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峡 《科普研究》2007,(3):11-16
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承前启后的重要文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普及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转型期科普”由于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科普”的特点,特别值得我们花大力气研究。首先是因为转型期科普正在并已经发生了许多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重大变化。其二,还在于“转型期是个瓶颈”,“瓶颈会发生淤塞现象”。其三,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为科普转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条件。实现我国科普的转型,有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一,从科普内容来说,科学普及要覆盖科学内涵的全部,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四科”,应以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作为统领科学素质建设的主线;其二,在科普经费投入机制、科普工作机制、科普人才投入机制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其三,建立科普评价机制,加强质性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我国科普政策、管理机构的发展,并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科学技术普及研究及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当前国内科普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政府应加大科普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现科普项目产业化、市场化运营,加大科普人才培养,优秀科普产品宣传以及建立科普发展检测系统,为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等发展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推进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科普人才的支撑,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科普人才队伍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对我国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缺乏专业硕士学位是严重制约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指出设立科普专业硕士学位是落实《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的重要举措,同时提出设立科普专业硕士学位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国家在科普人才尤其是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断突破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远不能满足国家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工作的需要。如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如何加大科普专职队伍建设是当前国家在创新体系的范畴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2010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的基础上,对我国科普专职人才、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战略目标,提出政府、高校、人才所在单位三位一体的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套 《科普研究》2015,10(1):49-55
本文通过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的梳理,研究了我国科普体系建设在政府规制和社会协同方面存在的不足:科普规制配套政策缺乏,可执行度不足,科普工作在社会事业发展中受重视程度不够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强,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等。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和需求理论、政府社会规制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科普系统协同发展理论、三阶段理论的支持,构建了我国科普体系建设的政府规制和社会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了科普工作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制定完善,修订科普法规,明确各类科普力量的职责和要求;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推动共建机制的有效落实,建立"三力"动态反馈的闭合系统,提升科普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推动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对当前我国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及瓶颈进行论述,同时结合信息技术探讨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思路.  相似文献   

7.
吴金希 《科普研究》2009,4(1):36-41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科普基础设施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国内科普场馆管理运行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行的经验,本文从战略规划、理念设计、营销工作、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普人才建设任务及执行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刚 《科普研究》2011,6(4):45-49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国尽快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而科普工作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支撑手段。我国目前的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加快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尽快补足科普人才数量的同时,扎实提升科普人才的工作能力酝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围绕重点任务的执行需要,设计好支撑办法,形成环环相扣的措施体系,并最终实现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陈珂珂 《科普研究》2014,9(3):58-64
采用文献研究、功能分析、专家访谈与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总结了近年来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在硬件建设、科普活动、评估体系三个方面取得的成就。简要分析了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原因:政策引领与需求推动。对科普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综合性科技馆实现免费开放,"科技馆体系"理念逐步形成,新媒体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蔡文东  庞晓东  陈健  任贺春  吴彦旻 《科普研究》2016,11(4):53-56,62
本文分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科普的重要性及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应急科普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公众缺乏获得应急技能培训的机会。论证了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中做好应急科普工作的三大优势:有效提高接受应急科普教育的公众数量;有效培养和增强公众的应急技能;有效降低应急科普资源开发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点建议:建设应急科普教育基地、应急科普轻骑兵、应急科普数字科技馆、应急科普影视制作基地。  相似文献   

11.
任嵘嵘 《科普研究》2013,8(6):54-59
我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是应《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生的重要举措。企业科普人才是科普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企业科普人才,以4个直辖市和17个省的29个城市的钢铁行业科技人才为样本,通过开放式的问卷与质化的统计分析,以期找到适合企业科普人才培训的周期、时点、意愿,并从企业科技人才科普工作的内容与应具备的能力入手探求其培训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科普人才培训课程体系。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企业科普人才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也为其他类别科普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性基础工作在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普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普人才资源支撑。培训是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的主体工作。本文从科普人才培训需求分析入手,尝试运用系统理论设计科普人才培训实践体系,创新性提出实体培训与网络培训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朱效民 《科普研究》2010,5(2):18-23
本文主要从“最后一公里”的视角,结合对北京市18个区县的科普社区的实地考察调研,对我国基层社区在科普内容建设方面的基本现状、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进而针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实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普人才的需求,从理论上和现实需要上,论述了我国应当实施的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及其内涵。提出要面向基层,面向新农村建设,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场馆专门人才和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端科普人才。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电路基础”作为信息类的重要学科核心课程,必须发挥起课程思政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本文分析了“电路基础”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索了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信息类人才的全面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审计全覆盖的实施依赖于既懂审计实践又懂大数据技术的大数据审计人才。比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当前大数据审计人才的培养存在课程体系缺失、数据资源缺失和实验平台缺失等棘手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大数据审计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包括基于模块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面向审计案例的数据资源库建设,以及基于定制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7.
《科普法》颁布实施之前,我国部门科普法制建设在诸多领域逐步展开,地方科普法制建设也广泛开展。《科普法》颁布实施十年来,我国科普法制建设全面深入发展,部门科普法制日渐系统和完善,地方科普法制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深入展开,科普关键领域和新兴领域的科普法制建设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8.
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本文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技术发展对自动化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并实践了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1433"培养模式,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