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贵州某高砷锑矿石锑含量为0.61%、砷含量为1.02%,锑主要以辉锑矿形式存在,砷主要以毒砂形式存在。为给该矿石中锑、砷回收提供技术依据,对其进行了选矿试验。抑锑浮砷、锑砷混合浮选再分离、浮锑抑砷原则流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浮锑抑砷工艺流程指标较好。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92.78%条件下,采用浮锑抑砷工艺流程选锑,以水玻璃为抑制剂、硝酸铅为活化剂、丁铵黑药+乙硫氮为捕收剂、2号油为起泡剂,经1粗1精优先选锑,获得了锑品位为57.49%、回收率为79.52%的锑精矿,砷含量为0.54%,选锑尾矿经1粗2精2扫浮选流程选砷,获得的砷精矿砷品位为10.17%、金品位为29.16 g/t、砷回收率为82.79%、金回收率为80.98%,砷精矿中锑品位为1.04%,实现了砷锑的高效分离回收。  相似文献   

2.
针对贵州某硫化锑矿矿石性脆易碎、赋存状态复杂、锑矿物嵌布粒度粗细不均且存在局部氧化的特点,对硫化锑矿的活化剂和捕收剂等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丁黄药+丁铵黑药组合捕收剂及PCA活化剂回收锑,在给矿锑品位为5.66%的情况下,获得锑精矿Sb品位57.02%、Sb回收率93.07%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高效开发利用云南某硫化锑矿,在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详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主要有价元素锑品位为2.16%,锑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氧化率仅为4.15%;锑矿物主要为辉锑矿,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绢云母和方解石为主;辉锑矿的嵌布粒度较粗,主要分布在0.02~2.56mm粒级,磨矿细度-0.074 mm占74.56%时锑矿物的单体解离度大于90%。基于矿石性质研究结果,在磨矿细度-0.074 mm占74.56%的条件下,以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硝酸铅为活化剂、M7为捕收剂、松醇油为起泡剂,采用“1粗3精2扫”的闭路浮选流程,可获得锑品位为35.30%、锑回收率为93.52%的锑精矿。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后续中深部硫化矿石的选别及现有流程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孟宪瑜 《非金属矿》2000,23(5):39-40,13
针对某地区硅线石矿石,进行了矿石性质及磁选、浮选试验研究,者出了合理的工艺条件,试验获得较高质量的硅线精矿。  相似文献   

5.
闫克勤 《金属矿山》2018,47(11):95-97
贵州某锂辉石矿石Li2O含量为1.21%。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磷灰石、磁铁矿、高岭石等。为确定锂辉石的回收工艺,进行了选矿试验。矿石采用浮选工艺富集锂辉石、磁选工艺剔除混入锂辉石精矿中的磁铁矿。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3.2%的情况下,以油酸钠+水杨羟肟酸(质量配合比为1∶1)为捕收剂,总用量为1 200 g/t,以氯化铁为活化剂,用量为100 g/t,采用1粗1扫3精、中矿顺序返回浮选流程富集锂辉石,1次弱磁选(磁场强度为198.94 k A/m)流程脱铁,最终获得Li_2O品位为6.16%、含铁0.45%、Li_2O回收率为85.43%的锂辉石精矿。  相似文献   

6.
吉林某难选铜镍硫化矿石铜品位为0.19%、镍品位为0.42%。矿石中铜镍矿物共生密切,嵌布粒度微细。为给该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进行了铜镍混合浮选-分离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 -0.074 mm占80%条件下,以硫酸铜为活化剂、乙基黄药+丁铵黑药为捕收剂、2号油为起泡剂、CMC为精选抑制剂,经1粗3精2扫铜镍混合浮选获得铜镍混合精矿,铜镍混合精矿再磨至-0.038 mm占90%,以石灰为抑制剂、乙基黄药为捕收剂,经1粗3精2扫铜镍分离浮选,获得了铜品位为24.62%、铜回收率为79.04%、镍品位为0.73%、镍回收率为1.06%的铜精矿及镍品位为5.73%、镍回收率为75.85%、铜品位为0.11%、铜回收率为3.22%的镍精矿,实现了铜镍的有效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7.
马晓炜  武俊杰 《矿冶》2016,25(3):28-31
西藏某地铅锌矿矿石矿物成分复杂,主要有用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等,其中铅、锌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为高效开发利用该矿石,进行了选矿工艺流程及药剂制度试验研究。最终确定对该矿石采用磨矿—抑锌浮铅—浮锌的选矿工艺流程处理该矿样,可获得铅品位64.29%、铅回收率97.00%的铅精矿和锌品位53.05%、锌回收率70.24%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8.
广东某高砷硫化银锑矿石的浮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粗选条件试验、开路精选试验和闭路试验 ,详细研究了广东某高砷硫化银锑矿石浮选分离的药剂制度和工艺流程结构 ,以作选厂建设和设计的依据。用工艺矿物学知识对浮选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研究辉锑矿与毒砂的浮选特性及其分选的药剂制度,提出了两种分选工艺,并列举了新近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非洲某钴镍砷化矿含镍3.05%、含钴0.23%,在完成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拟定了跳汰重选—浮选的试验原则流程,试验研究表明,该镍钴矿经过跳汰预抛尾、1粗3扫2精、中矿顺序返回浮选,可以获得镍品位为26.44%、钴品位为1.54%、镍回收率88.53%、钴回收率75.87%的镍钴综合精矿。  相似文献   

11.
难选铜铁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怒江地区某难选铜铁矿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铜品位低(仅0.54%)、氧化率高(达59.26%)、结合氧化铜含量高(占37.04%);原矿铁品位为49.87%,其中,弱磁性赤褐铁矿占99.35%,属于高氧化率、高结合率的复杂难选铜铁矿。针对该矿特点,对易浮硫化铜矿物进行了浮选研究,重点进行了调整剂、活化剂和捕收剂的种类及用量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调优试验,最终确定采用"浮选-强磁选"联合工艺流程,可获得铜精矿品位23.37%、回收率49.45%;铁精矿品位53.15%,回收率90.92%的技术指标,为该类铜铁矿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摘要:针对青海某铜锌硫化矿石开展试验研究,矿石性质研究表明,该矿铜矿物嵌布粗细不均匀,大约有15%的铜矿物呈微细粒(粒度小于10μm)包裹于脉石矿物中,难以得到有效回收,同时原矿含锌较低,含量在锌矿边界品位(0.5~1%),可考虑伴生回收。针对该矿矿石性质,采用优先浮铜工艺,可有效实现铜、锌分离,获得了铜精矿品位18.66%、铜回收率83.90%、铜精矿含金3.06g/t,锌精矿品位41.69%、锌回收率29.49%的较好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14.
某白钨矿共伴生有可综合回收的铜、银等多金属硫化矿,但该白钨矿矿物组成复杂,且各目的矿物嵌布粒度有差异性,分选难度大。根据原矿工艺矿物学特点,采用强磁选-浮选工艺综合回收该白钨矿多金属硫化矿,其中强磁选预选可抛掉51.34%的磁性脉石,能有效降低后续浮选难度和药剂耗量。强磁选-浮选工艺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22.61%,铜回收率78.93%的铜精矿,银品位9185.50 g/t,银回收率29.86%的银精矿,研究成果为此类白钨矿共伴生铜、银矿物的综合回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该赋存于氧化矿中的自然银矿石,采用浮选方法进行回收。闭路试验采用-0.074 mm 60%的磨矿细度,以异戊基黄药为捕收剂。通过一粗三精四扫的工艺流程,成功获得了品位为5427 g/t,回收率81.91%的银精矿。该流程药剂种类少,便于简单,且满足了现场选矿指标的要求,为该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某白钨矿原矿WO3品位0.26%,试验采用先浮选去除硫化物后再浮选白钨矿的工艺流程,白钨矿分别经过常温粗选和加温精选的闭路试验,最终获得了WO3品位70.359%、回收率79.51%的白钨精矿,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为该矿区地质评价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7.
某含银铅锌硫化矿含铅1.66%、含锌1.63%、含银12.3 g/t,铅锌含量低,矿物单体粒度小且嵌布不均匀,单体解离困难。为了给该矿石的铅、锌、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依据,对其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铅锌优先浮选流程,在磨矿细度为-74μm占70%条件下,铅粗选以25号黑药为捕收剂,硫酸锌为抑制剂;锌粗选以石灰为p H值调整剂,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硫酸铜为活化剂,YS为抑制剂;铅锌系统各经一次粗选三次精选两次扫选作业,闭路试验可获得铅品位70.35%、含锌3.48%、含银292.00 g/t、铅回收率96.59%、银回收率51.11%的铅精矿和锌品位43.84%、含铅0.32%、含银32.20 g/t、锌回收率86.60%、银回收率8.08%的锌精矿,铅锌分离效果较好,银在铅精矿和锌精矿中总回收率达到59.19%。  相似文献   

18.
湖北某地金红石选矿新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湖北某地粗粒嵌布的金红石矿的性质特点,在工艺矿物学和详细条件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种新的选矿工艺流程(磁选-脱泥-浮选),先对矿石磁选抛尾,脱泥后进行浮选,再对浮选精矿进行除杂处理,最终获得高品质的金红石精矿,其品位在90%以上,回收率70%以上,显示出该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及先进性,对同类矿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