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微细粒钨锡矿物难以选别,生产指标低,是世界选矿领域难题之一,研究微细粒钨锡选矿技术发展现状对于指导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微细粒钨锡选矿工艺和选矿药剂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述,认为微细粒钨锡回收不宜采用单一工艺,可采用重选-浮选联合工艺,以高效重选设备回收钨锡细泥,初步富集、预先抛尾保证钨锡粗精矿回收率,再采用浮选法可将钨锡富集比大幅提高。重-浮联合工艺充分利用了重选和浮选的优势,既可保证精矿品质,又可提高精矿回收率,是一种对钨锡细泥有较好推广前景的联合工艺。  相似文献   

2.
微细粒黑钨矿选矿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细粒矿物的回收现状、回收特点,以及微细粒分选研究的原则和微细粒浮选设备;分析了微细粒矿物难选的原因,并对微细粒黑钨矿选矿药剂和工艺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在总结微细粒钨和钨细泥回收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微细粒黑钨矿选矿工艺改进的建议,进而对微细粒黑钨矿选矿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新冶铜矿为提高钨选矿回收率,对现行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革,采用粗磨分级,粗粒重选,细粒浮选工艺,已完成粗磨重选的工艺改造。工业生产表明:粗粒重选钨精矿品位可达65%以上,回收率由原来的5-7%提高到20-23%。完成细粒白钨浮选工艺改造后,钨精矿总回收率可以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4.
随着易选钨资源被大量地开采,白钨矿资源日趋“贫、细、杂”,这也使得微细粒级白钨矿的回收利用难度增大。文章分析了微细粒白钨矿浮选的难点,从微细粒白钨矿的浮选工艺、浮选药剂、浮选设备三方面评述了微细粒白钨矿浮选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气泡、磨矿、矿浆中离子、不同粒级交互作用等4个因素对微细粒浮选的影响,揭示了微细粒白钨矿浮选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展望了未来微细粒白钨矿浮选的研究重点。文章可为微细粒白钨矿富集浮选、实现白钨矿资源的清洁、高效回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钨矿选矿药剂和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黑、白钨矿的选矿技术的现状,对其浮选的捕收剂、调整剂及选矿工艺的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并对黑、白钨矿选矿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应开发高效黑、白钨矿的捕收剂和抑制剂;采用选冶联合流程;对药剂组合的规律性、组合药剂间的协同效应及药剂与矿物的作用机理需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微细粒级钨高效回收的浮选设备,并解决黑、白钨...  相似文献   

6.
湿式强磁场磁选工艺在我国黑钨选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实例阐述了湿式强磁选在我国黑钨矿选矿生产和试验中的应用。该工艺应用于钨细泥原矿的粗选、细泥粗精矿的精选、细粒(泥)钨精矿的钨—锡分离和钨—钙分离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好的技术经济指标。通过比较,说明湿式强磁选比用重选或浮选处理黑钨细泥能提高细泥回收率、降低选矿成本;湿式强磁精选细粒(泥)钨精矿比干式磁选更能明显地降低锡、钙、磷、硫、铝等杂质含量,提高细粒精矿的特级品率和精选回收率。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各类不同性质钨细泥原矿的湿式强磁选处理试验研究,在黑钨矿精选中普遍推广应用湿式强磁选工艺,以求进一步提高黑钨矿选矿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重选尾矿中浮选回收微细粒白钨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朴永超  朱阳戈  王中明 《矿冶》2014,23(4):20-23
澳大利亚Watershed白钨重选尾矿含WO30.45%,其中-25μm的微细粒级金属分布率高达83.59%,且含有碳质、云母等易浮脉石,回收较为困难。针对此难选矿样进行了白钨浮选回收试验研究,最终以BK416为捕收剂,采用"预先浮选—常温浮选—加温精选"工艺,获得了WO3品位59.13%的钨精矿,选矿回收率65.72%。  相似文献   

8.
以苯甲羟肟酸与辅助捕收剂WT为组合浮选药剂,采用浮选、YTF-C微细摇床精选和脱硫的工艺回收微细粒钨矿.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当浮选给矿品位(WO3)0.199%,-30 μm粒级(WO3)的质量分数达90%以上时,获得品位(WO3)47.30 %、回收率52.34%的钨精矿.该技术对回收微细粒钨矿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苯甲羟肟酸与辅助捕收剂WT为组合浮选药剂,采用浮选、YTF-C微细摇床精选和脱硫的工艺回收微细粒钨矿,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当浮选给矿品位(WO3)0.199%,-30μm粒级(WO3)的质量分数达90%以上时.获得品位(WO3)47.30%、回收率52.34%的钨精矿.该技术对回收微细粒钨矿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复杂难选细粒级黑白钨混合矿的选矿,研发了“水力旋流器脱泥-常温浮选-离心选矿机重选”新工艺,并采用改性羟肟酸作钨矿物的捕收剂,显著提高了细粒级黑白钨混合矿的精矿品位及回收率.当细粒级钨矿给矿WO3品位为0.19,时,获得钨精矿WO3品位30.25,、回收率71.72,的工业试验指标.该工艺为贫、细、杂难处理钨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测绘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矿山测量的新任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综合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测绘学科的交叉,分化与融合模式,结合矿山测量专业的现状和特点,针对新的科技社会环境以及矿山测量的新任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地测防治水专业经常出现一些不规范的问题,现提出整改对策,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3.
测绘科技应用与发展的优势转变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测缓科技的应用必须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优势,进行优势转变和调整,拓宽和发展应用领域,服务于区域持续发展战备的实施。主要的转变策略包括由技术支持的向决策支持的转变、由基础性工作向全过程调控的转变、由独立技术向综合集成技术的转变,并应形成新的发展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钙镁离子对长石和绿帘石浮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维伟  刘旭 《矿冶工程》2022,42(3):59-63
通过小型浮选试验、动电位测试、吸附试验、溶液化学计算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油酸钠体系下Ca2+和Mg2+对长石和绿帘石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 纯净的长石和绿帘石矿物几乎不浮, 加入Ca2+、Mg2+后, 矿物可浮性得到改善;钙镁离子主要以Ca2+、CaOH+、CaCO3(s)和Mg2+、MgOH+、MgCO3(s)形式吸附在矿物表面;油酸钠和钙镁离子在长石和绿帘石矿物表面存在静电吸附, 且钙镁离子可以促进油酸钠在矿物表面的吸附。  相似文献   

15.
铜钼矿石的选矿及铜钼分离工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军成 《矿业快报》2006,25(8):13-16
介绍了铜钼矿选矿的研究现状及铜钼分离的几种方法,即脉动高梯度磁选、充填式浮选柱浮选和充氮浮选。提出了铜钼分离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铁离子和亚铁离子对菱锌矿和石英浮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菱锌矿和石英纯矿物的浮选试验、动电位的测试、金属离子溶液化学计算结果表明,Fe3+、Fe2+对菱锌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无金属离子存在时石英基本不浮,Fe3+、Fe2+在碱性条件下能活化石英的浮选;在碱性条件下,Fe3+或Fe2+呈羟基络合物和氢氧化物吸附在石英表面,使石英表面吸附活性质点增加,是Fe3+或Fe2+活化石英浮选的主要原因;Fe3+或Fe2+生成的氢氧化物沉淀覆盖在菱锌矿表面,阻碍了捕收剂在菱锌矿表面的吸附,是Fe3+或Fe2+抑制菱锌矿浮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矿浆流变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矿浆流变性测量及矿物浮选试验,考察在不同碳酸根和硫酸根浓度下矿浆流变性与矿物浮选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碳酸根和硫酸根随浓度的增加都能显著降低矿浆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值,对矿物颗粒起分散作用。碳酸根和硫酸根的加入对黄铜矿和蛇纹石的浮选回收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主要是通过加快黄铜矿的浮选速率,降低精矿中MgO含量,从而达到相对抑制蛇纹石的效果。蛇纹石浮选速率与矿浆黏度间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密码技术DES和RSA的比较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称加密技术DES处理速度快,但密钥管理困难;非对称加密技术RSA密钥管理方便,且能进行数字签名认证,但处理速度慢;网络通信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安全、高效、便捷。  相似文献   

19.
锆和铪具有相反的核性能,在核工业里的应用差别很大。但自然界中锆和铪几乎总是共生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彼此分离困难,二者分离是生产核级锆铪的关键。综述了锆铪分离技术的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溶剂萃取法和熔盐萃取法,指出熔盐萃取法可避免湿法冶金分离技术操作的繁琐性,大幅度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环境污染,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新方法,有望成为今后锆铪分离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铜铅分离是复杂硫化矿选矿的难题之一.本文归纳了黄铜矿、方铅矿难以分离的原因,介绍了现阶段铜铅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工艺流程,总结了铜铅浮选分离的药剂制度和研究进展,并指出新型方铅矿抑制剂的研发、电位调控浮选工艺的完善和多种分离工艺联合使用是未来铜铅分离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