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茫汉断陷的构造特征复杂,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过程不清,制约了该区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深入。在该区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茫汉断陷的主干断裂及构造格局进行了分析,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茫汉断陷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茫汉断陷内断裂发育,其中茫汉断裂和德胜断裂是控盆断裂,乌拉斯台西断裂包格特断裂控带断裂;茫汉断陷具有"两洼夹一隆"的构造格局,北部次凹具有西断东剥的箕状断陷构造特征,而南部次凹具有东断西超的半地堑构造特征;茫汉断陷的构造演化过程经历了裂陷期(义县组沉积时期)、断陷期(九佛堂组-沙海组沉积时期)、断坳过渡期(阜新组沉积时期)和坳陷期(泉头组沉积时期-至今)4个演化期次。  相似文献   

2.
虎林盆地七虎林河坳陷为一小型的中新生代断坳叠合型坳陷,构造演化过程十分复杂,通过对七虎林河坳陷新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编制了各时期的构造图,分析了断裂的性质、期次和展布特征,七虎林河坳陷主体共发育拉张或张扭性正断层和挤压反转断层2类断层,主干断层以北东东向为主。七虎林河坳陷共经历了早白垩世断坳阶段、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挤压反转阶段、始—渐新世早期伸展断陷阶段、始—渐新世中后期整体沉降阶段、中新世差异沉降阶段、中新世末构造反转阶段和上新世以来弱伸展7个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成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贝尔凹陷位于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的中南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不同的应力场作用,盆地内断裂带比较发育,南贝尔凹陷东次凹纵向上发育上下2套断裂体系,断陷期断裂体系和断坳期断裂体系,其构造演化和整个塔木察格断陷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是一致的,纵向上经历了断陷期、断坳期、坳陷期等多期构造运动,即铜钵庙组—南屯组断陷发育期,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断坳期、伊敏组末—至今坳陷期。其构造活动对油气聚集成藏起到了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沉积的发育;控制烃源岩的展布;形成了多种圈闭类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油气运移通道作用。主要研究了南贝尔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对今后的油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盘江坳陷发育有较成熟的烃源岩,显示出较好的成藏条件。田林地区位于南盘江坳陷的中部,依托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井“田地1井”研究显示,田林地区有机碳含量、烃源岩干酪根均显示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田林地区断裂构造活动复杂、多期多阶段,自烃源岩开始生烃后,断裂活动异常频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油气分布起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作用,这是田林地区“田地1井”未见明显油气藏显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广西南盘江坳陷发育有较成熟的烃源岩,显示出较好的成藏条件。田林地区位于南盘江坳陷的中部,依托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井"田地1井"研究显示,田林地区有机碳含量、烃源岩干酪根均显示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田林地区断裂构造活动复杂、多期多阶段,自烃源岩开始生烃后,断裂活动异常频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油气分布起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作用,这是田林地区"田地1井"未见明显油气藏显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胥良君  吴育林  江巍  梁虹  秦俐 《煤炭技术》2013,(11):171-172
阿姆河右岸区块是阿姆河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构造多期次性,断裂复杂多类型。通过研究表明,研究区基底地层以正断裂发育为主,明显控制地层沉积厚度。盐下断裂演变为逆断层,并伴生大量圈闭。盐上地层以走滑断裂为主,既发育有正花状又有负花状构造样式,平面上既有左旋走滑,又有右旋走滑断裂。阿姆河右岸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有沿断层成藏模式和同层成藏模式,基于此提出了沿凹陷、顺断层找圈闭的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7.
库车坳陷天然气勘探在塔里木盆地勘探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库车坳陷为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具有前陆盆地形成油气的特有机制,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油气的资源岩潜力丰富。发育多套良好的储益组合和含油气层系,局部构造成排成带分布。构造带控制了油气富集和油气田的分布,是油气勘探,尤其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依据地震和钻/测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松辽西斜坡地区展开了嫩江组-青白口组地层的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斜坡地区主要经历了坳陷期和反转期构造运动,断裂类型多样,主体呈北北东和北北西向延伸,整体规模较小。平面上,区域构造自西向东可分3个带:西部简单斜坡带,中部背斜带和东部洼陷带。研究区微幅度构造发育,中部背斜带易形成断背斜型、断鼻型和构造-岩性型圈闭。以高角度、小断距为特征的断裂多形成垂向输导通道,广泛发育的背斜-岩性类构造输导脊构成了良好的油气运移路径,沟通了东部洼陷带的烃源岩,控制着油气的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高邮凹陷许庄地区泰州组构造、沉积及烃源岩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了泰州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建立了泰州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泰二段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平面分布范围,区域主干断裂控制了油气富集区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许庄地区泰州组油气有三种成藏模式:第一种是储层侧向运移、反向正断层封堵形成的成藏模式;第二种是控凹大断层垂向油源沟通、小型构造或岩性圈闭控制形成的成藏模式;第三种是储层侧向运移和断层垂向沟通组合控制油气疏导,在断块、鼻状构造圈闭区带形成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含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油气成藏及分布规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通过对中部断陷带进行平衡剖面模拟,结合盆地的充填特征、叠加性质,明确了中部断陷带构造演化过程及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含油气区带形成过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海塔盆地由残留盆地和被动裂谷盆地两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叠加而成的。文中又进一步将被动裂谷盆地期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初始裂陷期、强裂陷期、断坳转换期和坳陷时期。复杂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了中部断陷带3种类型含油气聚集带的发育:反转构造带、中央背斜或中央隆起带和掀斜隆起带。反转构造带控制着上部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形成时期为断坳转换阶段。中央隆起带和中央背斜带控制着中部含油气系统,形成时期为强裂陷期。掀斜隆起带控制下部含油气系统的发育,形成时期为初始裂陷阶段。  相似文献   

11.
通过页岩气样品的气体组分含量及稳定碳、氢同位素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陆相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延长探区延长组陆相页岩气成因和来源.结果表明:①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以烷烃类气体为主(87.89%~99.66%),甲烷含量均小于95%(60.44%~91.68%),重烃组分含量高,干燥系数较低(64.00%~93.43%),非烃气体含量低(以N2和CO2为主,分别为0.68%和1.36%),为典型的湿气;②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碳同位素值分别分布在–53.4‰~–46.3‰、–39.7‰~–31.9‰、–34.3‰~–29.6‰和–33.8‰~–25.0‰之间,碳同位素总体上表现为δ13C1<δ13C2 <δ13C3 <δ13C4的正碳同位素序列,仅少部分样品δ13C3 和δ13C4发生倒转;③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以热成因气为主,主要为来源于低熟—成熟阶段的偏腐泥型页岩干酪根裂解形成的油型气.  相似文献   

12.
于佳琦  冯进来  付莹  陈丹丹  马妍  姜玥晗 《中州煤炭》2021,(9):163-168,174
为研究长岭凹陷青山口组青一段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在研究区内系统的采集了44件样品,开展了烃源岩总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测试实验,分析了长岭凹陷南北两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长岭凹陷青一段烃源岩整体为最好烃源岩,且北部地区有机质丰度高于南部地区。北部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南部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青一段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长岭凹陷青一段烃源岩北部有机质母质来源主要为水生生物,而南部地区属于混源输入。北部地区古水体盐度高于北部,属于偏还原性的沉积环境,而南部地区盐度相对较低,属于弱还原—氧化环境。北部地区相较于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油气潜力,为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3.
鹤壁九矿二1煤层瓦斯含量和压力随煤层埋深增大而显著增大,煤层顶板泥岩和砂质泥岩层的发育为瓦斯富集提供了较好的圈闭条件,瓦斯成分主要为CH4、CO2、N2和少量重烃气,其中CH4为主要组分。随埋深增加,瓦斯中CH4含量呈现减小趋势,而CO2和N2含量却呈现总体增大趋势,与普遍的瓦斯垂向分带规律不符,考虑与区内发育大量的拉张性断层有关。瓦斯赋存受多种地质条件控制,煤层埋藏深度、夹矸层数、断层发育情况、地下水活动情况等均对矿井瓦斯赋存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区内局部地段存在瓦斯含量异常区。  相似文献   

14.
Polygonal faults,generally distributed in fine-grained sediments,are layer-bound faults and are important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Using 3D seismic data,we analyzed the plane and profile features of faults developed in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the Sanzhao sag.We identified these faults as having typical features of polygonal faults:1) layer-bound;2) normal faults;3) slight fault displacements and steep in dip angles;4) multi-directional in strike and 5) a single fault has a short horizontal extension...  相似文献   

15.
采用管式炉研究不同气氛和温度焚烧条件对蜈蚣草减重率和底灰中As等元素固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氛和温度对蜈蚣草焚烧减重率有显著影响,低氧(V(N2)∶V(O2)=4∶1)气氛下,400 ℃焚烧时蜈蚣草减重率仅为83.2%,500 ℃焚烧时减重率增至90.3%。中氧(V(N2)∶V(O2)=2∶1)和高氧(V(N2)∶V(O2)=1∶1)气氛下,400 ℃焚烧时减重率分别为89.2%和90.3%。蜈蚣草底灰中As、Ca、Mg、Fe含量均随着焚烧温度提高而增加。蜈蚣草焚烧优化条件为400 ℃、中氧气氛,此时底灰中As固留率高达85.9%,As主要以Fe8As10O23结晶相存在。  相似文献   

16.
以菱镁矿为原料,采用气泡模板法制备三水碳酸镁(MgCO3·3H2O)晶体,探究CO2、空气、N2三种气泡对晶体物相组成与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 CO2、空气、N2辅助下,所得产物为形貌不同的三水碳酸镁晶体,N2气泡对产物形貌具有调控作用。当通入尺寸为1 μm的N2气泡60 min时,获得光滑棒状与放射状晶体; N2气泡通入时间为120 min时,产物为多面体状与放射状晶体。N2气泡充当泡界模板,晶体沿着气泡表面生长形成新的棒状三水碳酸镁分枝,最终构筑成不规则多面体状和放射状三水碳酸镁晶体。   相似文献   

17.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勘探程度低,对该区海陆过渡相与海相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研究,关系到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通过有机碳含量(TOC)测定、岩石热解分析、显微组分镜鉴、镜质体反射率(Ro)测试等实验分析,系统剖析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不同类型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生烃潜力。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以崖城组最高,TOC均值1.37 %;陵水组和三亚组次之,TOC均值分别为0.91 % 和0.99 %;梅山组相对较低,TOC均值0.78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渐新统主要为成熟阶段,中新统主要为低成熟—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渐新统以Ⅲ型为主、部分Ⅱ2型,中新统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综合评价表明,崖城组为中等—好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强;陵水组和三亚组为中等烃源岩,生烃潜力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查明六家煤矿E1N46-7工作面构造分布和煤厚变化情况,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根据E1N46-7工作面实际地质特征开展了三维数值模拟工作,在分析工作面槽波及频散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工作面透射槽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GPU并行法对基于实际地质特征的三维多岩层断裂模型实施弹性波场数值模拟,可揭示落差3 m断层的槽波能量变化;采用“全息采集”方式布设观测系统,可最大限度地接收有效槽波信号。透射槽波探测结果显示,E1N46-7工作面共存在3处断层和1处煤厚变薄区,共4处地质异常。工作面回采实际揭露情况与此次槽波探测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研究为精细探测构造复杂地区的微小断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桥北马庄勘查区的二叠系下统煤系地层中(埋深590~2 710 m),山西组(P1s)含全区可采的二2煤层(主要勘查对象),平均厚3.01 m;下石盒子组(P1x)含大部可采的三2煤层,平均厚1.69 m,均属高变质、特低硫煤为主的贫煤、无烟煤。由于该区煤岩层埋藏深、封闭性较好、瓦斯逸散条件差,致二2、三煤层赋存有大量的瓦斯,且全区富集。就马桥北马庄勘查区地质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勘查区煤层瓦斯的赋存,不但受地质条件作用的主导,同时也受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以显微观察、荧光光谱、包裹体测试等为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有机流体活动与关键成藏期次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下组合储层中存在3期油气充注,其中碳质沥青时间最早,黄白色荧光有机流体次之,蓝白色荧光有机流体充注时间最晚。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表明,3期成藏时间分别为侏罗纪中晚期、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晚期。有晚期蓝—蓝白色荧光有机物的区域一般有早期碳质沥青或黄白色荧光有机物发育,而有早期碳质沥青或黄白色荧光有机物的区域不一定有晚期蓝—蓝白色荧光有机物发育,表明晚期蓝—蓝白色荧光有机物的充注与早期原油充注具有密切的关系。原因是早期原油充注改变了储层润湿性,形成特低渗储层中的优势运移通道,晚期原油优先沿着优势通道运移。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早期是研究区下组合油气成藏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