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谢小军 《科普研究》2010,5(1):66-67
时不时从报纸上看见《中国呼唤阿西莫夫》之类的文章,它说的是我国的科普创作问题。目前我国科普创作能力薄弱,科普创作理念、手法落后,科普作品总体质量不高、缺乏精品,优秀的原创作品少,科普创作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在于:科普创作者尤其优秀的科普原创作者十分匮乏。当前,我国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很少,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科普创作者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互联网科普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原创作品缺失和著作权意识不强进行了分析,对科普作品的原创性、原创缺失的原因,尤其是互联网科普的原创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互联网科普一定要大力加强著作权意识,以迎接互联网科普创作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3.
厚宇德  马国芳 《科普研究》2017,12(3):97-103
《永不停息的宇宙》是马克斯·玻恩撰写的一本经典物理类科普著作,于1935 年在英国出版。这本 书在科普内容选择、叙述特色与技巧、文学手段应用、图文并茂等方面,都着力甚深而令人印象深刻。该书 堪称科普作品翘楚与典范。它很好地体现了玻恩的学术思想,如在研究中重视实验的作用,在教学中重视学 科史的作用。该书还表达了玻恩在细致入微地关注物理学发展史时,得到的关于科学与科学研究、物理学的 发展规律的一些独到领悟。阅读该书,对于科普创作会有诸多助益。  相似文献   

4.
朱盛镭 《科普研究》2015,10(2):30-35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我国科普发展的战略性取向日趋凸显。阐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科普作品产生的冲击,指出科技与产业环境变化催生战略性科普作品的发展,并对其创作和传播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认为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普作品拥有很大的社会需求空间和受众面,要求科普作品创作与传播工作者创新思维,扩大视野,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和偏好,提升和丰富科普作品的战略价值和时代内涵,同时回归科学理性。结合推广普及有关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产业的实践,对新时期科普作品如何支撑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等社会需求问题进行了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少儿气象科普创作的理念探索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莹  马辛宇 《科普研究》2009,4(5):84-87
气象科普从少儿抓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对少儿气象科普创作的理念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少儿气象科普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开放思维、更加大胆,创作者应该具备怀疑精神,在进行少儿气象科普创作的时候注重引导启发,而不是硬性灌输,以做到更加符合儿童心理、符合科学精神。文中简要分析了当前国内少儿气象科普作品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有问题和少儿特殊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少儿气象科普创作要增加想象力和故事性、尽量运用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多采取玩学互动的方式等建议,供广大同仁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6.
科普创作是为科学赋予精神价值的创造活动。致力科普创作的学者,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志愿者。他们努力理解科学,理解人类,在关于物质的知识与关于价值的知识之间,架设美妙的桥梁。理解世界,是科普创作的基础。感悟万象,是科普创作的境界。近代科学传统,使自然科学成为具有自我纠错机制的人类知识体系。科学智慧与人文理念融合,将使现代文明具有自己的纠错机制,为人类创造光明的未来。科普创作应当努力为知识赋予人文含义,守望科学的终极价值——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7.
宗棕  刘兵 《科普研究》2012,7(6):40-45
对专业科学文本进行修辞分析和话语研究是科学修辞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揭示出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高士其科普文本的隐喻,探寻其科普作品隐喻生成的原因,揭示出科普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这些带有主观性的科普作品对于读者阅读、理解、接受和传播科学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亚娜 《科普研究》2014,9(4):72-77
苏联在科学技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与此同时,苏联优秀的科普作品不断被引介到中国,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影响的三个主要阶段:苏联科普作品的初步译介时期、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繁荣时期和重温经典时期,论述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剖析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读者中长盛不衰的原因,并对现阶段中国的科普创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幻想世界观是一个前期创作概念,这一概念渗透在众多热门影视,动漫,游戏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却鲜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归纳.幻想世界观伴随着创作空间与风格的拓展而诞生,规定了幻想作品中整个世界的面貌和规则,对作品的创新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也为该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什么是科普好作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始终觉得某科普刊物的一位编辑给我来信中对于科普作品的阐述堪称精辟,他在信中说:通常的科普作品融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于一炉;一流的作品则为科学散文,不仅揭示出自然事物之美,还能揭示出科学家的人性之美,或以奔放的哲思和批判的笔触警示世人、嘲弄无知,饱含人文关照。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段见解深刻的文字,它对科普创作做了一个整体的评估和思考,它阐述了科学和文学完美统一的辩证关系,把科普创作的一般性技巧问题,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把一个对自然事物之美的表述,引向了对社会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频发,与民众相关的科普需求增长较快。本研究自行编制问卷,就公众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与科普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特点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公众渴望接受的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科普教育内容及有效途径、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得出了结果,并从政府加强科普工作的规划与管理、发挥科学共同体及科学家的权威作用、加强学校科普教育、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科普宣传、表彰与奖励优秀科普工作者等方面提出应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科普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普宣传栏是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形式,山东省实施的科普村村通工程,在全省每一个行政村建立了科普宣传栏,为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山东省烟台市科普村村通宣传栏传播效果的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农民了解并且支持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栏有其实际传播效果。目前的科普宣传栏在资金、挂图、管护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尚严伟 《科普研究》2007,3(2):49-54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对科普有深刻的理解。他生前发表过的科普文章、所作科普讲演和报告的讲稿,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有关手稿和油印稿有160篇之多。内容更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等众多领域,许多作品堪称中国科普作品的经典之作。另外他还曾经领导中国科普事业。学习和探讨他的科普思想和科普实践对我国现在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莉娇 《科普研究》2010,5(1):32-36
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与公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事件性科普占据总数近半。"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利于增强传统科普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前沿性,提高公众对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兴趣与关注,推动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科学传播的效果和效应。此外,通过"风险社会"、"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建制及公共事件对"世俗不经意"原理的打破等角度对公共事件科普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公共事件科普对当前科学传播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微博发展非常迅速,能够有效地克服环境科技传播的时效性和交互性问题,降低环保科普的投入成本。以新浪微博@环保董良杰为环境科技微博案例,分析表明环境科技专业微博可以发展成为人气微博,上午6:00—10:00是发布微博的黄金时段,高质量的微博文源于网页新浪微博“原创”,话题紧扣环境热点、语言生动幽默、分析有理有据、观点言简意赅且富有强烈责任感是专业微博的重要生命力。环境科技微博面临着缺乏有效监管、专业性不足、“评论”与“转发”比例失衡、不能取代环境科技传播传统媒体等问题,应鼓励环境科技专家和专业机构开设微博,积极参与环境科技传播和互动,充分发挥微博优势服务环保科普。  相似文献   

16.
刘伯宁 《科普研究》2012,7(6):11-14
在新媒体时代,"草根科普"成为一种独特的科学亚文化现象。笔者以一名"草根科普作者"的身份,介绍在新媒体时代从事科普创作的切身体会。并结合现代科学传播理论提出科普应"呼应时代要求、展示科学精神、承担公民责任"等观点,及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陈浩 《科普研究》2014,9(3):79-84
本文从科普的定义出发,将科普作品当作一种具有普及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的文本。为了实现其社会功能,优秀的科普作品必须具备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本文分析探讨了文学性与科学性在科普作品中的共存关系,即科学的内容、一般、抽象、理性,以及文学艺术的形式、个别、形象和感性,通过融合、此消彼长,在科普作品中达到某种程度的融合和统一。正是科普作品兼具科学和文学的两个属性,才使得科普作品既是一种不完全附属于科学的独立存在,同时也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18.
赵海虹 《科普研究》2011,6(6):75-80
毋庸置疑,中国科幻在重要的世界级作品《三体》出版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科幻小说不再被等同于"儿童文学"和"科普文学"。但若固守一个类型文学的小圈子,显然也不利于科幻文学自身的发展。笔者尝试结合个人15年科幻创作的体会,浅谈科幻小说作为类型文学,如何寻找在文学大园地中的位置,建立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英文“科普”称谓探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普一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中叶,确切的年代还有待于今后去发现。科普观念的产生与科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直接的关系。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提法始盛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其源头还要早。  相似文献   

20.
周婧  张志敏 《科普研究》2013,8(2):61-65
本文基于一次"水"主题科普活动的教育效果分析,讨论科普活动对于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作用和价值。研究表明,科普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关系、完善科学知识结构、激发科学学习兴趣。文章同时从拓展参与校外科普活动渠道、营造校外科学学习环境等角度出发,提出利用科普活动促进学校科学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