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相互作用的原理,科技先行国家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相结合方面的典型做法;分析研究了我国目前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作用的现状;并对国内外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相互作用模式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相互促进作用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对于加强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科研与科普结合,促进科普事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萱  李心愉 《科普研究》2017,12(6):16-24,39
一项完整的科学传播工作,是一个涉及不同传播主体的传播链条。不同科学传播导向的模式与路径 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对科研团队开展的科普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探 测其协同关系及转型路径。研究表明,当前科研团队参与科普的模式正在由基于任务的被动式传播向基于责 任的主动式传播转变。同时在转变过程中,由于科研团队的核心价值、成本结构、协同主体和IT 应用等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可以采用重构式科普转型路径以及采用渐进式科普转型路径实现转变。研究成果为政府有序 引导科研团队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模式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胡昭阳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5,10(4):12-20,34
众包科学是由科学研究主体与活跃在社交网络的社会公众组成,将科学研究中的相关人员、数据资料、研究创意通过网络技术动态地联系在一起,跨越时间、空间及传统科研组织边界,以提高科研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新兴科学生产方式。英国“星系动物园”的实践表明,公众会在众包科学组织中经过认同、学习、表达三个阶段达到良好参与的效果,以此丰富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内涵,为科研组织形态和科学生产范式的演进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4.
罗跃光  步凯 《科普研究》2017,12(3):74-79,103
本文以6 个驻华使馆为代表,从科学传播活动的主体、内容、目的、形式、受众和持续性角度,对 国外使馆在华科学传播活动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国外使馆在华科学传播活动,倾向于关注其科研实力 较强的领域或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所开展的活动以一次性活动为主,追求活动的一次性影响力,重视针对 我国媒体的专项培训项目,其科学传播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宣传本国科学实力,兜售本国科学形象,而非提 升我国公民的综合科学素养。但其在活动的开展和组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我国的科学传播活动提供了启 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牛桂芹  李焱 《科普研究》2021,16(6):32-41,96
基于对国外网站的调研和已有研究,考察国外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概况,深入分析部分国家(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的典型做法,总结出值得我国借鉴的四点经验:一是尊重科学传播的跨学科、跨领域特征;二是重视实效性和职业需求,形成培养与就业的链接机制;三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涵盖多元能力维度的综合培养;四是构建培训、活动和学位培养相互补充的综合培养体系,确保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的延续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6.
时代更迭,传统科普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科学传播需要更多元化的形式,运用科幻电影作为 一种传播手段来丰富科学传播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但对于能否用科幻电影进行科学传播的观点褒贬不 一。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了科幻电影中的可传播因素,并就科幻电影的科学传播及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证明了运用科幻电影进行科学传播具有可行性,并有特殊的传播效果,也是多数公众愿意接受的一种科 学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7.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党伟龙  刘萱 《科普研究》2013,8(1):37-42
作为一种新型科学传播模式,科学咖啡馆在欧美国家越来越流行。它让科学家与普通公众聚集在休闲场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讨论科学。它是一种公益性的草根运动,具备自发组织、低成本、平等性、灵活性等特点,赋予普通公众参与科学、评估科研的权利,体现了科学民主化趋势。虽然也存在一些困境,如听众身份、地域、资金等限制,但总的来说,其前景十分光明,对我国科普工作者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立军 《科普研究》2009,4(2):30-36
提升科学传播的影响力,离不开工作创新。"首都科学讲堂"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其准确的定位以及在传播机制和运作方式上的创新。这个新形势下科学传播的有益探索,既满足了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给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传播提供了条件,并为科协组织开展科普工作、促进科普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刘佳 《科普研究》2016,11(5):17-22,53
科技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传播是理解科技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看, 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双翼”。科学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 即科学传播的内容体现了文化软实力中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科学传播活动有助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科学传播向 文化软实力转化需借以一定的形式和途径来实现,而科技软实力正是促成科学传播向文化软实力转化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1.
张亚娜 《科普研究》2014,9(4):72-77
苏联在科学技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与此同时,苏联优秀的科普作品不断被引介到中国,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影响的三个主要阶段:苏联科普作品的初步译介时期、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繁荣时期和重温经典时期,论述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剖析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读者中长盛不衰的原因,并对现阶段中国的科普创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频发,与民众相关的科普需求增长较快。本研究自行编制问卷,就公众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与科普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特点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公众渴望接受的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科普教育内容及有效途径、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得出了结果,并从政府加强科普工作的规划与管理、发挥科学共同体及科学家的权威作用、加强学校科普教育、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科普宣传、表彰与奖励优秀科普工作者等方面提出应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科普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霖  张平淡 《科普研究》2007,2(5):34-41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已经成为我国科普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界定科普资源因而成为工作开展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资源科学和科普的内涵入手,对科普资源加以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界定,以求为科普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视角下的科学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可视化本是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领域,与多个学科密切交叉,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也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领域有着较多的应用。本文从科学传播及图像传播的视野下关注科学可视化,从中外的前沿科学成果的可视化形式差异入手,提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科学可视化不断演变产生新的形态,指出随着公众理解与参与科学的程度不断提高,科学可视化的5W要素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科学可视化,提升科学可视化的传播效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比较系统地概括和梳理了我国近年来科技传播与普及(科普)的最新发展情况,分析并总结了我国科普工作在科普理念、科普政策、科普实践、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普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并对我国未来科普工作和科普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认为,我国近些年来在科普研究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科普工作已经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科普研究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并将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3,8(2):66-72
科普作品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其作者拥有科技知识背景、受过科研训练,甚至本身就是一线科研工作者。而科学实践的经历,会使科研工作者在思维方式和著述习惯上形成刻板的科研思路。本文给出了对科研思路和科普思路的一般性描述,提出了好的科普作品的三重境界、科普思路的时代性等,并结合经典和典型科普作品的分析,对科普思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7.
科普人才建设任务及执行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刚 《科普研究》2011,6(4):45-49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国尽快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而科普工作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支撑手段。我国目前的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加快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尽快补足科普人才数量的同时,扎实提升科普人才的工作能力酝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围绕重点任务的执行需要,设计好支撑办法,形成环环相扣的措施体系,并最终实现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科学普及是劳动分工-社会分化的产物。劳动分工-社会分化孕育、造就出科学家阶层。自18世纪科学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形成以来,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是科学家的重要社会职责。随着社会进步、信息和知识的增长,科学普及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可以缓解信息、知识分化的负面影响,是消除知识贫困的有效手段、途径,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少的重要社会基础。科学普及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社会行动。科学普及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只有疏通科学普及社会渠道,让广大社会公众理解科学,才能实现科学的本体化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何丹  谭超  刘深 《科普研究》2014,9(3):29-33,40
随着多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科普政策法规体系的形成,科普活动的蓬勃开展,科普工作社会化的相关阐述也逐渐清晰起来。本文设计了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科普工作有效形式、科普人员与机构规模、科普经费配置规模、科普活动组织规模、外部环境因素五个维度对北京市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情况进行数据调查,并通过数学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不同因素对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的影响力度不同,本研究试图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分别对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得到指标权重,以实现对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更科学准确的评价。最后,以北京市科研院所为例,分析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尚严伟 《科普研究》2007,3(2):49-54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对科普有深刻的理解。他生前发表过的科普文章、所作科普讲演和报告的讲稿,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有关手稿和油印稿有160篇之多。内容更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等众多领域,许多作品堪称中国科普作品的经典之作。另外他还曾经领导中国科普事业。学习和探讨他的科普思想和科普实践对我国现在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