-1C 卫星SAR 图像土地利用类型人工解译与制图、地表覆盖自动分类、近海海洋溢油污染识别、海浪特征参数反演、海水养殖区特征提取等近海海洋环境监测等为例,开展了HJ-1C卫星SAR 图像环境遥感应用能力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HJ-1C 卫星SAR 图像可用于耕地、林地、公路用地、河流水面、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工解译和制图,地类图斑面积勾绘误差小于5%;(2)HJ-1C 卫星SAR 与HJ-1B CCD 图像融合可有效提高地表覆盖自动分类精度;(3)HJ-1C 卫星SAR 图像可用于海洋溢油污染识别、海浪特征参数反演及近海养殖区信息提取等近海海洋环境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6.
张华春  陶新  倪江  禹卫东 《雷达学报》2014,3(3):307-313
该文面向HJ-1-C SAR 全功率辐射试验设计,阐述了SAR 大功率集中发射所带来的新问题,从保证雷达接收通路的安全性出发,提出全功率辐射试验的接收通道漏过功率测试的必要性,给出构成雷达系统收发通道闭环测试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HJ-1-C SAR 系统全功率辐射试验的方案合理可行,试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雷达学报》2020,9(2):F0003-F0003
高分三号雷达卫星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批启动的重要研制工程项目之一,是我国首个C波段、高分辨率、全极化星载SAR系统,其SAR载荷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制,于2016年8月10日成功发射。基于高分三号SAR卫星,我国首次实现方位多通道星载SAR成像,大幅提升成像幅宽;首次实现星载SAR全极化成像。高分三号具有12种常规成像模式,最高分辨率达到1 m,最大幅宽达到650km,是我国首颗设计使用寿命长达8年的遥感卫星。  相似文献   

8.
为检测分析HJ-1A/B星CCD相机在轨辐射探测性能及其辐射定标的有效性,提出了基于多种光学特性地面目标的在轨检测方法。首先,介绍了HJ-1A/B星CCD相机在轨辐射性能检测方法,并基于2013年HJ-1A/B卫星地面同步观测试验数据,获取了HJ-1A/B星过境时刻的卫星入瞳处等效辐亮度。然后以该等效辐亮度为基准,对HJ-1A/B星CCD相机历次在轨辐射定标结果进行检验,分析HJ-1A/B星CCD相机的在轨运行期间辐射探测性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HJ-1A/B星在轨运行过程中,辐射性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轨运行5年多时间里,HJ-1A/B星的CCD相机各波段的辐射性能平均衰变量最低为3.7%,最大为39.6%;为保证遥感数据的定量化精度,定期的在轨绝对辐射定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一种相干成像雷达,相干性是保证SAR 成像的关键。对相干系统而言,诸多因素会破坏其相干性。该文以环境一号C 卫星SAR 分系统方案和指标为基础,主要分析了频率源稳定度和脉间定时抖动对系统相干性的影响。环境一号C 卫星SAR 采用短期稳定度为101.010 / 5 ms 的晶振,经过直接倍频与分频提供系统所需的基准频率信号,由短期稳定度引入的方位向随机相位误差对积分旁瓣的影响可忽略。环境一号C 卫星SAR 定时脉冲前沿抖动优于2 ns (rms),合成孔径时间内的随机相位误差对方位脉冲压缩旁瓣略有影响。该文通过公式推导和仿真分析证明了HJ-1-C 卫星SAR 系统相干性设计满足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要求。   相似文献   

10.
《卫星与网络》2012,(11):45
11月19日6点5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C星送入预定轨道。同时,还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1"方案的正式建成。监测预报小卫星C星是我国首颗民用对地观测合成孔径雷达(SAR)小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一号C 星SAR 天线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一号C 星SAR 天线采用了构架式可展开网状抛物面反射器,天线构型复杂,在轨展开步骤多,天线展开可靠性及在轨电气性能等都是设计难点。该文阐述了天线总体、结构和电气方面的设计研究,并从力学和热角度进行了实际工况的分析。环境一号C 星在轨成功展开及良好的SAR 成像质量表明了天线在机电热及可靠性设计方面满足型号工程的使用要求,为集中式网状抛物面SAR 天线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王磊  文耀普 《雷达学报》2014,3(3):301-306
大功率高热流密度固态发射机是环境一号C 卫星有效载荷中的关键设备,对整星的热设计影响很大。固态发射机热设计的目的,是满足固态发射机的温度需要,从而确保固态发射机的安全可靠工作。该文论述了环境一号C 卫星固态发射机热控设计及解决的关键问题。飞行遥测结果表明,固态发射机热控设计正确、方案合理,很好地满足了固态发射机的温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设计和实现了基于高性能机群的环境一号C 卫星 SAR 图像全分辨率快视实时处理系统,该系统对环境一号C 卫星2012 年12 月9 日首次开机获取的SAR 遥感数据进行了快视图像处理。结果表明:该快视处理系统完全满足SAR 图像全分辨率快视实时处理能力。该系统是我国首次实现星载SAR 图像全分辨率快视实时处理的业务运行系统。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地球同步轨道圆迹合成孔径雷达(Geosynchronous Circular SAR, Geo-CSAR)的概念,通过设计同步轨道的轨道参数,可以形成近圆的卫星相对地球轨迹,使SAR载荷的凝视成像模式成为可能,实现对地的大面积定点连续观测以及真3维信息获取;研究分析了Geo-CSAR的成像能力,指出其在瞬时覆盖度、连续观测范围及3维精确定位方面,具有现有低轨星载SAR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实现全球不间断覆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军事侦察、灾害监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卫星微波遥感系统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高性能的大型卫星必不可少,但近年来低成本航天器发射技术正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与此同时,小卫星微波遥感系统技术发展迅速,一些新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运用。研究快速响应星载SAR有效载荷技术,有利于提高突发重大灾害的应急监测能力。讨论了雷达模块化、低成本设计、参数优化方法、轨道高度选择和星上实时处理等对快速响应SAR有效载荷系统设计非常重要的技术途径。结合设计实例,给出一种低成本小型星载SAR有效载荷的解决方案和主要指标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