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芳 《现代通信》2014,(1):32-35
VX-8DR 数字对讲机是目前世界对讲机发展的潮流,很多发达国家政府级对讲机通信网络早就完成了数字化网络的升级,在频谱资源使用日益紧张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无线电》2009,(11):51-53
随蓄科技的发展,很多传统模拟量的设备都开始向数字化发展,用于公众个人通信的移动电话在八九年前已经完成“模转数”,彻底淘汰了模拟网络。作为主要面向行业用户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群体的对讲机通信正在步入数字化的时代,数字通信不仅是专业通信行业的热点,也是目前业余通信市场的热点。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数字对讲机标准有欧洲的TETRA、美国的Project25(APCO-25或简称P25)、  相似文献   

3.
《现代通信》2012,(5):17-17
对讲机作为当今企业及政府部门的重要通信方式之一,目前已经大踏步地向数字化时代迈进,这种趋势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在数字化对讲机方面的政策性导向,另一方面,要归因于数字对讲机替代模拟信号对讲机的不可替代优势。更重要的是,对于行业通信而言,这种数字化通信时代的来临,也在不断催生新的通信模式,并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恬 《现代通信》2009,(3):54-55
随着手机、电视等产品全面由模拟向数字化转变,对讲机这个在外界看来是专用设备的产品,也在悄然向数字方向转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国际知名对讲机通信企业日本ICOM公司经过多年研发最新推出的数字常规对讲机系统——IDAS。  相似文献   

5.
张峥 《现代通信》1994,(6):17-17
F30—3型对讲机电路的改进张峥国产F30型系列无线电对讲机是目前国内性能较高的一种实用性的对讲机。它在开阔地通信距离,最远时可达11.2公里,深受广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青睐。在昆明、太原、开封等地均有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用该机通信。由于受成本限制,F30...  相似文献   

6.
杨法 《无线电》2009,(2):49-52
YAESUA重洲公司是业余电台知名器材制造厂商。其前几年推出的VX-7R以其卓越的防水性能和优秀的扩展功能成为业余电台界公认的高端手持对讲机,有一代“机王”的美称,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保有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其他业余电台厂家也纷纷推出了新款高档对讲机,不但具备防水特性外还将数字化语音的新操作模式引入业余无线电。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交流渠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最初的信息交流从语言、文字、印刷、电报、电话一直发展到今天丰富多彩的现代化通信技术。当今通信网络正向智能化、综合化、数字化、个人化和宽带化发展。本文首先介绍通信网络的相关概述,然后对通信网络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俞解民 《无线电》2009,(9):96-97
2009年7月23日至28日,“江苏无管杯”全国青少年无线电通信锦标赛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省(市、区)近700名青少年无线电爱好者分别参加了装机(装配多普勒天线)、无线电通信知识、对讲机常规通信(近距离)、对讲机综合通信(远距离)和抓抄模拟短波通信信号等5个项目的比赛。这次比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信技术数字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如今,公众移动通信早已实现了模拟向数字的跨越,并在加速向3G、4G演进。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也已拥有TETRA、iDEN和GOTA、GT800等成熟的数字集群通信体制。而相比之下,占据专业无线电通信较大份额的公众对讲机却一直未能跟上数字化的脚步。1993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提出了数字无中心自集群系统标准(DSRR)后,却迟迟未能推出相应产品。直到2007年,美国摩托罗拉才生产出基于DMR的商用型公众数字对讲机产品。目前,我国各行业所使用的6000万~7000万部公众对讲机中,90%以上是模拟对讲机,公众对讲机的数字化进程已远远落后于时代需求。对我国而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对讲机模拟转数字的进程,对促进我国对讲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步林 《电子技术》2022,(3):160-161
阐述通信设备的数字化检测技术,设备结构、功能及流程说明、数字化检测模式及软件,网络远程检测为检测仪表的定周期检定校准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通信测试维护市场的现状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育平 《世界电信》2002,15(9):34-37,46
如何提高通信网络运行质量已成为近年来全球性的焦点问题。当前通信测试仪器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制式不同、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竞争也异常激烈,而通信和计算机融合的趋势也促使传统测试仪器采用开放式结构设计,并向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国内通信测试仪表的技术走向主要表现为计算机化、综合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12.
<正> 九十年代后期,大量日产二手对讲机进入我国,其中有不少机器的性能、质地相当优秀。笔者的单位进了一批八成新的日产“八重洲”(YAESU)FTH-7005手持对讲机,笔者在使用中发现这种对讲机的质量非常好,即使是在今天也是值得拥有的。日本“八重洲”公司是日本对讲机企业的巨头之一。近年来又斥资收购了“马兰士”的对讲机企  相似文献   

13.
前言 随着网络融合的不断演进,IP网络已由当初的数据应用向多媒体转变,基于IP网络的语音通信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传统的语音通信是利用电路交换技术,其特点是通话时需要建立端对端的专用通信链路,语音质量好,但是成本高,不易扩展增值业务。而VOIP利用IP网络做承载网,在通话时将模拟信号经过采样、数字化、压缩编码、打包分组、分配路由、存储交换、解包解压等一系列交换处理,在IP网或互联网上实现语音通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许宏 《现代通信》2014,(4):24-28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各大业余电台厂商也陆续推出了数字电台。YAESU推出了基于C4FM数字调制模式的FT1DR和FTM-400D两款数模两用电台,一经推出,很快便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好评。这两部数字电台的性能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惊喜,但是受限于通信环境的约束,使得通信距离受到一定的影响,常规FM中继台仅用于常规的FM通信,而数字基站也仅用于数字通信,在单一的中继台中实现跨模式通信一直都是无法企及的。YAESU即刻推出了DR-1X数模两用双段中继台,希望这款产品给我们带来更好的通联体验。  相似文献   

15.
李彩红 《电子技术》2023,(3):232-233
阐述数字电子技术与通信网络的特点,数字电子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包括二进制编码、数字信号转换、数字信号处理,通过数字电子技术完成对通信网络的数字化处理,可以保障通信系统安全和稳定运行,有效提升通信网络系统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数字电子技术已经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通信网络行业同样也不例外。为了探究数字电子技术环境下通信网络的应用情况,本文首先简单地分析了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然后分析了通信网络中使用数字电子技术的意义,最后从对数字电路信号处理、对通信网络展开信号处理、对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及通信网络信息的高效处理与传输等方面详细探究了通信网络中的数字电子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通信逐渐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方式,在数据通信的带领下,通信网络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尤其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未来时代,数据通信网络将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数据通信的网络维护并对数据通信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做了相应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从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来划分,移动通信网络可分为公众移动通信和专业无线通信两大类。对讲机通信隶属专业无线电通信,在集群调度、应急通信、即时通信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公安、消防、救护、石油化工和民用的建筑施工、物业管理、酒店餐厅、商场、学校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时代加快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数字电子技术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在通信网络行业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因为数字电子通信技术能够增强通信网络的安全系数并且可以确保通信网络在通信过程中的流畅使用。数字电子技术将通信网络变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本文就数字电子技术下的通信网络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旨在推动通信网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WeCom——企业IP融合通信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音、数据、视频是人类重要且高效的通信方式,但长期以来,这几种通信方式相互独立,既影响沟通效果,也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通信成本。企业IP网络的完善及IP集合通信技术的成熟,使得在统一IP网络上实现语音、数据、视频融合成为可能,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IP网络最初只能实现简单的网络连接、E—mail、文件传送、信息发布等业务。1998年以后,随着网络控制技术和QoS技术的发展,IP网络逐渐成为一个多业务的承载网络,Voice over IP、Video over IP等基于IP的综合应用开始出现,各种通信手段的传输通道统一到了IP网络上。目前,随着新型IP技术的兴起,语音、数据、视频三种通信手段进一步融合,以IP集合通信的形态服务于广大行业和企业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