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难处理金矿进行了分类总结,详细论述了影响难处理金矿的主要工艺矿物学因素,并以实例分析阐述了难处理金矿的工艺矿物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为选冶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安徽某高砷高硫难处理金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岩  刘爽  徐政 《金属矿山》2010,39(10):75
对安徽某高砷高硫难处理金矿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磁重联合试验方案,并通过磁选入选细度、磁场强度、重选入选细度等条件试验,最终得到含硫36.11%,含砷0.03%,回收率为17.81%的合格硫精矿及含金16.84g/t,含砷13.63%,金回收率为47.63%的金精矿。  相似文献   

3.
针对广东某复杂难选金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含金矿石中主要有价元素为金和银,还具有含碳、高砷、含泥量大的特性。原矿中金除了与黄铁矿等硫化物密切共生外,还有部分嵌布于石英等脉石矿物中,赋存状态复杂;矿石中金及载体矿物嵌布粒度均很细,属典型的难选难浸金矿石。结合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本文还提出了该矿石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综合高效回收利用难处理金矿资源,以云南某复杂难处理金矿浮选尾矿(金品位为0.75 g/t)为研究对象,尾矿通过"再磨再选"浮选工艺获得金精矿,工艺指标良好,金精矿产率2.22%,金品位22.58 g/t,金回收率16.66%(对原矿)。全流程闭路试验获得的金精矿总产率6.67%,金品位41.62 g/t,金回收率92.25%,最终尾矿金品位降至0.25 g/t。研究结果为难处理金矿石的选别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学分析、显微镜分析和MLA矿物自动定量检测技术,对新疆某金矿石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的主要有价元素为金、硫,可综合回收银.金主要以含银自然金和自然金形式存在,嵌布粒度极微细,均小于0.04mm.银主要以合金形式赋存于金粒中.黄铁矿的嵌布粒度较粗,多数大于0.04mm.可解离的自然金、包含于黄铁矿(含黄铜矿)中的金及包含于脉石矿物中的金分别约占59%,39%,2%,金的理论回收率约98%.  相似文献   

6.
对某金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重点研究了主要金属矿物及主要脉石矿物的产出形式及粒度特征.研究表明,该矿物为微细粒金矿,主要金矿物与脉石矿物之间嵌布关系复杂.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成果对选金工艺流程提出了建议,推荐采用浮选工艺.  相似文献   

7.
为了查明阿根廷某金矿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矿物组成、载金矿物的粒度和解离度以及金的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采用化学分析、镜下鉴定、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MLA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Au)含量为35.916 g/t,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为自然金、石英、白云母、硅孔雀石、褐铁矿、赤铁矿、孔雀石、氯铜矿,金的赋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独立矿物的形式赋存于自然金中,占金分配率的79.38%;另一种是以机械混入的形式赋存于石英、白云母、硅孔雀石、褐铁矿、赤铁矿、孔雀石、氯铜矿中(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均无法识别)。金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自然金中,且自然金粒度主要在0.08~0.64 mm,建议采用“重选—浸出”混合工艺对该矿石中的金进行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8.
9.
对中亚某金品位4.35 g/t金矿石进行了选冶联合工艺试验研究。采用氧化焙烧预处理-氰化浸出工艺,在焙烧给料细度-0.074 mm粒级占75%、氧化气氛下焙烧120 min,焙砂磨至-0.074 mm粒级占90%,在氰离子浓度0.10%条件下浸出48 h,金浸出率达到86.39%,浸渣金品位0.59 g/t。  相似文献   

10.
运用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BPMA)、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多种测试手段,对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金的赋存状态及载金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嵌布特征、元素赋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卡林型金矿中Au含量为4.75 g/t,是最主要的有价元素,59.36%的金以包裹金的形式存在,其中硫化矿中包裹金最高,为42.95%。次以碳质含金的形式存在,微量以裸露金的形式存在。包裹金含量较多,即使在细磨条件下也很难实现单体解离或裸露,不利于提高金矿的回收率。主要的载金硫化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脉石矿物主要有白云石、石英、方解石、黏土矿物等;黄铁矿主要集中在0.015~0.02 mm粒级,毒砂主要集中在0~0.005 mm粒级,白云石主要集中在0.104~0.147 mm粒级,方解石主要集中在0.104~0.147 mm粒级,石英主要集中在0.104~0.147 mm粒级,5种矿物当中,毒砂的细颗粒最多,黄铁矿其次,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的粗颗粒较多。随着物料粒度的降低,矿石中黄铁矿品位会随着升高;黄铁矿作为最主要的载金矿物,颗粒较细,且主要嵌布在绢云母、石英、白云石等...  相似文献   

11.
华芳 《矿冶》2023,32(2)
摘要:通过利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和光学显微镜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云南省某金矿的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该矿石的金品位为3.55 g/t,伴生元素银为2.96 g/t,可综合回收。黄金矿产以天然金和银金为主,其细粒度分布特性复杂。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黄铁矿等硫化物矿物,粒度也都很细,还有一些自然金以细小颗粒和微颗粒嵌入脉石矿物。进行了浮选磨矿细度探索性试验,确定该矿样合适的磨矿细度为-0.045mm70%。试验研究成果为制定合理的选矿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谈伟军  冯泽平 《矿产综合利用》2022,35(6):189-192, 200
本文研究了某铜镍多金属硫化矿的工艺矿物学,结果表明该矿石原矿中主要有用矿物为镍黄铁矿和黄铜矿,主要金属硫化物为磁黄铁矿,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蛇纹石、橄榄石和阳起石等镁硅酸盐矿物。矿石具有较高的综合回收利用价值,建议开展对该矿铂、钯、金、银的赋存状态研究和相应的选矿工艺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回收该矿中贵金属矿物。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国内某超细微难处理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酸性热压氧化工艺研究;分析了温度因素对硫化矿物氧化、元素迁移和金氰化浸出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温度变化可影响黄铁矿和砷黄铁矿氧化反应速率,进而对S、Fe和As元素的迁移状态产生影响。反应温度越高黄铁矿和砷黄铁矿氧化越彻底,有利于金的氰化浸出;完全氧化后金的浸出率约为94%。浮选金精矿中的黄铁矿、砷黄铁矿逐渐氧化转变为砷酸铁盐、铁砷硫硅等多元素共沉物质,未发现有碱式硫酸铁或铁矾物相,反应生成的各种沉淀产物对浸出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MLA)与传统工艺矿物学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非洲某风化伟晶岩型钽铌矿石进行全面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为钽铌稀有金属矿石,钽铌主要赋存于钽铌锰矿和细晶石中,矿物中钽和铌的分布率分别为84.90%和76.30%,伴生元素锂主要赋存于云母中,矿物中锂的分布率为74.34%。根据该矿石部分泥化、钽铌矿物嵌布粒度粗、矿物密度差异明显等特点,制定了预先洗矿-分级螺旋粗选-再磨摇床精选-云母浮选的选矿原则流程,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5.
对含砷金矿难浸的原因和预处理的必要性,以及用干法和湿法预处理工艺处理含砷金矿的现状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合理选择含砷金矿预处理工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了解某地金矿矿石性质,制定合理的选别工艺流程,通过化学分析、扫描电镜以及工艺矿物学自动定量分析系统(MLA)等测试方法对金矿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包括矿石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矿石矿物的结构构造、金矿物的形态和粒度分布特征、主要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的产出特征等,并且对原矿进行了浮选试验和重浮联合工艺试验。 结果表明,该金矿中主要可回收的有价金属为金,其含量为3.74g/t。 该金矿的原矿矿物主要由黄铁矿、石英、白云母和碳酸盐矿物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方铅矿、黄铜矿、绿泥石和黑云母, 还含有微量磁铁矿和锐钛矿等。 原矿中自然金多以单独的自然金颗粒形式存在,金主要嵌布在黄铁矿中,而黄铁矿多以自形-半自形粒状及粒状集合体产出,呈浸染和团块状分布在脉石中。采用“重选+浮选”联合工艺流程,可获得指标良好的重选精矿和浮选精矿,重选精矿中Au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4.75g/t、78.10%;浮选精矿中Au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6.45g/t、19.78%,金矿总回收率为97.88%。该研究为该地区矿产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查明矿石性质对选矿指标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对云南某铜硫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氧化率极低,铜矿物主要以硫化铜的形式存在,其中原生硫化铜在总铜中占比高达94.74%,可回收利用的主要有价元素为Cu和S,其品位分别为0.38%和8.92%。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次为黄铜矿及闪锌矿,偶见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由石英、绢云母、绢云母化长石、绿帘石、菱铁矿等组成。部分黄铜矿中包裹有黄铁矿颗粒,选择合适的磨矿细度是实现铜硫有效分离的关键。针对以上工艺矿物学特征,拟选用一段磨矿,优先选铜、尾矿再选硫的浮选原则流程。  相似文献   

18.
Refractory gold ores commonly contain free gold, submicroscopic gold, base metal sulphides, pyrite, pyrrhorite, labile sulphides and carbonaceous material. The analysis of gold deportment with the diagnostic leaching technique has opened a research field to gain more insight into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kinetic behaviour of gold dissolution from refractory ores. Hence, more detailed studies on the kinetics of the reactions that occur during leaching with cyanide are now possible.Previous research work has indicated that the dissolution rate of gold during cyanidation becomes depressed after a certain time with no further increase in the rate. However, a second noticeable increase in the gold dissolution rate has been observed after a leaching time of 5 to 12 hours during some of the cyanidations, following the destruction of a mineral with the diagnostic leaching technique. If such a second increase in dissolution rate does not occur, the re-leaching of the filtered solids with a fresh cyanide solution yields an additional gold extraction of 4 to 8 %.Various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indicated that a passivative film forms on the surface of some of the liberated gold. The selective de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minerals with oxidative acid leaches destroys and/or decomposes certain minerals which may form films on the gold surface by precipitati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se films and precipitates depends on the mineralogy of the sample. These films may be oxides, sulphides, carbonates and cyanide complexes.The complexes can be destroyed,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film, by interstage dilute acid and/or cyanide washes in an agitated vessel.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ilms exposes the gold surface for cyanidation. Whereas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leaching of gold have focused on the whole ore, the emphasis in this study was on the leaching behaviour of gold from various ore constituents. This approach of studying the leaching behaviour of different gold bearing minerals has provided reasons why some ores leach better than ot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