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海峰 《铀矿冶》2003,22(1):1-6
讨论了地浸采铀中布置监测井的意、目的和如何布置监测井。同时,还介绍了监测内容及监测井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地浸采铀监测井的设计与监测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地浸采油名布置监测井的意义、目的和如何布置监测井。同时还介绍了监测内容及监测井结构。  相似文献   

3.
微地震法在煤层气井人工裂缝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井人工裂缝在煤层气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煤层气井人工裂缝监测原理,通过对人工裂缝监测现场试验及研究分析,为煤层气井压裂效果研究找到了一条科学方法,从而为煤层气地面开发井网布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陕北毛乌素沙地地质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煤炭绿色开发已经成为陕北煤炭基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陕北煤炭基地大规模、高强度的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一直是煤炭绿色开采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为了研究陕北煤炭基地以水资源监测为核心的绿色开采监测,完善该地区水资源监测网的内容,以神南矿区柠条塔煤矿、红柳林煤矿、张家峁煤矿3座大型现代化矿井为例开展了水资源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神南矿区内的萨拉乌苏组和风化基岩组为中-强富水性含水层,烧变岩组为强富水性含水层,这3个岩组是区内的主要含水层,神南矿区针对区内不同含水层位共布置了60个监测钻孔,其中布置在萨拉乌苏组8个,烧变岩6个,风化基岩37个,直罗组基岩1个,延安组基岩8个。地下水监测数据通过自动监测系统的无线传输系统传输至数据中心,通过中心的监测管理软件实现数据的远程采集、远程实时监测。地表水监测则是在考考乌素沟上游及下游、肯铁令河、小侯家母河沟、塔沟、肯铁令沟、乌兰不拉沟及常家沟水库等地表水体各布置1个地表水监测点。通过以神南矿区60个地下水监测井、8个地表河流及泉监测点构成的水资源监测网为例,实施矿区水资源动态监控,以期为陕北煤炭基地煤炭绿色开采水资源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天摩岭公路隧道施工围岩位移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浙江省台州天摩岭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围岩位移监测技术,包括隧道周边、拱顶、地表的监测点布置与量测分析方法,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指导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6.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纳岭沟铀矿床铀含量明显不同的两种灰色砂岩进行了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扫描电子显微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等分析,讨论了不同灰色砂岩中黏土含量的变化及其变化机制,最后总结了纳岭沟铀矿床的黏土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研究表明纳岭沟铀矿床的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蒙皂石,绿泥石和伊利石含量较低,未见伊利石-蒙皂石混层和绿泥石-蒙皂石混层。伊利石多以薄膜状包裹在碎屑颗粒表面,高岭石多呈蠕虫状、书叶片状分布在碎屑颗粒表面及颗粒之间,蒙皂石多以片絮状、蜂窝网状存在于碎屑颗粒之间和碎屑颗粒表面。黏土总量和绿泥石在两种灰色砂岩中相差不大,高岭石和伊利石在矿化灰色砂岩中含量高,在原生灰色砂岩中含量低,而蒙脱石与之相反。含氧含铀层间水对原生灰色砂岩的改造引起长石的溶解,促进了高岭土的形成。纳岭沟铀矿床的铀并不是主要赋存在黏土矿物中,而更有可能主要赋存在有机质当中,为该铀矿床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有效预防滑坡的手段中,边坡变形监测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监测设备的精确度越来越高。以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研究了采掘场边坡监测系统布置,介绍了SSR边坡稳定性雷达监测的原理及方法,论述了采集数据原理,可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国外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井技术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介绍了国外地下水污染调查用监测井技术,分析了丛式监测井、巢式监测井、连续多通道监测井、Waterloo监测井和Westbay监测井的特点,为国内相关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热是典型的非常规能源,我国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地热对缓解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的被动局面很有必要,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测斜仪压裂监测技术可以监测裂缝发育形态,尤其在监测裂缝延伸方向,对指导井网布置、压裂工艺及施工规模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在油气开发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青海共和盆地的X1井是国内干热岩首次压裂井,需要克服岩性致密坚硬、施工不确定因素多、施工排量小等监测难点问题,利用测斜仪压裂监测技术成功地监测地热井压裂改造过程,探索和丰富了地热井压裂监测方法,拓宽了测斜仪监测的应用范围,获取了X1井压裂裂缝的重要参数,为该区井网布置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测斜仪监测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蒋小辉  饶丰 《铀矿冶》2017,(3):164-171
地浸铀矿山在铀的浸出过程中会将溶浸液注入地下,而溶浸液的运移方向不固定,可能会朝着地浸场外围扩散。巴彦乌拉地浸采铀工程在不同距离、不同方位设置了监测井,通过对近年来监测井监测数据的分析,掌握了溶浸液的扩散范围,可以更好地为设置监测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特征指标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北京市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的特征指标,对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并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成分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结论:北京市垃圾填埋场新建大口径监测井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可选择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特征指标为:总硬度、氯化物、氨氮、硝酸盐氮、锰和铁,而对于原有的监测井建议选择特征指标为:氯化物、氨氮、硝酸盐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下水监测工程施工中面临的承压-自流监测井密封、监测、取样、洗井等紧迫难题,研发了承压-自流监测井密封技术。该技术是在监测井管口安装一个具有多个功能组件的密封不锈钢盖板来实现自流监测井长期监测的各项需求。本文介绍了承压-自流监测井密封技术原理、系统组成和安装流程及方法。通过山西忻州市地下水监测井现场示范及其他地区50余口井的工程应用,证实该技术可有效解决自流监测井井口密封、水样采集、洗井清淤和维护探头等一系列问题,具有密封效果好、不污染水质、操作便捷和成本低等优点,可实现不同特征自流监测井地下水数据长期自动采集与传输,并可为类似井的封孔工作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地热井水位的监测是地热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为了加强资源管理,合理平衡利用地热资源,使得监测工作日趋常态化。目前水位测量的工作主要在地热井的套管内来实现,或直接下入测线、或以并列安装在泵管上的测管作为通道来完成测量工作,其中前者由于潜水泵的泵管和电缆易与测线发生缠绕,影响测量精度,后者由于系统不完善经常无法测量,无法达到监测测量工作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研制了一套基于连通器原理的套管外水位测管系统,并通过在试验井的安装测试证明其可行性及实用性。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安装测试过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面井瓦斯抽采监控计量存在可靠性差、精确度低的问题,通过对抽采检测、野外自供电、分布式测点数据采集、计量监控装置等技术及工艺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地面井瓦斯抽采单独计量监测系统,为地面井实时在线监测提供了整套技术与装备,提高了地面井计量的精确度;同时将地面井瓦斯抽采数据与井下监控系统数据实时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矿井抽采的安全和有效监控。  相似文献   

15.
金川二矿区为我国特大型地下矿山,采用机械化盘区下向进路胶结充填采矿。二矿区连续开采面积大、年出矿量大,加上矿山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地应力大等原因,使得地压问题突出。详细介绍了二矿区大范围地压监测的基本方案、测点布置方式及其典型的测点布置图、采用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在针对围岩体应力、位移等现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个监测点的数据变化与发展趋势,针对二矿区大面积开采和水平矿柱开采过程中对14行回风井、大范围上下盘围岩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初步评价,并得到了一些对安全生产有指导和参考价值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观测井检测土壤和含水系统中不溶解的石油产品和圈定油流边界时,发现观测井中的油位和水位都与周围地层介质中的水位高度不同。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出油流进观测井所需要的条件,并采用一种方法,根据观测井中的油层厚度预测介质中饱和油层厚度,为地下环境中石油污染的预测、控制和治理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露天煤矿排土场淋溶水污染区的地下水质监测点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阜新新邱露天煤矿排土场附近于家沟地下水污染区的水质监测点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研究区内的17眼水井分别采样,进行水质分析,识别主要污染因子;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对少数综合指标的分析,对监测点和污染物进行分类,从中选择出有代表性的点和主要污染物,同时删除那些次要的点和污染物,完成了环境监测点和监测项目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缓倾矿体巷式采场变形分析与收敛测点布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缓倾薄层石膏矿顺层巷式开采采场围岩结构的典型特征,结合对采场坍塌破坏的离散元数值分析,综合制定了适用于该矿的收敛监测测点布置方式。新测点布置方式充分发挥了数值模拟在定性上的优势和收敛监测在定量上的优势,测点布置更具科学根据性,使获得的监测数据更为可靠,更有说服力,对于准确评价采场与矿柱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