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WZYT型卧式振动离心机振动体的结构,并基于卧式振动离心机双质体动力学系统,建立了WZYT型卧式振动离心机振动体部分的实体模型。通过有限元动力分析的方法,对卧式振动离心机振动体部分的固有特性和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得出卧式振动离心机振动特性和理想工况频率范围,为卧式振动离心机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内外煤泥离心机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立式、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的技术比较,阐明了2种离心机的优缺点,为广大煤泥离心机用户提供选型依据。  相似文献   

3.
立式刮刀卸料离心机是选煤厂的主要脱水设备之一。文章从设计和生产实践角度重点分析了影响立式刮刀卸料离心机脱水的主要因素。合理设计离心机技术参数将有助于提高刮刀卸料离心机的脱水效率。  相似文献   

4.
赵艳平 《煤矿机械》2013,34(9):156-158
阐述了WLL1000型煤泥离心机与LLL1200型煤泥离心机的工作原理和工艺条件,通过对离心机的主要参数、结构、应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展望2种型号煤泥离心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王鹏飞 《煤》2013,(7):21+49
介绍了LWZ1100×2600筛网沉降离心机的特点,详细阐述了筛网沉降离心机的运行情况与存在问题,并针对筛网沉降离心机投运后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了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6.
影响WZY卧式振动离心机脱水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WZY卧式振动离心机的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了生产实践中影响WZY卧式振动离心机脱水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指出优化设计离心机结构、选择适宜的参数、合理调节入料和振幅的大小能够有效地提高离心机的脱水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马头洗选厂立式螺旋卸料离心机在生产实际过程中出现产品水分偏大的问题,研制了离心机筛篮间隙调节器,用来调节离心机螺旋卸料刮刀和筛篮之间的间隙,使其能够达到正常的工作间隙,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离心机脱水产品的水分(由17%~21%降至15%~17%),明显改善了离心机使用效果,并且操作方便、省时高效。  相似文献   

8.
《煤矿机械》2016,(12):47-49
为了获取矿用振动离心机的工作情况,运用数值仿真软件对卧式振动离心机的关键部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仿真分析得到离心机关键部件的应力、应变、位移随工作状态的变化情况,并对其模态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初次振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机壳的两侧;当振动频率达到22.976 Hz时,振动离心机达到稳定的运行状态,此时与振动电机固有频率相接近。通过对振动离心机的振动及模态分析可为振动离心机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1.6 m双质体卧式振动离心机的主要运动参数的选取,验证了参数选取是否满足卧式振动离心机的正常工作条件,并计算了该离心机在不同工况下的处理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不同锥度离心机对离心选矿效果的影响,在2段离心选矿进行了单锥度、双锥度和三锥度离心机选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8双锥度离心机选别指标最好,8-9单锥度离心机次之,8-10三锥度离心机稍差一些;双锥度8-8、单锥度8-9离心机较适合2段离心选矿。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无机抑制剂硫酸锌及其与乙硫氮不同添加顺序对方铅矿和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当先加入硫酸锌时,硫酸锌对闪锌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方铅矿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当硫酸锌后于乙硫氮加入时,对方铅矿的抑制作用减弱,而对闪锌矿的抑制作用增强。吸附量测定结果表明,乙硫氮强烈吸附在方铅矿表面,硫酸锌对乙硫氮在方铅矿表面吸附影响很小,而乙硫氮与闪锌矿表面作用较弱,吸附量较小。红外光谱研究表明,无论硫酸锌先加还是后加,均明显降低乙硫氮在闪锌矿表面的吸附,而硫酸锌对乙硫氮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影响较小,特别是硫酸锌后加时对乙硫氮在方铅矿表面吸附强度的抑制作用减弱。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研究表明,与硫酸锌先加时相比,硫酸锌后加时,方铅矿表面吸附的氢氧化锌亲水胶体更少、乙硫氮略多,而闪锌矿表面吸附的氢氧化锌亲水胶体更多、乙硫氮更少。因此,硫酸锌后于乙硫氮添加时更有利于铅锌分离。  相似文献   

12.
产碱杆菌在方解石、石英和锡石表面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产碱杆菌在方解石、石英和锡石三种矿物表面的吸附很快,一般几分钟内即可达到一定程度的吸附量;不同温度下产碱杆菌的吸附活性不同;产碱杆菌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及选择性与驯化条件和方式有关,采用固体矿物驯化的产碱杆菌在矿物表面吸附的选择性较差,而采用离子驯化的产碱杆菌则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数据与理论分析表明,产碱杆菌在石英表面的吸附作用主要是化学作用,静电作用所占比例较小;与锡石的作用以静电力为主,其它作用力很少;与方解石的作用是纯粹的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洪宝 《金属矿山》2012,41(4):47-50
以安太堡露天矿工作帮边坡为工程背景,以数值模拟软件FLAC3D为研究手段,对受到多次坡脚扰动作用下露天矿工作帮边坡稳定性的演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到坡脚扰动作用时,露天边坡体内的X、Z 2个方向上的压应力均呈减小趋势,在X方向上出现局部的拉应力区;均匀坡脚扰动对露天边坡体产生的影响作用呈现非线性特性;露天边坡体内的X方向上的应变均呈拉伸特性,且随着扰动作用的增加呈增加趋势;Z方向将以压应变为主,仅在坡脚局部出现拉应变区域;边坡体受到来自坡脚的扰动后发生滑移破坏的部位极可能在坡脚位置的呈拉伸状态区域附近。  相似文献   

14.
承受竖向荷载桩基的负摩阻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分析了在桩顶荷载作用下的负摩阻力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桩顶荷载的中性点位置是最低的,下拽力是最大的。当有桩顶荷载作用时,中性点的位置明显高于无桩顶荷载时,下拽力也明显小于无桩顶荷载时,而且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中性点上移的趋势明显,下拽力减小的趋势也很明显。较长桩中的中性点位置波动较小,附加沉降也较小。桩顶荷载较小时,负摩阻力对于桩基沉降的影响基本上是线性的。  相似文献   

15.
周建军 《中州煤炭》2019,(6):117-119,123
为了分析首采层开采对底板煤层的影响规律,采用理论分析,分析了首采层开采对煤层破坏范围,研究了首采层开采对煤层工作面掘进和回采的影响,然后钻孔验证了1901运输巷反掘联络巷26.3 m打钻地质成果。研究得出:首采层工作面回采对下部9号煤层工作面产生影响为走向方向上内错19.8 m,倾向方向上内错8.42 m;首采层工作面回采对下部7号煤层影响范围为工作面范围内走向方向上内错9.42 m,倾向方向上内错3.93 m。研究为今后底板煤层的设计工作提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轧机轴承三维接触压力分布边界元法基础上,依据将传统三维接触问题串行解法变为并行解法的思想,开发解析轧机轴承负荷特性边界元并行解法。将此法与传统解析轧机轴承负荷特性的边界元法相比较,可大大节约计算时间并提高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NO在焦炭表面异相还原的反应机理,选用合理简化的纯碳和含氮焦炭模型,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对NO在不同焦炭模型上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在B3LYP/6-31G(d)水平上优化焦炭模型及NO吸附产物,得到NO在不同模型上的吸附反应热。计算结果表明,NO在纯碳表面的吸附为放热过程;NO以N原子与焦炭氮结合的方式吸附在含氮焦炭表面为放热反应,以O原子与焦炭氮结合的方式吸附在锯齿型和扶手型含氮焦炭“空穴位”上为放热反应,吸附在扶手型含氮焦炭“外肩位”上为弱吸热反应。NO最倾向于吸附在锯齿型结构纯碳表面;当吸附在含氮焦炭上时,倾向于N-N结合方式的吸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于双能γ射线透射法的原煤在线组分识别模型,对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成因进行了阐述,论证了质量厚度和组分几何分布存在跨度变化会引入动态测量误差,提出了实际应用中提高原煤组分在线识别精度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硫含量差别较大的3种含硫的铁矿石和纯黄铁矿为试样,研究了乙基黄药和丁基黄药在矿石浮选过程中,磨矿细度、磨矿介质及后续的浮选充气对药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钢棒介质磨矿,矿石表面的黄药分布率低,不利于黄药在其表面的吸附,而采用瓷球介质磨矿,矿石表面的黄药分布率高,有利于黄药在其表面的吸附;充气有利于矿石吸附黄药,可以提高矿石表面的黄药分布率,但采用瓷球介质磨矿后,充气对矿石吸附黄药的影响较小;磨矿介质对于纯黄铁矿吸附黄药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hydro-geological of Qilongcun landfill, the transport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of leachat was established. The boundaries conditions and replenishment of model were determined, The leachate COD density and the water level were simulated, and the model was identified, and then the right model was defined. The right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leachate COD density in the interior, exterior, and peripheral of landfi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D densities are not high. The pollution is slight in the interior of landfill and is little in the exterior of landfill. They are proving the overburden on top of landfill and drain around the landfill is right. The max. density on the south of landfill shows it is scientific that the cisterns are building on the south of landfill. The paper shows the remediation scheme is fea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