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菲  邓喀中 《煤矿安全》2013,44(7):193-195
介绍了差分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徐州某老采空区为例,对其雷达影像数据进行二轨差分干涉处理,获取其地表形变场。研究表明,D-InSAR技术可以应用于监测大面积的老采空区残余变形。  相似文献   

2.
针对常规地基沉降监测方法存在的监测时段不连续、周期长、效率低、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InSAR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的监测地表形变新技术,能够对研究区域进行全天候、实时、高效、大范围的监测.以平顶山市某下伏老采空区变电站建设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二轨法D-InSAR技术,采用两景升轨Senfine1-1A数据对该区域进行地表沉降监测及安全稳定性分析.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表整体存在微小沉降,沉降增量最大值4.3mm.通过时间序列技术获取该地区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各时间段的累计形变,共累积沉降16.5 mm.监测精度可达毫米级.老采空区变电站场地地表近年来形变波动较小,趋于稳定,属于区域整体本底沉降,对变电站的安全建设和运营不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3.
大光包滑坡位于四川省安县高川乡,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8.0级汶川地震所引起的面积最大的滑坡,给人类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监测该滑坡变形,防患于未然,本文采用时序InSAR技术来获取该滑坡的形变特征.为获取实验区的形变范围、形变速率和时序形变值,收集了实验区的11景2014年到2015年间的Radarsat-2影像以及一组TanDEM双站影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影像观测期间处于动态稳定状态,其滑动形变量较小,受降水和地震影响会产生轻微滑动,不会引起巨大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4.
矿区长期地下开采会造成周边地区不同程度的沉降,引发安全隐患。本研究将D-InSAR应用于吕梁市冯家庄村地区地表变形监测中,分析采矿活动对附近村庄的影响。通过与地表沉降的计算结果图对比分析,可以得出:①D-InSAR技术可以直观反映地表形变范围,进而准确地圈定地表形变区域;②D-InSAR技术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地表的变形,为及时监测地表变形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余勇  刘振国 《煤矿安全》2013,44(4):75-77
阐述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原理和方法,采用二轨法获取西山矿区地表形变信息。通过ARCGIS软件显示形变图,并提取角反射器处形变值,与GPS实测结果一致。验证了高分辨率TerraSAR-X影像监测矿区地表沉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钻孔倾斜仪进行深部位移监测能在早期的滑坡变形中发现滑动面的具体位置、滑动方向,起到预警的作用.文中主要采用滑体深部位移监测和地表位移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滑坡深部位移监测能早期发现滑体变形,而后地表全站仪监测滑坡出现变形,滑坡产生局部滑动现象.通过对滑坡深层位移实际监测数据的纵向分析,并与全站仪监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印证了钻孔倾斜仪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先期观测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矿区复杂的地表形变情况,基于Sentinel-1 A数据,结合SBAS-InSAR技术获得了升轨和降轨LOS向形变结果,并根据InSAR几何分解原理对甘肃省金昌市金川西二矿在2020.08.19~2021.06.27期间的地表进行监测,获取了该地区地表东西向和垂直向的形变结果.结果显示:研究区沿东西向的最大年平均形变速率达103.73 mm/y,垂直向的最大年平均形变速率达-135.88 mm/y.结合地下落矿区域对比分析,发现该区域的二维形变结果符合开采沉陷规律.  相似文献   

8.
探索研发为滑坡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所需用的一种具有测量扭转方位的滑坡深部位移监测仪器,采用具有测量扭转方位、深部位移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对滑坡体滑动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研究滑坡体在突发性滑动前后扭转方位、深部位移的变化过程和规律。研究自动监测和无线上网技术,实现对滑坡体滑动扭转方位、深部位移变化情况的全程实时监测,解决以往不能对滑坡体滑动扭转方位、深部位移全程实时监测的问题,推动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传统监测方法,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差分技术(D-InSAR)进行地面微位移监测的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并得到日益重视的新方法.为此,论述了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结合三轨法阐述了利用该技术提取矿区地表沉陷数据的过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展望了D-InSAR的下一个版本多时相差分监测技术,此技术弥补了D-InSAR技术的不足且在遥感监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D-InSAR监测老采空区残余变形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D-InSAR技术在区域地表微小形变监测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相位梯度变化比较大的老采空区变形监测方面研究较少。在介绍差分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有较高距离向分辨率的8景PALSAR数据,通过差分干涉处理,获得了徐州某老采空区的地表形变场。同时,提取1993年老采空区上方的6个点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稳健回归模型。监测结果显示该采空区残余沉降是缓慢、渐变的。试验研究表明,DInSAR技术可以应用于监测大面积的老采空区残余变形,同时稳健回归模型能降低预测计算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