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春光油田常采单元已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的分布和挖潜成为未来油田稳产的主要攻关目标。为深入研究春光油田常采单元沙湾组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高孔高渗、强边水、小规模天然水驱砂岩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为此类油藏合理开发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博  刘威  李健 《中州煤炭》2020,(2):145-147,174
研究区属于典型的边底水稠油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采,目前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该油藏生产中出现了蒸汽吞吐产能较低、含水上升较快、采出程度较低的问题。对此研究了蒸汽吞吐的开采特征及边底水对开发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开展了蒸汽吞吐开发优化研究。边底水对油藏蒸汽吞吐生产有较大影响,其吞吐开采既有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弹性降压开采特点,又具有特有的水驱开采特点。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建立典型数值模拟模型,对蒸汽吞吐开发井型、井距、避水高度、注采参数(注汽速度、注汽强度、干度、焖井时间)进行了优化,为下一步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宏观物理模型为依托,研究了薄层边底水油藏出水规律,堵剂封堵规律,以此为基础结合油藏动态分析,利用PI决策技术及堵水决策技术研究出陆梁油田薄层边底水油藏调堵决策方法。以"水井调剖、治窜增动用程度,油井封堵、控锥降含水"为思路,从施工方式、堵剂注入、隔板位置规模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性的提出了符合陆梁油田薄层边底水油藏的调堵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4.
以塔河油田三叠系底水砂岩油藏作为地下地质体,将露头调查与地下地质体进行解剖类比分析,从心滩坝的沉积演化机理出发,对不同沉积作用条件下落淤层的成因和展布样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落淤层多发育于心滩坝内,岩性可分为泥质和钙质夹层,利用本区丰富的水平井测井资料,根据电阻率曲线反演识别水平井隔夹层的展布,对全区的夹层进行识别,开展落淤层定量分析,确定展布范围,长宽比,证实落淤层的分布受控于心滩坝的规模;受落淤层的影响,由辫状河三角洲控制的塔河油田底水厚砂油藏,其剩余油不是简单的"水上漂"特征,而是分布在落淤层之上周边及环水锥处,总结出4种辫状河储层中落淤层的空间配置关系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模式。研究成果既为以砂体构型研究为核心的构型建模数模和剩余油预测奠定基础,也为同类油藏综合调整方案、井位部署、剩余油挖潜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双河油田核二段储层胶结疏松、含油宽度小、地下原油粘度大、边水能量强。经过二十多年天然能量开发后,油藏采收率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聚合物驱采用井网调整、注采参数优化、聚驱前整体调剖、配产配注优化及分注工艺等关键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矿场应用效果。双河油田核二段窄条带强边水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的成功经验扩大了聚合物驱应用范围,拓宽了三次采油领域  相似文献   

6.
底水油层开发的关键技术是抑制水锥或控制底水锥进,最大程度地延长油井无水采油期和控制底水均匀驱替,以达到提高底水油层开发效果的目的。以开发过程中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的实际情况,开展水锥控制技术应用研究。利用关井压锥、水锥控制、油水同采技术来控制底水的锥进,油井含水和含水上升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控制底水锥进、抑制含水上升的目的,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边底水锥进是造成曙一区稠油潜山油藏综合含水逐年上升,多数油井高含水生产甚至关井的主要原因。介绍了该区块近几年产量变化趋势,重点分析了2005年现场应用堵剂作用机理、性能指标以及现场施工工艺。该复合堵剂封堵率高(室内实验模拟岩心封堵率99.5%以上),措施成功率高达100%,增油创效效果明显,4口井阶段措施增产原油3552t,平均单井增产原油888t,阶段油井综合含水下降16.9%。  相似文献   

8.
春10块稠油油藏具有埋藏较深、油层厚度薄、地下原油粘度大、隔夹层厚度小的特点。通过开发方案优化,配套CO_2强化采油、注采一体化、井筒掺稀油降粘、N_2抑制边底水等工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效益开发。春10块中深薄层稠油油藏效益开发的成功经验,丰富了稠油油藏效益开发领域,进一步拓展了稠油油藏开发空间,为同类油藏效益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湖湾区克拉玛依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辫状河储集体中隔夹层发育。不同沉积微相的夹层含量不同,决口扇中的夹层含量最多,其次为河道微相,含量最少的是河口砂坝。隔层对油气垂向上封盖,夹层对油气侧向上封堵,形成了本区广布的断层岩性油藏,本区克下组成藏模式为克百断裂垂向运移风城组原油,油气在上倾方向断层遮挡或岩性遮挡、侧向岩性遮挡、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受到岩性变化的控制。在泥质夹层增多的油藏边部,夹层对油气形成侧向遮挡,因此分析不同微相夹层的分布特征是研究油藏含油面积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试验区于2011年8月投入二元复合驱油,现已见到一定的降水增油效果,产油量由26.0t/d上升到55t/d,综合含水由91.46%降至81.32%,累积增油44096t。目前正处于复合驱见效期。复合驱期间的动态特征在水井上表现为注入井压力上升,渗流阻力增加,注入能力下降;在油井上表现为日产油量上升,含水波动下降,产液剖面明显改善。在复合驱开发中要不断加深对储层的物性认识,实时调整配方体系,加强与储层的配伍性,通过调剖减少层内、层间干扰,抑制聚/表窜流,监测地层污染,及时改造储层,充分发挥二元体系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南堡油田1-29区浅层油藏大多为复杂断块、断块小、断层多、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且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已经进入中高含水采油期,综合含水高达79.4%、采出程度低,仅15.2%,目前油藏“三大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水驱效果变差。为进一步改善水驱效果、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采收率,本文通过对1-29区浅层油藏动态和静态资料的系统整理分析,利用数值模拟解剖油藏纵向和平面水淹状况, 明晰了“平面、层间、层内”三大矛盾的水驱规律,识别了大孔道及优势渗流通道并确定了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油藏平面矛盾采取 “调、均、改”的分类治理对策,针对层内和层间矛盾采取调剖调驱、层段重组、细分注水等治理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出程度提高了3.5%,含水上升率控制在2.0%以下,同时对有效指导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测井、井壁取心和地震叠前信息AVO反演等技术,精细研究砾岩油藏裂缝发育情况。并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裸眼测井解释资料,描述砾岩体的分布和隔夹层的变化,重塑了油藏模型。研究成果认为,雁107断块为块状底水砾岩油藏,在此认识基础上实施了注水方式的调整,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底水脊进问题是在底水驱动型油藏进行水平井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延长油田侏罗系延安组底水油藏天然驱动能量高、油层薄、常规井开发极易形成底水突破的技术难点,在油藏地质特征和底水上升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了垂向位置优化计算、筛管变密度设计、管外封隔器分段控制,实现了在底水油藏中,低渗透薄油层水平井完井技术的突破,形成了基于等离子割缝筛管完井的分段控水采油技术,提高了无水采油期,保证了延长油田水平井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钻井、测井以及生产资料,通过油藏剖面图和油层厚度图的编制,确定了研究区油水边界,明确了研究区油层富集状态,并重新核算了研究区油气资源量。研究认为馆陶油层是块状边顶水油藏,部分区域发育底水。馆陶组油藏整体呈近似不规则的椭圆形和圆形,油层中部较厚,四周逐渐变薄,地层岩性对其分布影响较小,缺少明显的盖层,并且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由岩石组分及其结构的变化导致的地层物性降低是油藏被封阻的主要原因。根据实际吞吐生产井、SAGD生产井和井温监测资料,提出井位部署的安全界限为距边水150 m。  相似文献   

15.
王集油田属于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存在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油水井数比高,水驱控制程度低;注采对应状况差,注入水方向性强,平面受效不均匀;平面、层间、层内动用差异大,层间干扰严重;局部区域边水活跃,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等诸多问题,针对王集油田目前在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改善王集油田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玲  孙明 《中州煤炭》2022,(7):92-97
通过油水实验,分析了陕西某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油水两相渗流规律。根据核磁共振扫描分析表明,储层具有较强的微观非均质性,局部大通道体积小,但对渗透率有很大的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表明,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迅速降低,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粗砂岩的水相相对渗透率略有增加。中细砂岩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加,含水率快速增加,剩余油饱和度高。在岩心驱替过程中,在水驱前缘突破之前,沿程含油饱和度大幅度降低。在水驱前沿突破后,含水量迅速增加,直接进入超高含水阶段。研究成果为油水渗流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时期,储采失衡加剧,综合含水率达到了80%以上,原油产量下降,经济效益变差。为了提高油藏原油采出程度、改善油藏开发效果,调研了国内外减氧空气驱的机理研究以及现场试验的资料,建立了以油藏真实孔渗饱数据为基础的一维条形地层机理模型,并选取该油藏Y12-27井组进行了减氧空气驱可行性验证。研究表明:纵向顶部减氧空气驱驱油效果优于水驱和氮气驱;驱替压力对原油采出程度影响不大;注水转注气可以提高原油采出程度;对于减氧空气驱,由于低温氧化反应的作用,氧气浓度对原油采出程度有一定影响,但比较微弱,其中,氧气浓度为10%时,驱替结束采出程度最高;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属于注水开发“双高”油藏,适用于减氧空气驱;对于该油藏Y12-27井组,顶部减氧空气驱驱油效果好于水驱和氮气驱,建议氧气浓度超过10%时采取关井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倾角软弱夹层对砂岩强度和变形的影响,预制含有不同倾角(15°,30°,45°,60°)软弱夹层的砂岩试件及完整砂岩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研究发现,软弱夹层对砂岩的强度具有明显的削弱效果,在0°~60°的倾角范围,随着软弱夹层倾角的增加,这种削弱效果更加显著;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随着软弱夹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当软弱夹层倾角达到45°时,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出现"跳跃式"减小;完整试件的破坏形式是常见的压-剪破坏,含软弱夹层的试件,随着软弱夹层倾角的增加,试件的破坏形式由拉-剪复合破坏向沿着软弱夹层面剪切破坏转变,在45°~60°范围内,软弱夹层倾角越大,沿软弱夹层面发生剪切破坏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亭子口水利枢纽地处产状平缓的红层地区,坝址由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等软硬相间岩体不等厚组成.坝基岩体中存在不同成因的软弱夹层.经研究,软弱夹层的分布特征与规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的控制,其中地层岩性是决定软弱夹层发育的内部因素,风化卸荷与地下水的作用是软弱夹层进一步发育的外动力因素,软弱夹层的发育主要集中在软硬岩体接触面或软弱岩体内部.通过对坝基岩体中各类软弱夹层的特征、分布规律的研究,对大坝的深层抗滑稳定计算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羊三木油田油藏开发面临着注水孔隙结构变化认识不清、微观驱油效率认知程度差等诸多问题,为提高油藏采收率,开展储层内部构型、剩余油分布、不同驱替介质驱油效率和孔隙结构变化等研究,在该区域实施连续密闭取芯录取资料。取芯层段为馆陶组油层,该油藏为浅层、松软地层,表现为成岩性差、高渗透、孔隙度高,且不均匀高含水,是对密闭取芯的重大挑战,取芯密闭率、收获率均难以保障。现场采用一系列技术优化措施,应用油基密闭液,优选密闭取芯工具、取芯钻头,优化钻井与水力参数,在馆陶砂岩中密闭取芯进尺58.70m,收获率96.92%,密闭率88.64%,创造了羊三木油区浅层松软地层密闭取芯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