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近10年在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方面形成了包括煤层气钻井取心、试井、完井、强化压裂和排采系统配套的工程工艺技术.应用这套技术实现了我国煤层气勘探的突破性进展。介绍了这套煤层气勘探开发工程工艺技术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煤层气开发取得了较大进展。截至2005年,美国煤层气年产量达500×108m3,我国共施工地面煤层气井287口,登记煤层气区块56个,面积6.577×104km2,井下开发煤层气约16×108m3。综合阐述了国内外煤层气开发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国内煤层气的开发进行了预测性分析,预测2015年我国煤层气年产量将达到26.22×108m3。  相似文献   

3.
《中国煤炭》2012,(1):111
日前,从吉林省科技厅了解到,低阶煤、多煤层、薄煤层煤层气开采压裂组合及投球分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近日通过专家鉴定,标志着我国低阶煤区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实现突破。据了解,该项目依据埋深、厚度及顶底板等特征,在国内首次  相似文献   

4.
在回顾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而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沁水盆地、冀中-冀中斜坡带等地区目前最具煤敢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是近20年来在世界上崛起的一种新型洁净能源。据估计世界范围内的煤层天然气地质储量的范围是68~238万亿m^3,煤层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大的生产潜力。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预测多产层完井、小井场足迹、快速技术转化、产水技术、提高单井气采收率技术、技术集成发展规划等六个重要领域是未来煤层气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新疆煤层气资源丰富,已初步实现产业化,但仍存在地质条件复杂、游离气评价手段缺乏、有利区评价难度大、工程技术与地质条件的匹配性研究不足等难题。为促进新疆煤层气产业发展,文章指明煤层气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四大方面:煤系气综合勘探开发、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煤层气田增产与提高采收率技术、“煤层气开发-煤炭地下气化-碳存储”滚动作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国开发煤层气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列出了我国煤层气开发发展的参考框架,涉及的十大技术领域和十二项技术进步基础研究。文中着重分析了我国煤层气开发的主要障碍,指出目前阻碍我国煤层气开发的最关键环节是煤层的低渗透性,因此建议目前技术进步开发的重点是提高煤层渗透性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策略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国内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热潮逐渐形成,研究和勘探实践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既要看到美好的前景,又要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应有一套适合中国具体地质和技术条件的勘探策略,这主要是:坚定信心,契而不舍;选区突破,总结经验;讲究效益,逐步展开;政府优惠,国外合作。  相似文献   

9.
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地震勘探技术的作用及应用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中国煤层气地质背景的特殊性,指出煤层气勘探开发需要地震勘探技术同时也对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讨论了目前煤层气地震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煤层气勘探地震与煤层气开发地震的概念。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在煤层气勘探评价与开发的不同阶段的地震勘探思路及技术手段。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煤层气勘探开发管理暂行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煤层气》1995,(1):68-69
根据《矿产资源法》和国家计委关于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管理问题的复函,煤炭工业部于1994年4月制订并颁布了《煤层气勘探开发暂行规定》。  相似文献   

11.
我国煤层气开发模式与开发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决定了煤层气开发模式与开发技术选择的多样性。就目前应用较广的5种煤层气开发模式(井下瓦斯抽放模式、煤矿区地面预抽开发模式、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模式、地面直井压裂开发模式及多分支水平井开发模式)和3项煤层气开发技术(定向水平井技术,欠平衡技术钻井、完井技术和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各项技术和模式的地质适应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直井压裂技术较适用于高渗、原生结构厚煤层的煤层气开发,多分支水平井技术适用于低渗与特低渗厚煤层的煤层气开发以及煤矿瓦斯预抽,而采气采煤一体化适合于煤层发育比较复杂、地表条件差、垂直钻井和水平钻井很难施工的矿区的煤层气开发。  相似文献   

12.
煤层气开采技术应用现状及其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我国煤层气平均采收率低的问题,从储层特征和开采技术2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开采技术与特定地质条件的开采技术适用性以及各种新型开采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研究结果认为,煤储层的"低含气饱和度、低渗透率、低储层压力"特征以及现行开采技术适用性差是我国煤层气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套管(压裂)完井、超短半径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综合运用应作为我国煤层气开采的主要模式。分析认为采用注入混合气体增产、多级强脉冲加载压裂、"固氮酶"、"虚拟产层"等各种新型开采技术来提高我国煤层气采收率,实现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加快我国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在借鉴国外成熟低煤阶开发技术基础上,总结了适合我国低煤阶地质特征的相应技术。目前我国的煤层气开发已经从试验阶段进入了小规模商业化生产阶段,但大部分勘探开发工作都集中在沁水盆地高煤阶地区,低煤阶地区的勘探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低煤阶地区煤层厚度大、渗透性好、资源量大以及常规油气与煤层气共生的特点,加之国外低煤阶盆地成功的商业开发,使其具有十分良好的前景,是我国煤层气下一步勘探开发重点。当前形成适应我国低煤阶储层的技术体系成为我国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依兰煤田煤层厚、煤层气储层分布广,储集条件较好。该文通过对依兰煤田的煤层特征、煤层的含气性等研究分析,确定了煤层气目标区,对今后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瓦斯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煤层地质处置具有废物处置和置换瓦斯的双重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煤体属于孔隙、裂隙发育的双重介质,为二氧化碳煤层地质储存提供了物理基础;同时,在相同外部边界条件下,煤对二氧化碳的吸附量是瓦斯的2倍~8倍,二者在煤层中存在竞争吸附,因此,用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瓦斯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由于煤体的渗透性和吸附性均与温度、压力等外部条件密切相关,必须进行大煤样试件对瓦斯、二氧化碳气体的渗透性、吸附性研究,才能为二氧化碳煤层地质处置、驱替瓦斯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6.
晋城煤层气井采出水的水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需采出大量水以降低煤层中静压,便于煤层气解吸,而采出水的处理是影响开采进程、采气量以及整个项目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山西晋城地区煤层气井采出水最明显的特征是高矿化度和高盐度,且采出水中的某些元素含量不很稳定,在开采初期和中后期离子含量有很大变化,而pH值和硬度一般不超过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煤层气地面勘探开发风险,节约成本,应用煤层气资源评价方法中的单因素指标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阶梯优选法、BP神经网络法等,结合C#开发语言,建立了煤层气资源评价系统;对煤层井开发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嵌套Comet产能模拟软件,建立了井型选择井网优化系统;根据GIS原理,建立了开发决策图形显示系统;煤层气开发决策系统采用了公共接口模块的外联式结构进行集成,将专家系统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并引入传统的地质学科是一个有益探索,该系统能较准确地为煤层气地面开发提供决策。  相似文献   

18.
影响煤层气钻井完井工艺技术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梅仙 《煤炭技术》2006,25(10):48-49
在步入煤层气商业化生产启动阶段,了解煤层气钻井完井工艺的特殊性,才能逐步完善煤层气钻井完工工艺。通过对钻井过程中煤层气钻井完井中常出现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对煤层气商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查明煤层气盆地类型是确切了解煤层气盆地成藏条件优劣和科学进行煤层气战略开发的关键。从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出发,采用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方法,研究了聚煤盆地的时空演化及后期改造特征,结果表明:煤层气盆地内煤层气富集成藏受盆地聚煤期及后期改造类型的控制;煤层气盆地有克拉通内盆地、克拉通边缘或中间陆块盆地、坳陷盆地、裂陷盆地、前陆盆地5种聚煤盆地类型,有断褶热力改造型、断褶改造型、断褶埋藏改造型、断褶埋藏热力改造型、断褶剥蚀改造型、断块改造型、断块埋藏改造型、断块热力改造型、断块埋藏热力改造型等9种改造类型。根据"聚煤盆地原型+改造类型"的煤层气盆地双层次分类方案,将我国64个煤层气盆地划分为23种煤层气盆地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