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金涛 《科普研究》2011,6(4):90-92
科技传播承载的社会责任很多,诸如信息的交流,科学精神、观念和思想的弘扬,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普及科技知识,报道科技事件及典型,揭露迷信及伪科学案例,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等等。这些,对于从事科学传播的媒体都是责无旁贷的。不过,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或者说科技传播当前的第一要务,是要讲真话,不仅科学传播的媒体本身要讲真话,还要大力提倡说真话。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讲真话作为科学传播当前的第一要务?道理说起来简单也很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已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文化传播为科技创新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科技创新则为科学传播内容提供着不竭源泉。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科研活动已不仅仅是科技团体的行为,而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参与、理解和支持。增加与公众对话的渠道,加强科学传播,推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相互理解,进而形成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已成为当代科研管理和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2012年6月8—1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科普研究所承办的第75期双清论坛召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以及科学松鼠会等2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部委机关以及媒体和NGO组织的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基金工作中的科学传播问题"展开了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出席会议并作开幕式讲话,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出席会议。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瑞平,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共同担任论坛主席。近20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报告和大会报告。本期的"理论探索:‘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专栏",全方位地展示此次论坛的名家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双清论坛是一个在学界享有盛誉的高端科学论坛,已经成为基金委的品牌活动。本次论坛能以科学基金中的科学传播问题探讨作为议题,充分说明了基金委对科学传播工作的重视。与大家分享三点认识。第一,个人对论坛主题的理解。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科学基金中的科学传播问题探讨。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  相似文献   

4.
《科普研究》2015,(2):11
《科普研究》(双月刊)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专业学术期刊。它的刊文范围包括科技传播、科学教育、科普展教、科学与文化等领域。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坚持聚焦中外科技传播前沿动态,促进科技的传播与发展,为广大科技传播和科普工作者搭建一个活跃学术思想、发表学术论文的平台,努力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及  相似文献   

5.
申江婴 《科普研究》2011,(Z1):29-32,36
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针对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全媒体传播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和渠道,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元素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地互动展示传播内容。本文对全媒体的驱动因素、定义特征及其巨大的传播力量进行了分析,提出要科学把握全媒体传播规律,更好地服务社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面向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范式”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新兴传统,它与面向科学文化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范式”共同构成当今国内科学传播的两大传统。在一阶和二阶科学传播的基础上,以公民参与科学为核心的三阶科学传播日渐重要,并成为实现“四科两能力”的有效路径。根据科学传播研究的最新趋势,可将其扩展为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公共科学服务五个阶段,其共同构成科学传播结构化系统,实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统一,并为社会科学文化形成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吴琦来  普宏  孟雷 《科普研究》2013,8(4):46-53
本文以"为什么传播"、"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为分析框架,尝试了中日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与日本相比,我国的科学传播教育表现为培养目标聚焦不足;在"如何传播"上没有形成一套课程体系;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集中在理论层面,但对"为什么传播"和"传播什么"的问题并没有系统、深入的课程体系来对应。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教育界、科技界、媒体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科学传播的认识不足以及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8.
近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北京国际电视技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央电视台胡占凡台长发表了《推动科技发展创新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主题演讲。报告基于对当今国际国内电视科技发展的客观分析,就电视科技战略创新的认识与思考,对于电视媒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了论述。胡占凡台长指出,电视行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料学发展现为统领、适应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要求,在发展思路上实现观念创新,在运行方式上实现机制创新,在管理方法上实现体制创新。电视科技工作应该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做好工作:一要全面推动数字应用,努力完成节目制播方式和存储交换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使电视媒体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二要建立巩固产业结构,积极利用行业重点工程和重大技术投资的发展时机,激活产品市场,拉动产业增长;三要加快培育内容市场,构建跨媒体、跨地域的内容平台,打破单一频道化的电视内容经营;四要积极虚对竞争格局,实行多向创新拓展,增强本体竞争实力。关于中央电视台技术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胡占凡提出,要将新台址启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媒体业务发展三个方面相互衔接、适配。第一,打造与新台址相适配的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第二,建设传输便捷、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构建播出安全系统安全和内容安全三位一体的大安全布局。第三,建立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相适配的现代媒体技术架构,打造覆盖全球的新闻采集、加工、发稿全流程的网络制播和交换平台。第四,探索和跟踪与全媒体发展相适配的国际前技术。  相似文献   

9.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新形势下,宣传信息工作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展形象等使命任务。近年来,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宣传信息中心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开展媒体传播,通过"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四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昌晓红 《科普研究》2011,(Z1):33-36
2010年"伪养生"等现象震惊了医学界,本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医学科普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医学科普应由医学专业人士来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公众易于接受,政府支持是医学知识传播的组织保障,大众媒体是医学知识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罗勇  高云 《科普研究》2012,7(5):46-50
在气候变化科学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问题,表现为与政治立场有关、与行业发展有关、与学术观点有关以及与媒体宣传有关的利益冲突等。为加强和改善气候变化科学传播,应进一步坚持以公众利益为优先的科学伦理;推动科研机构资源共享以及研究成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要求科学家要为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的全过程负责;建立完善包括利益冲突公开和回避在内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道德规范;强调科学严谨的媒体职业操守;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从根本上夯实科学传播的能力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探讨科学传播从缺失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变迁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给科学传播带来的挑战。本文在结合对转基因黄金大米引发的微博争端进行的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微博等社交媒体具有潜力成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平台,但又不是一个现成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科学传播工作者需要正视这种情况,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带来的条件,顺应科学传播向公众参与科学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SAARC(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比如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科学、经济和自然,这些层次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共享、交换、互动和沟通可以说是该地区全面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而在这一点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各种不同的项目和活动被采纳,用以把科学带入到大众的生活,并且在他们心中培养对科学的喜爱,但是通常可以看到,所有这些层次都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并且几乎没有什么互动。当下的研究显示了在这些国家中流行的一系列科学传播模式和方法,并且试图确认出某些共同思路,以使这些国家具有更多的互动、增强相互沟通,这样他们也得以共享科学知识和科学智慧的力量。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南盟地区,比如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斯里兰卡,科学传播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出版、广播,数字化、民间的和交互的活动,而看起来,我们还有必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使得这些国家极为糟糕的科学素养水平能够得到提升,能够根除迷信,并且让公众对科学具有基本的理解。充分利用诸如欧盟第六框架这样的项目,尤其是指向欧盟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学合作(包括科学传播)的项目,现在正是时候。这些层次之间的密切交流和沟通将让各个层次彼此呼应,也铺平了增进了解与合作,以此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了我国的公众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认为科学文化总体的不断发展,是整个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传统文化与科技普及,科技普及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素质的评价体系3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使得科学文化持续不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渐引人关注,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世界第二大排放国,中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有关全球气候的谈判中,其地位至关重要。然而,与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相比,媒体对这一问题的报道却有很大不足。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结合了对媒体报道内容的分析与面向气候变化科学家及科技记者的问卷调查,试图得出那些造成媒体报道气候变化问题不充分的社会的、科学的和传播方面的因素。在中国,缺少制度化的科学传播途径导致了媒体对这一题材上报道能力不足。在传播技术上,缺乏对科学争议、细节和与读者相关性的报道,则让这类新闻的影响力相当有限。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在科学传播方面进行更加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视角下的科学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可视化本是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领域,与多个学科密切交叉,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也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领域有着较多的应用。本文从科学传播及图像传播的视野下关注科学可视化,从中外的前沿科学成果的可视化形式差异入手,提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科学可视化不断演变产生新的形态,指出随着公众理解与参与科学的程度不断提高,科学可视化的5W要素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科学可视化,提升科学可视化的传播效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科技资源科普化:人才是瓶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0,5(5):34-38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重要且蕴意深刻的命题。科普化的实现需要有科普人才作为中间环节。科普能力是与科研能力不同的能力。科普人才的匮乏,成为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瓶颈,也成为科普事业的瓶颈。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社会的文化土壤,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和改变,也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需要政策保证,需要相关的研究和工作布局。  相似文献   

19.
周程 《科普研究》2012,7(5):40-45
"科学拓展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学学会、科学基金会之类公共团体开展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总称。科研人员有必要围绕自己所开展的研究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双向科学传播活动,也即开展科学拓展活动,这是由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科学拓展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在英美兴起,各国重视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科学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尽管日本大力倡导开展科学拓展活动的时间稍晚于英国和美国,但是不到十年科学拓展活动就在日本实现了体制化,尽管如此,但是真要把科学拓展活动抓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