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连碧 《有色金属》2007,59(2):90-94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已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综述我国有色金属矿、铁矿和煤矿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研究进展和实践,提出矿山环境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矿区土地复垦产业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进展缓慢,土地复垦率仅有10%左右,其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目前我国仍未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组织模式来管理土地复垦工作,土地复垦工作在管理、资金、机制等方面都没有理顺和健全。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复垦组织管理在责任主体、产权界限、复垦资金、复垦机制和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土地系统、资金系统、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土地复垦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复垦产业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土地复垦产业化的具体对策,对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治理的质量,保障有限的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针对现阶段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在法律制度、管理机制、技术标准、规划范围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了通过不断完善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治理的立法制度和管理机制、制定全局性的土地复垦规划和完善系统的土地复垦技术标准、拓宽土地复垦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等措施来提高矿区生态环境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矿区生态恢复理论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进生  石森 《中国矿业》2004,13(3):10-12
文章简要介绍了生态恢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了对矿区生态恢复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即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理论、景观构造理论和高兹的生态重建理论。  相似文献   

5.
矿区生态复垦中表土剥离及其工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复垦。而土地复垦中表土的来源与性质将决定复垦土地的生产力和复垦的经济效益。对此,通过对土地复垦工艺效果分析,表明泥浆泵挖深垫浅复垦工艺不适宜在耕地恢复中应用,目前拖式铲运机挖深垫浅工艺比较理想。同时,提出“条带复垦表土外移剥离法”、“梯田模式表土剥离法”等生态复垦表土剥离工艺,以及生态预复垦的表土剥离工艺。  相似文献   

6.
王洼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治理整体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洼煤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矿区土地的塌陷,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社会发展,土地复垦已经成为必然。土地复垦的过程,也是恢复和建设土地生态环境的过程,必须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特别是在我国西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因国家生产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土地复垦,要采取整治措施,突出生态重建,恢复土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文中简述了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几种危害,并提出了卧龙湖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治理措施。着重介绍了卧龙湖煤矿土地复垦措施、矿区绿化措施以及生态矿区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五沟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恢复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中通过对五沟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矿井未来开采的预计分析,探讨了切合五沟矿区实际的土地复垦及生态恢复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对发展农业生产和煤炭开采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发展良好矿农关系、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文章分析了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特征,将采前生态系统类型与采矿扰动因子列为矿区生态破坏类型划分的两个重要因素,并对煤矿区生态破坏类型进行了划分;回顾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研究历程,简要介绍了各阶段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矿区土地复垦评价与规划、复垦土壤重构、矿区土地复垦界面要素演替规律、矿区生态重建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土地复垦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矿区土地复垦技术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地下开采矿山充填复垦与非充填复垦、露天开采矿山剥采复一体化、矸石山绿化、复垦土壤剖面重构、植被恢复的技术体系;综合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特征,将采前生态系统类型与采矿扰动因子列为矿区生态破坏类型划分的两个重要因素,并对煤矿区生态破坏类型进行了划分;回顾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研究历程,简要介绍了各阶段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矿区土地复垦评价与规划、复垦土壤重构、矿区土地复垦界面要素演替规律、矿区生态重建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土地复垦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矿区土地复垦技术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地下开采矿山充填复垦与非充填复垦、露天开采矿山剥采复一体化、矸石山绿化、复垦土壤剖面重构、植被恢复的技术体系;综合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1.
煤炭资源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我国能源需求至关重要.大多数能源生产已经从传统能源转向非传统能源,如太阳能和核能.然而,煤炭资源是通过采矿获得的,煤矿开采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在煤矿地区很常见,导致荒地、农业用地和水体变化,最终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矿区土地必须通过发展森林、草原和农业等植被来恢复.对煤矿山周围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进...  相似文献   

12.
煤炭资源露天开采严重破坏了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而实现绿色发展则要求矿山企业及时对遭受破坏的地区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为评估宝日希勒露天矿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效果,本文选取该矿区范围内多时相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该区域1996—2019年期间的遥感生态指数,并在矿区内部选取已修复区域和对照区域,通过对比矿区开...  相似文献   

13.
矿业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近年来矿业废弃地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因此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成为目前世界上尤其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阐述了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中的植被重建,主要对植被恢复中基质改良和植物种类选择两个环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复垦是矿山关闭后首选的复垦方式,但是传统农业效益低、产出少,这极大地阻碍了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的农地复垦积极性,因此必须探索一条现代高效农业复垦的新路径。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沈煤集团沈北矿区采煤沉陷地为例,基于现场调查法、RS技术和GIS技术,以及极限条件法和指数和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辽宁沈北矿区采煤沉陷地损毁现状,指出了采煤沉陷地农业复垦制约因素,探讨了采煤沉陷地农业复垦的选择路径。结果表明,采煤沉陷地复垦为现代农业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浅塌陷区可以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而季节性性积水区则可发展养殖、种植、加工三位一体的立体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大面积深积水区则适宜开发为湿地农业,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5.
石材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和化工材料,其市场需求量十分巨大,但开采后形成的石矿迹地对矿区及 其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开展石矿迹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工作,是建设绿色矿山的有效手段之 一。在收集国内外采矿迹地生态修复相关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对石矿迹地岩质边坡坡面、作业平台、坑底、矿区道 路、工业广场、排土场和开采境界周围受开采扰动区域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分析了岩质边坡、排 土场主要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点与不足。认为未来需在低成本植生基材的研制与开发,植生基材—根系生长协同耦 合调控机制,边坡表层裂隙化岩体—植物根系—植生基材整体稳定机理,排土场地裂缝监测、控制技术与植被配置 模式,融合5G 技术的矿区节水适时灌溉养护技术等方面加强研究。为克服传统监测技术难以实现多通道、全区域 覆盖的缺点,需将5G 技术、GIS、RS 有效结合,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对矿区立地条件、土壤墒情、适时灌溉养护 系统工作状态、植物生长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效果评价,以实现生态修复一体 化动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论煤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振琪  龙精华  王新静 《煤炭学报》2014,39(8):1751-1757
煤炭开采不可避免导致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过去大多数研究和实践都是侧重人工修复,如何区分和合理选择及应用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对经济合理地修复矿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矿区生态修复概念的基础上,分别对人工修复、自然修复和自修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提出成本效益型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战略。研究表明:对矿区损毁的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或自然的力量恢复的过程分别称之为人工和自然修复;生态系统的自修复、自我修复都是依靠自然界自身的力量,统称为自然修复。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是指采矿驱动力在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损毁的过程中,又自动修复部分生态损毁的现象和过程。基于开采沉陷学原理,揭示了煤矿区自修复的机理。矿区生态修复应该首先根据损毁的自然条件,分析是否存在自修复和自然修复的可能性并尽可能发挥自修复和自然修复的作用以节约修复成本;科学划分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的区域并采用相应的修复对策;对生态脆弱区尤其要重视自修复和自然修复,尽量减少人工修复,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和平衡。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矿区的绿化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的生态环境绿化是矿区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文章介绍了西北干旱矿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从树种的选择和绿化带的建设等方面讨论了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中进行生态绿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1987、1998、2007、2013、2018五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贡献率,构建RSEI模型,研究平朔矿区3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7-2007年,受煤炭开采的影响,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RSEI指数由0.564下降至0.512;2007-2018年,矿区大力开展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生态环境逐渐改善,RSEI指数逐渐上升至0.576,生态质量优与较优等级的面积分别提高了4.14%和3.65%。矿区北部地区生态质量较好,安家岭及安太堡露天矿周边及南部地区生态质量较差,经生态恢复治理后,煤矿周边及南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建议后续仍应着重开展南部地区生态治理工作,注重整体土地利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煤矿区生态修复规划的方法与实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煤炭开采引起矿区周围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破坏、环境污染等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影响了矿区周围居民正常的生活.近年来,随着世界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煤矿区生态修复已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介绍中国煤矿区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煤矿区生态修复规划的原则、意义、程序和方法,并以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规划为例,具体介绍了煤矿区生态修复规划的程序及研究内容,可以对相关研究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露天煤矿复垦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煤矿露天开采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及生物多样性丧失,但目前尚未形成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土地复垦技术体系。为加速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提高复垦生态系统稳定性,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平朔露天煤矿为例,总结现有土地复垦经验,并根据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基本方法,尝试从矿区生境再造和景观格局优化两方面探讨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生境再造与景观格局优化是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手段;对排土场平台、边坡形态进行优化,提倡建立仿自然地貌;采用有利于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土壤重构技术;进行植被重建是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其他生态因子恢复提供生境;优化功能冲突的矿区景观,并建立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实施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生态农业景观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