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学小说谈     
松鹰 《科普研究》2017,12(6):77-86
中国科学小说的研究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一些有识之士的探索,得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文学 家和科普作家的认可与支持。科学小说的研究在全国方兴未艾,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认为,科 学小说和科幻小说不同。科学小说不包括也不等于“科学幻想小说”,科学小说用小说的体裁来表现科学内 容,但它写的是现实的科学,而不是幻想的科学。科学与文学是科学小说的双翼。一部成功的科学小说,其 “科学”和“小说”两方面应该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也有学者主张科学小说的外延应比科幻小说大,科 学小说包括了科幻小说。这些不同意见值得进一步探讨。许多以科学为题材的小说,都被冠以科幻小说的名 目。科学小说几乎被科幻小说的光环所淹没。实际上,只要认真考证和发掘,我们会发现很多科学小说的遗 珠和经典之作,诸如清初李渔的短篇小说《夏宜楼》、爱伦·坡的《一千零二夜的故事》、凡尔纳的《气球上 的五星期》和《神秘岛》、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等。  相似文献   

2.
张晓风的《潘渡娜》是台湾第一篇科幻小说,它以"人造人"的悲剧,表达了对科技万能思想的批判。这种批判一方面通过科技受害者的切身感受追问生存的意义,直抵生命存在之本体论的哲理思考;另一方面还从基督教那里寻求理论支持,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而诸多的中国意象寄托了海外游子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最后小说以象征、暗示、梦幻、潜意识、环境烘托等多种手法,营造出一种悲凉、感伤、颓废、绝望的世纪末情绪,强化小说的悲剧感。  相似文献   

3.
在电影诞生没多久,法国的乔治·梅里埃用“替代法”拍摄了影片《月球旅行记》(1902),由此科幻影片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该片根据威尔斯和凡尔纳这两位科幻小说大师的同题材小说改编而成(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不少他们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  相似文献   

4.
任冬梅 《科普研究》2011,6(3):73-79
"科学小说"这个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这一名称在中国的流行不仅很大程度上传播了"科学"这个全新的翻译词汇,而且"科学"二字体现的知识权威性充分昭示出文人对于此种小说的看重。在"科学"出现以前,是"格致"这个词基本上指代科学技术的意思,不过却只有"科学小说",很少看到"格致小说"。通过考察晚清"科学小说"这一名称的由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于科学小说的看法与期待,还有助于我们还原多面而真切的历史场域,从而对中国科幻小说诞生初期的状况有更为丰满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晋康 《科普研究》2011,6(3):70-72
何谓科幻小说?何谓硬科幻?何谓软科幻?这些概念性问题至今众说纷纭。其实这不奇怪,因为科幻小说是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学品类,它的边缘部分与奇幻小说、侦探小说、推理小说、探险小说、惊险小说、恐怖小说、言  相似文献   

6.
任福君 《科普研究》2010,5(1):82-83
最近,由广西科协副主席兼南方科技报社社长、高级记者朱东与该报记者张越联手创作的长篇农村科普题材小说《股份农民》已正式出版了。小说一经面世,便备受各界关注,据说在南方,此书特别受广大农民和基层科普工作者的追捧。目前,该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2010年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书目。  相似文献   

7.
碟情速报     
《现代音响技术》2010,(3):157-160
The Time Traveler’s Wire(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近年来非常优秀的文艺科幻小说.此书引进出版后,在中国也创下了不俗的销售业绩.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自然也精彩纷呈。亨利是一名图书管理员,因为得了一种怪病,可以让他穿梭时空.而自己却无法控制。  相似文献   

8.
《电子与电脑》2011,(10):41-41
人们对仿人机器人的迷恋时常会出现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仿人机器人"还没有被制造出来,作者和导演只能对其进行发挥和想象。全球最大的科技专家联盟IEEE的仿生假肢专家日前表示,  相似文献   

9.
<正>1.中国科幻文学正处于新星爆发的前夜吗?2010年底,突然之间,中国科幻文学出现了久已盼望的"产业升级"。长篇小说《三体》三部曲震惊文坛,销量连续攀升,并且正在跳出科幻读者的狭窄圈子,进入大众文学领域,甚至引发了时尚界的关注。随后,韩松的小说《地铁》再度让读感受到,科幻小说其实是当代现实世界的另类观察。各城市都在密集建造的地铁世界,在未来的某一天能成为我们时代的镜像或试金石吗?中短篇小说也呈现出异常活跃的繁荣,更重要的是,科幻理论研究首次出现了中国视角和中国理论。2.大国崛起与长篇科幻的繁荣谈论中国当代的长篇科幻小说创作,毋庸置疑要以刘慈欣《三体3:死神永生》和韩松的《地铁》为重点讨论对象。《三体三部  相似文献   

10.
vivian 《电子质量》2009,(11):82-83
百年认证机构Intertek天祥集团进入中国20周年,其在中国的本地化服务之道是什么?Intertek天祥集团首席执行官Wolfhart Hauser博士认为,是贴近客户的创新精神。来自倍科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童灵博士一语传神——Intertek天祥提供给我们的服务就像写小说的最高境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1.
赵海虹 《科普研究》2013,8(1):65-73
作为中国新时期重要的科幻作家,王晋康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曾占据中国科幻的半壁江山,《天火》、《生命之歌》等优秀力作感染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读者。进入21世纪,他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了《替天行道》、《蚁生》、《十字》、《与吾同在》等情节跌宕、想象雄奇的作品,他以苍凉凝重的笔锋,以深邃、博大、锋利的思考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又一个幻想的世界。王晋康在潜心创作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提出"核心科幻"的概念,对科幻创作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力图对王晋康的创作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思考,为科幻文学这一处于中国文坛边缘化的文体进行拓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中国首部"硬核"科幻大片的《流浪地球》在2019年的春节档大放异彩,并定于2020年重映。随着中国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的崛起,中国科幻电影已具备了创造辉煌的技术基础,下一步是要找寻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方向和路径。透过《流浪地球》,从中国科幻电影起步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自信的支撑力量和普世情感带来的共通效应三个方面出发,探究影片成功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3.
彭涛  李士 《科普研究》2010,5(5):19-23
中国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对使科协组织提供的服务延伸到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团结和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拓展了科研院所科协基层组织的概念,整理了科研院所科协的基本情况,针对科研院所科协基层组织成立数量少,存在着岗位编制、规章制度等约束性问题等,并结合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提出应明确"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工作定位,建立基层组织建设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冯庆 《科普研究》2011,6(6):51-56
科幻文学并非单纯的通俗文学,具有严肃的一面。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困境源于中国科幻缺乏科学精神。《科幻世界》和其主要作家群的发展与流变反映出杂志自身理念上的范式转换,也反映出严肃的科幻文学在逐渐走向商品化和大众化,这是100年来人文关怀的衰落所导致的。中国的幻想文学应当有严肃的文化操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原创科幻在默默耕耘中已有相当的基础,近年来,西方科幻图书和科幻影视的大量引入,带动了中国科幻向社会辐射,中国当前的文化现实对原创科幻发展亦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原创科幻如何发展?这个问题即将或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一般而言,文学的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本文欲通过中西方对照研究,找出目前制约中国科幻发展的主因,为推进中国科幻创作的繁荣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科普人才总量至少比2010年翻一番。科普人才的培养,需要在高等教育环节加强科学传播素质教育。在这方面,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高校已经开展了多年工作。本文重点介绍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科学传播素质教育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在高校中开展科学传播素质教育可从中汲取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佟贺丰 《科普研究》2009,4(6):49-52
本文主要总结了国外科技馆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并结合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我国科技馆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对我国的科技馆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衍超 《科普研究》2014,9(4):85-91
通过对罗尔德·霍夫曼的科普著作《相同与不同》的内容特点进行微观探视,全面地分析了霍夫曼在写作风格、思想旨趣、个人经历等方面对其科普理念的影响,提出从科学教育的维度切入进行体系化的建设,在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加入科学与人文的元素,从而在源头上为高端科普创作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研究表明,我国的科学新闻仍然不十分景气。一些科学新闻工作者认为,市场导向的媒体改革导致了娱乐与体育等新闻取代了严肃的科学报道的位置。然而,本文通过研究科学新闻产出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并分析科研机构新闻发布及相应的媒体对此进行的报道,提出中国领导大力支持的科普宣传工作,与大众通过媒体对科学新闻的需求产生了错位。以宣传成就为导向的科普模式在我国科学新闻的弱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要改善科学新闻,必须从改善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宣传模式着手,使科学报道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受众的探索精神和让公众参与科学过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