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关茜  刘兵 《科普研究》2017,12(3):19-25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公众理解科学”的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将视线转到“公 民理解科学”的讨论上。“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理解科学”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和重要差异的,这 种差异给出一种新的看待科学传播问题的立场。本文通过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进 而对“公民”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讨论了公民教育与公众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差别。针对“公民理解科学”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以公民的立场或视角看科学传播,与以往“公众”的立场看科学传播 的不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君  邓美杉  许婷 《科普研究》2017,12(2):33-40,104
公众理解空气污染是一般大众对于空气污染的心理反应,包括感知、态度和评价等。这一问题的研究, 最初是为了应对居民对于污染妨害的投诉和抱怨。在当代,考察公众对于空气污染的理解图景,有助于预测 社会接受污染控制措施的状况,也有利于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的开展。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公众理解空气污染 的相关研究,追溯了这一问题的环境史来源,梳理了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如污染妨害、环境心理学以及风 险感知等。论文强调了公众理解作为民众意见和舆论基础,在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馨文  诸葛蔚东 《科普研究》2017,12(1):12-21,94
《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是涵盖科学技术与公众互动关系各方面研究 成果的学术期刊,具有深远国际影响。本研究以2005 至2014 年间SSCI 期刊《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刊登的所有文章为研究对象,综合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研究样本进行计量统 计和内容分析,并分析数据,讨论近十年科学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热点和趋势,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 作者和国家分布、引用、被引和共引网络等类目。本文希望通过对最近十年的文献分析,不仅在宏观上看到 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变化,也能从相对微观的研究议题、涉及学科和研究方法等维度总结出特点,为今后公众 理解科学特别是中文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怒江水电开发争议对“公众理解工程”的启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沛  饶芳  屈璐璐 《科普研究》2007,2(4):42-46
"公众理解工程"分化于"公众理解科学",但已被作为独立、完整的社会政策概念提出。本文以怒江水电开发争议为例,阐述了大众媒体上的工程争议对公众理解工程的启示,同时指出在其争议传播体系中的信源、信道、信宿3个环节也分别存在不利于公众理解工程的局限,需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刘兵  江洋 《科普研究》2006,(1):41-46
随着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在"缺失模型"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之后,各国开始探索让公众参与决策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公共性事务的方式,共识会议就是其中一种很具代表性的尝试.本文以日本200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共识会议作为案例,对其背景、主要内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这种研究从一个特定的方面使我们对于日本公众理解科学实践有所认识,并可带来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李大光 《科普研究》2015,10(2):5-11
大数据时代对公众理解科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应用技术已经渗透进公众生活的最微小之处,对公众的产生的怀疑已经不能仅仅归结为科学素养水平低或者所谓的"素质低"。美国近些年对科学素养测试题的争论以及科学知识与态度之间的非线性趋势,意味着不能仅依靠主观的问卷设计和抽样调查就得出可信结果。大数据为观察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的模式的多种因素,以及对态度的影响的因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文章提出大数据的社会模式以及其他建议,其目的是引发更多讨论。  相似文献   

7.
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大光  编泽 《科普研究》2009,4(6):10-20
本报告以“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为题发表在皮尔研究中心的网站(http://people-perss.org)上,是皮尔研究中心与美国科促会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的报告。报告结果提示了科学家团体和公众对发展优先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阻碍、媒体的科学家共同体间的关系、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以及科学家形象的看法等。调查数据对中国科学技术传播领域的同行和对科学传播感兴趣的人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锐  黄道军 《科普研究》2012,7(3):42-46
动漫作为一种集文学、艺术、影视、科技等多个领域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已经以其独特魅力进入科技传播领域。动漫凭借其生动形象等特点,降低了公众对科技知识理解的难度,缩短了公众与科技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科技普及的效果。本文从科技普及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动漫在科普知识传播中的表现形式、独特优势,深入地探讨了科普动漫制作的要求与技巧。  相似文献   

9.
SAARC(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比如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科学、经济和自然,这些层次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共享、交换、互动和沟通可以说是该地区全面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而在这一点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各种不同的项目和活动被采纳,用以把科学带入到大众的生活,并且在他们心中培养对科学的喜爱,但是通常可以看到,所有这些层次都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并且几乎没有什么互动。当下的研究显示了在这些国家中流行的一系列科学传播模式和方法,并且试图确认出某些共同思路,以使这些国家具有更多的互动、增强相互沟通,这样他们也得以共享科学知识和科学智慧的力量。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南盟地区,比如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斯里兰卡,科学传播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出版、广播,数字化、民间的和交互的活动,而看起来,我们还有必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使得这些国家极为糟糕的科学素养水平能够得到提升,能够根除迷信,并且让公众对科学具有基本的理解。充分利用诸如欧盟第六框架这样的项目,尤其是指向欧盟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学合作(包括科学传播)的项目,现在正是时候。这些层次之间的密切交流和沟通将让各个层次彼此呼应,也铺平了增进了解与合作,以此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侯春旭 《科普研究》2012,7(6):95-96
(1)社区科普的目标不清晰。在现阶段我国社区科普的目标仅停留在向社区居民灌输和普及医疗保健、营养膳食等科学知识层面,目的是使其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和生活方法。令人遗憾的是,使公众适应社会,形成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念,提高公众运用科学技术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我国社区科普的目标中并没有充分地体现。(2)社区科普内容被片面理解。社区科普内容被片面理解表现在把科普理解得过于狭隘和宽泛,这两种现象并存。一方面,社区科普中仅把养生保健、食品安全等基本生活知识作为社区科普的主要内容,缺少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娟  尚修芹 《科普研究》2009,4(3):39-4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因此,作为公众的科普场所,科技博物馆必须为青少年开发相应的教育活动。笔者总结了发达国家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经验,认为科技博物馆内的教育活动开发应该遵从年龄针对性、互动性、新奇性、趣味性,以及结合学校课程和青少年的生活经验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活动形式,如以体验、探究为中心的活动和长时间卷入的展品、科普表演剧等。  相似文献   

12.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3.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4.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5.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 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 它分为 3 个阶段, 即科学素养 ( 迄于20世纪80 年代) 、公众理解科学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和科学与社会 (20世纪90年代后) 。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 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 同时可以看出, 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 3 个“范式”之后, 作者不禁发问: 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6.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程 《科普研究》2012,7(5):40-45
"科学拓展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学学会、科学基金会之类公共团体开展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总称。科研人员有必要围绕自己所开展的研究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双向科学传播活动,也即开展科学拓展活动,这是由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科学拓展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在英美兴起,各国重视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科学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尽管日本大力倡导开展科学拓展活动的时间稍晚于英国和美国,但是不到十年科学拓展活动就在日本实现了体制化,尽管如此,但是真要把科学拓展活动抓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微博发展非常迅速,能够有效地克服环境科技传播的时效性和交互性问题,降低环保科普的投入成本。以新浪微博@环保董良杰为环境科技微博案例,分析表明环境科技专业微博可以发展成为人气微博,上午6:00—10:00是发布微博的黄金时段,高质量的微博文源于网页新浪微博“原创”,话题紧扣环境热点、语言生动幽默、分析有理有据、观点言简意赅且富有强烈责任感是专业微博的重要生命力。环境科技微博面临着缺乏有效监管、专业性不足、“评论”与“转发”比例失衡、不能取代环境科技传播传统媒体等问题,应鼓励环境科技专家和专业机构开设微博,积极参与环境科技传播和互动,充分发挥微博优势服务环保科普。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科学普及运动,都透过平面出版的形式来展现,有过4波巨大的浪潮。这种经验有值得海峡两岸四地省思之处。第一波是1970年《科学月刊》创刊,高举“让科学说中文”的大旗。第二波是1983年的《牛顿杂志》登陆,标榜“开启图解科学新页”。第三波是1991年天下文化“科学文化”书系的建立,把温温热热的“典范科学家”带入冰冰冷冷的“科学典范”中,开始了科学与人文的对话。第四波从1998年起,各大出版社纷纷跨入科普出版领域,盛况空前;持续到2002年,更出现两本科普杂志《科学人》(ScientificAmerican的繁体中文版)及《科学发展月刊》(由台湾的“国科会”主办)。近乎每隔10年,科普运动的浪潮就爆起一声拍岸巨响。可是,蒙昧的岸石并不见裂痕,只是微微松动。所幸巨浪过后,余波仍然不息,继续拍打岸边,只是力道渐弱。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就平面出版的领域而言,有以下当务之急。(1)重新定位“科学普及”的核心对象。是漫天撒网,遍及社会大众?或是只针对学生,而且是精英学生?还是只想跨越学门藩篱,仅供学术社群内部交流?“科学普及”的对象不同,诉求与做法就应当有差别。(2)报纸、周刊、月刊、书籍等平面媒体,性质有异,传播速度也不相同。须各尽其责,共同推动科普。(3)严守科学立场,不要宣扬伪科学。(4)重视翻译,重视写作技巧。(5)尊重美术设计、广告、行销、财务等等专业,群策群力。(6)大学出版社最靠近丰沛的学术资源,应该参与科普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