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采煤机电牵引的主从控制方式进行了研究。以ABB变频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直接转矩控制进行了介绍,然后研究了其在采煤机牵引中的应用以及采煤机牵引的同步。最后,对采煤机在特殊牵引情况下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首先对露天转地下覆盖层的散体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力学方面研究了覆盖层的运动情况,着重从块度和湿度方面分析了覆盖层对放矿的影响,最后从安全角度对覆盖层的合理高度及在预防泥石流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覆盖层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孟中华  卢立松  耿立峰 《采矿技术》2010,10(4):63-64,106
对有色金属矿山深井开采过程中的顶板事故进行了分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深井开采过程中进行顶板管理研究的重要性,并对国内深井开采的金属矿山顶板管理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实施顶板动态分级管理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级别顶板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技术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深海多金属开采技术的一些关键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吴亚祥  李彦  陈健 《煤矿机械》2006,27(1):45-47
对丰田Prius混合动力系统THS中速巡航时的特殊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分析研究的结论进行了验证。对THS系统中速巡航时的传统效率进行了研究并与普通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效率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数据清洗问题进行了研究。介绍数据清洗问题产生的背景,对数据清洗技术的原理、算法、度量标准进行了分析。重点对重复记录所用到的技术和各种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今后数据清洗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工期、成本、质量三大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三大目标综合优化的研究现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评价,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对氡的性质、危害进行了概述;对国内外氡迁移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影响氡迁移的主要因素主要分为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类。对外界环境因素的研究出现较早,并且提出了多种迁移模式;自身因素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氡迁移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利用测井曲线对大南湖煤田煤层进行对比研究,确定出29层煤层层位,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对赋存状况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疆某铁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新疆某铁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石进行不同条件的干选、磁选、反浮选工艺等合理技术参数研究,最终采用阶段磨矿、干选-磁选-反浮选工艺对该矿石进行了工艺流程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大倾角放顶煤液压支架稳定性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研究大倾角顶煤运移规律和支架围岩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大倾角放顶煤液压支架动态受力模型,分析顶煤运移和冒放对支架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大倾角放顶煤支架设计以及回采工艺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有龙 《煤》2001,10(4):39-41
从顶煤的冒放性 ,顶煤的采出率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证 ,提出提高顶煤采出率的主要途径 :合理选择架型 ,合理选择工作面推进方向 ,优化放顶煤参数 ,并通过对顶煤运动规律 ,顶煤冒放性规律的研究 ,确定合理的放顶煤步距 ,合理的采放高度比和合理的放煤工艺 ,从而提高回采率  相似文献   

13.
综放开采割煤高度与顶煤回收率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德兵 《煤矿开采》2009,14(4):13-15
采用PFC数值分析程序对综放开采支架上方顶煤的放出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一定厚度顶煤条件下割煤高度与顶煤回收率的关系以及2种不同割煤高度条件下顶煤回收率与顶煤厚度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割煤高度越大,顶煤回收率越高,大采高综放开采有利于提高特厚煤层工作面资源采出率。  相似文献   

14.
西部浅埋硬厚煤层顶煤弱化技术与落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强 《煤矿开采》2005,10(4):1-4,44
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研究了浅埋硬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的冒放性和散煤落放煤矸分界。提出了相应的顶煤弱化技术方案,并结合现场工业性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发现,支架上方松散顶煤存在“落放”两个过程,由于支架放煤口见矸点的周期性上下浮动,采空区煤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地区发现存有大量20 m以上特厚煤层,大部分无法实现露天开采,国内外均没有成熟的理论与技术可以借鉴,为了实现20 m以上特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创造性地提出了特厚煤层卸压综放开采技术。采用60∶1的大比例相似模拟试验方法,研究20 m以上特厚煤层卸压综放开采顶煤垮落破碎的块体分布特征、顶煤位移场分布特征、支架阻力及其对顶煤垮落破碎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当卸压工作面推进75 cm时,500 cm~3以内的顶煤块体较密集,块体比例约为94%,块体数量约为860个;当卸压工作面推进135 cm时,体积为500 cm~3以内的顶煤块体所占累计比例约为96%,块体数量约为1 700个,与卸压工作面推进75 cm时相比,块体比例增加了2%,块体数量增加了840个;当综放工作面推进17 cm时,累计体积达到500 cm~3时几乎包含全部顶煤块体,块体比例约为99.9%,块体数量约为4 810个,与卸压工作面推进135 cm时相比,块体比例增加了3.9%,块体数量增加了3 110个,二次破碎效果显著,能保证顶煤的顺利放出。卸压开采阶段上位顶煤位移中位顶煤位移下位顶煤位移。二次综放阶段下位顶煤位移最大,垮落破碎程度最好。由于支架的支撑作用,下位顶煤中产生多条明显的竖直裂隙,受支架影响的顶煤厚度约为10 cm,支架的反复支撑作用明显促进了顶煤的破碎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的BBR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家臣  张锦旺 《煤炭学报》2015,40(3):487-493
借助于自主研制的相似模拟实验台和PFC软件,系统研究了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建立了统一研究煤岩分界面、顶煤放出体、顶煤采出率和含矸率四要素的BBR研究体系。分析了煤岩分界面形态以及支架和移架对其影响,提出了可用抛物线拟合煤岩分界面。将放出体分为发育不完整、基本成熟和成熟3个发育阶段,发现了支架掩护梁影响会使放出体前部发育较快,始终超出椭球体范围的现象,指出顶煤放出体是一被支架掩护梁所切割的非椭球体,定义其为切割变异椭球体。为了提高顶煤采出率、降低含矸率,应尽可能地扩大放出体与煤岩分界面的相切范围,通过确定合理放煤工艺与参数,控制煤岩分界面形态来提高顶煤采出率是可行的措施。待放顶煤区域处于由采空区岩石与支架顶梁形成的拱形挤压力链的卸压区内,在放煤口附近顶煤易成拱。  相似文献   

17.
以朱仙庄矿8415综放面为例,从工程实例中提取特征、建立模糊聚类模型,得到了相应的聚类中心以及各因子对不同力学特征参数影响的权重组合,并利用模糊聚类研究软煤层综放开采端面力学性质。提出了基于支架-围岩相互关系的综放支架架型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8.
对放煤工艺进行优化是提高综放开采顶煤采出率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BBR研究体系,采用散体放煤试验和离散元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从煤岩分界面特征和顶煤放出体发育的角度研究了多口同时放煤、分段逆序放煤的散体顶煤放出规律及提高顶煤采出率的机理。研究表明:采用多口同时放煤的方式可提高顶煤采出率,多回收的部分主要来自于工作面中部的中高位顶煤;随着放煤口长度的增大,放出体体积呈线性增大,初始矸石混入点位置向放煤口上方移动,终止煤岩分界面形态逐步呈现出向已放煤侧凸出的特征;采用分段逆序放煤方式可使下端头顶煤采出率提高13.98%,且在正、逆序段衔接处可形成有利于放出体发育的煤岩分界面形态,减少了采空区残煤;逆序段放煤量增长率随逆序段长度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采用分段逆序双口同时放煤方式,可达到同时提高工作面中部和下端头顶煤采出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松软煤层简放开采的矿压特征与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简易放顶煤开采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简放开采的矿压显现规律、支架围岩关系及其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放煤对支护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末排支柱稳定性的变化,放煤导致末排支柱的工作阻力下降1/2左右.简放工作面顶板控制中,“支”和“稳”对提高支护系统的稳定性作用是有限的,关键在于“护”.简放开采支护系统要具有良好的水平约束必须要求一定厚度的直接顶、较小的煤矸破碎块度、低位放煤、控制放煤口尺寸和放煤速度.理论分析与实践效果表明,简放开采技术应用于软直接顶的松软厚煤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大采高综放开采顶煤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ALC3D软件模拟研究了塔山煤矿8105工作面在不同采高、不同支护强度下顶煤水平、垂直位移与距煤壁距离间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采高加大顶煤始动点前移、位移量增加,有利于顶煤的破碎;加大支架支护强度对下位顶煤位移量影响较大,有利于下位顶煤的破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