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5.
为了解决陕西某含银氧化铜矿选矿厂铜回收率低的问题,在矿石性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矿含铜1.24%、银37.2 g/t,铜主要以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形式存在,银主要赋存于氧化铜矿物中。针对目的矿物嵌布粒度细、硫化速度慢、易泥化的特点,以硫化钠+硫酸铵为组合硫化剂,以异戊基黄药+苯甲羟肟酸为组合捕收剂,采用原矿硫化—浮选—中矿集中再磨再选的工艺流程,最终浮选闭路试验获得了精矿铜品位18.09%、铜回收率89.47%、银品位477.56 g/t、银回收率80.60%的良好指标。该工艺为解决氧化铜矿生产中铜、银选别指标差的问题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刚果(金)某铜尾矿粒度较粗,铜在粗粒级和微细粒级有明显的富集现象,且氧化率高达90.6%,为了回收其中的铜、钴元素,对该试样进行了浮选选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粗1精2扫、中矿集中返回流程处理该试样,可获得铜品位为10.15%、铜回收率为70.19%的铜精矿,达到了较好的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8.
某低品位氧化铜矿石氧化率和结合率都很高且风化严重,采用常规硫化钠硫化浮选工艺难以有效分选。为此采用水热硫化浮选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即在高压釜内利用硫磺的歧化反应生成的二价硫将氧化铜矿物硫化成硫化铜矿物,然后对硫化产物按硫化铜矿石浮选工艺进行选别。试验结果表明:水热硫化过程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00 ℃、反应时间180 min、物料粒度-0.074 mm占90%、硫磺用量为理论量的1.4倍、液固比1.4。在此条件下获得的的硫化产物经浮选,铜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达到15.73%和71.49%,比常规硫化钠硫化浮选时分别提高4.28和38.7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硫化铅矿资源的不断开发与消耗,氧化铅矿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保障我国铅需求量的重要途径。针对云南腾冲地区氧化铅矿,其主要含铅矾、白铅矿和少量方铅矿,含Pb 4.54%,采用硫化—黄药法深度硫化后再利用混合捕收剂进行浮选,分析讨论了磨矿细度、药剂种类和用量等因素对铅矿物富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原矿磨矿细度为-74μm占80%时,浮选闭路试验可获得品位和回收率均较高的铅精矿产品,铅精矿含Pb 64.50%,Pb回收率90.74%,分选指标较好。研究可为类似铅矿资源的选矿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株冶硫酸浸出铜烟灰提铟工艺,采用ICP与XRD对铜烟灰进行化学组成及物相分析可知,浸出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常规酸浸时,被石英和部分硫化物包裹的铟不能被有效浸出。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及E–pH图等热力学计算,基于现有技术参数,以铟的浸出率为表征,探索浓硫酸熟化浸出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重点考察了酸矿比、熟化时间、浸出时间对铟浸出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矿比为1.5,熟化时间2小时,水浸温度90℃,水浸2小时,高锰酸钾添加量为0.3%,水浸过程保持液固比6:1的条件下,铟的浸出效果较好。利用最优化工艺参数进行综合实验,铟浸出率由原工艺的65.73%提高到88%以上,同时浓硫酸熟化实验浸出液中铟及其他金属离子的浸出率较常规酸浸相对提高,对企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型斑岩铜矿床矿石进行了选矿合理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的研究,采用一次粗选、二次精选、二次扫选工艺流程可获得含铜24.84%、回收率89.97%的技术指标。该工艺流程简单,易于产业化。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难选氧化铜矿堆浸-萃取-电积提铜的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项则传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4,(4):1-3
永平铜矿露采排弃的表外矿中难选氧化铜矿的矿石量高达 40 2 .2万t,含铜金属量 2 .0 0 2万t,采用堆浸—萃取—电积技术回收该资源的试验研究取得较好效果。针对建成的 2 0 0t/a生产能力的堆浸—萃取—电积提铜生产线在生产中暴露出的问题 ,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 ,最终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