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如何更好地塑造与传播城市形象是每一座城市在寻求发展、扩大知名度、增强城市吸引力的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立足社交媒体时代的开放性、及时性、连接性等传播新特点,探讨当下保定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方面面临的痛点难点,基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地理科普短视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地理科普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分析地理科普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传播路径:提高传播者的专业素养,组建优质的地理科普团队;融入科技元素,创新呈现形式;探索独家资源,体系化科普内容;发挥平台优势,搭建互动渠道。  相似文献   

3.
江惠婷  魏景赋  郭健全 《科普研究》2016,11(1):22-24,32
移动时代的到来使得科学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高效的科普传播应当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注重对场景(情境) 的感知及信息(服务) 的适配。本文结合媒介场景理论,从场景四大要素(空间与环境、用户实时状态、用户生活惯性以及社交氛围) 入手,分析了科普信息传播中如何实现场景适配,提出科普信息的表现形式应当与移动场景相适配,并取得标准化适配与个性化适配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在线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形成了与现实世界交互影响的虚拟社会。大量的研究工作都致力于理解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包括流行度预测、传播建模、信息溯源等。该文综述了这些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对当前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在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大规模在线社交网络的特点,给出了在结构、群体约束下的信息传播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包括流行度特征点的预测、信息传播宏微观交互机理研究、不完整观测条件下观测节点的选取等。  相似文献   

5.
曾静平教授的沙龙报告围绕“大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品牌建构与传播渠道”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科普不仅是自然科学普及,社会科学也面临很多普及工作。现在不仅是新媒体,还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汇,形成一个大媒体时代。在人们面对纷杂丰富的信息大媒体时代,科普的品牌建树非常重要。科学普及的很多工作,需要围绕科普传播品牌多做文章,开辟更多的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6.
在线社交网络已成为当代社会信息交互的重要集散地,其信息传播日益活跃.为了探究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规律,本文通过引入信息曝光度曲线与社交网络个体影响力,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转发传播过程中记忆效应的信息传播模型.在规则网络、随机网络与人人网数据集上进行仿真,研究发现谣言、爱好等具有兴趣累积型记忆效应的信息更容易在规模较大的规...  相似文献   

7.
基于SEIR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传染病动力学的SEIR模型,本文建立了适用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该模型基于社交网络用户的行为特征,分析了社交网络的传播机理和网络参数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得出了动力学演化方程组,刻画了信息传播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规律。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正确地反映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的趋势,较为准确地描述信息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发展进入下半场之际,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得人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浏览网络上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云吸猫”成为许多青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本文对社交媒体中“云吸猫”现象兴起的背景、“云吸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流行的原因进行探析,并由此现象出发,阐释“云吸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流行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息传播的社交网络拓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社交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利于深刻理解信息在人际网络中的传播过程以及社交网络所具有的拓扑特性。考虑到信息传递具有有向性,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中信息传播所遵循的规律构造加权有向拓扑模型模拟信息传递的动态性,从而更好地仿真社交网络的拓扑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模型所生成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度、势分布以及度—势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幂律分布特性;同时,通过分析所生成网络的聚类系数、核数和基尼系数,验证了其具有社交网络的聚集特性、层次性和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网络科普的板块设计模式更加趋于人性化并逐渐分散发展。因此,健康传播需要根据网络的发展和受众的健康需求及时调整或改变传播模式。与此同时,得益于网络环境与新科技手段的优势,网络为健康传播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并以最为准确有效的方式传播健康内容。本文通过对健康传播的媒体选择模式进行分析,强调运用网络进行健康普及的优势和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科普已成为为公众提供健康保障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赵宏洲 《科普研究》2012,7(1):38-44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从而提出其与大众传媒的共性及特性。并根据网络新媒体的共性和特性,分析了网络科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索网络科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李传翠  詹琰 《科普研究》2011,6(3):46-54
按照经营管理体制的不同,国内科普期刊可以分为本土科普期刊和引进版科普期刊两种,他们在图片类型的丰富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种类型的差异影响了科学信息的传播。本文以《知识就是力量》、《百科知识》、《环球科学》、《Newton科学世界》为例,对其图片类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他们在科学信息再现、科学信息解释、科学信息补充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英文“科普”称谓探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普一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中叶,确切的年代还有待于今后去发现。科普观念的产生与科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直接的关系。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提法始盛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其源头还要早。  相似文献   

14.
PM2.5污染已成突出的环境问题,对居民健康、交通安全及经济发展都存在较大危害。本文针对这一科学传播新热点,对PM2.5污染发生区PM2.5科普现状及需求进行典型研究,以了解我国公民PM2.5科普需求,基于受众视角寻求有效的科学传播路径及方式,为PM2.5科普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定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典型城市进行PM2.5科普现状及需求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得到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城市公民PM2.5科普现状及科普需求要点,并为PM2.5科普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伯宁 《科普研究》2012,7(6):11-14
在新媒体时代,\"草根科普\"成为一种独特的科学亚文化现象。笔者以一名\"草根科普作者\"的身份,介绍在新媒体时代从事科普创作的切身体会。并结合现代科学传播理论提出科普应\"呼应时代要求、展示科学精神、承担公民责任\"等观点,及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秦枫 《科普研究》2014,9(1):20-25
新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促使科学传播与普及产生新的特点。它消解科学与公众的边界,改变科学传播主体、科学内容产生机制、传播路径,促使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谢莉娇 《科普研究》2010,5(1):32-36
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与公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事件性科普占据总数近半。"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利于增强传统科普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前沿性,提高公众对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兴趣与关注,推动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科学传播的效果和效应。此外,通过"风险社会"、"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建制及公共事件对"世俗不经意"原理的打破等角度对公共事件科普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公共事件科普对当前科学传播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5G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各领域中,既能凸显出5G技术优势与特点,又能为各领域创新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考虑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要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各技术水平、效率、质量等显著提升。并在媒体信号传输、共享等环节中突出5G技术发展道路,具有较强的传播速率、较高得发展潜力,为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尚严伟 《科普研究》2007,3(2):49-54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对科普有深刻的理解。他生前发表过的科普文章、所作科普讲演和报告的讲稿,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有关手稿和油印稿有160篇之多。内容更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等众多领域,许多作品堪称中国科普作品的经典之作。另外他还曾经领导中国科普事业。学习和探讨他的科普思想和科普实践对我国现在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共频道是我国特有的产物,是一个政策性的频道,也是广播电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的公共频道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共概念游离、节目生产能力薄弱、缺少完善的评估机制;资金来源单一等.进入新媒体时代,我国公共电视发展既要借鉴西方公共电视的长处、优势,又要结合我国国情,来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增强节目资源的生产与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