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前人关于煤粉仓发生爆炸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归纳整理,可为解决煤粉锅炉配套粉仓爆炸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从煤的挥发分、煤粉粒径、煤粉仓内气氛及温度等方面对粉仓爆炸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剖析研究煤粉仓爆炸的预防措施。经研究发现:煤粉仓内煤粉的挥发分含量越高、煤粉颗粒的粒径越小、煤粉仓内的煤粉浓度、氧气含量和温度越高,煤粉仓内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性越大,爆炸后的破坏力也越大;预防煤粉仓爆炸的有效措施涵括严格把控燃料质量、避免使用不适宜的煤种、优化设计煤粉仓的内部构造、维持煤粉落料时的整体流状态、设置合理的泄压防爆门与惰化剂和冷却剂喷入装置、制定严格的运行管理规程并对煤粉仓内料位、温度、压力、湿度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大幅降低煤粉仓爆炸的可能性和粉仓爆炸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鉴于中心试验基地输运床气化(KSY)和粉煤热解-气化一体化技术(CCSI)2套装置对煤粉粒径要求的不同,研究了磨煤机进煤量,系统循环风量,磨煤机设备本体(磨碗与磨辊间距离,磨煤机顶部折向门的开度,磨煤机内部部分内椎体的拆装)对煤粉粒度的影响。获取了分别满足2套装置需要的煤粉粒径分布的操作参数,并克服了制粉系统运行周期短,开车频率高,磨煤机低负荷运行等因素的影响,获得了制粉系统最优化操作参数。  相似文献   

3.
张始斋  张景松  杜忠选 《煤矿机械》2006,27(12):157-158
中速磨煤机是火力发电厂煤粉制备系统的主要设备。对中速磨煤机的漏煤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不仅有效地消除了漏煤和漏风现象,而且节省了能源,改善了环境。因此对中速磨煤机改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得出了典型直吹式制粉系统运行中各一次风管煤粉浓度和气流速度分配特性。结果表明,提高磨煤机动态分离器转速或关小静态分离器挡板,适当提高风煤比均可有效降低各煤粉管道间煤粉浓度和含煤粉气流速度离散程度,确保对应各燃烧器热负荷更加均衡,而磨煤机出力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5.
以新型煤化工煤粉制备系统为基础,以煤粉自燃爆炸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企业内部涉及煤粉制备系统专项检查及现场实际情况,分析辨识了煤粉制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煤粉着火爆炸风险,并提出控制煤粉爆炸着火的重点环节及相关技术措施,用以解决我国新型煤化工煤粉制备系统着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对煤化工行业煤粉自燃、爆炸等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尧  王乃继  肖翠微 《煤炭科学技术》2012,40(8):115-117,63
为解决煤粉仓CO浓度或温度增高导致的自燃问题,根据煤粉工业锅炉系统燃料安全储存需求,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和国外设计手册,提出了小型常压煤粉仓惰性气体保护系统设计计算方法和系统控制方案。针对2台容积40m^3的煤粉仓设计了小型常压煤粉仓惰性气体保护系统,当检测到煤粉仓内CO体积分数达1200×10^-6或任意一处温度高于70℃时,系统可通过自动启动、手动启动、机械应急启动3种方式对煤粉仓保护,结合工程实例对该系统予以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低压CO2惰化系统对煤粉仓实施保护,当保护气体CO2的储存量为355kg,可明显降低煤粉自燃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7,(11):134-136
从煤粉自燃爆炸的机理和条件方面分析磨煤系统爆炸事故的根源,对磨煤系统煤粉自燃爆炸预警技术、煤粉自燃与爆炸防控技术等工程技术、控制管理措施现状进行总结,并对磨煤系统自燃爆炸防控技术措施提出展望,将对现代大型制粉系统的安全运行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厂制粉系统防爆是电力系统重大预防事故之一,铁煤集团公司热电厂自1998年投产以来,制粉系统虽示发生过爆炸,但多次出现险情,本文针对电厂典型安例结合集团公司热电厂特点,从设计、生产、运行、管理等几方面加以论述,并提出了防爆办法。  相似文献   

9.
为完善粉尘爆炸测试方法,建立了一套基于20L球形爆炸装置的煤粉爆炸特性参数的测试系统。实验采用大能量静电点火对不同粒径的煤粉-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得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煤粉的爆炸特性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粉浓度的增加,爆炸压力、压力上升速率等爆炸参数先增大后减小;煤粉粒径对其爆炸特性影响很大,煤粉粒度越小,爆炸烈度越强烈;随着点火能量的增大,爆炸压力、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等爆炸参数逐渐增大,当点火能量增大到一定值时,这些参数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基于煤粉粒径对于循环流化床气化(燃烧)的重要影响,通过特制中速碗式磨煤机系统实验研究,分析影响煤粉粒径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煤粉粒径的因素主要有煤的可磨性(HGI)、煤的落下强度、磨煤机磨辊与磨碗衬板间距、磨煤机出口折向门开度、磨煤机负荷以及磨煤机入口循环风量等。通过综合调节各影响因素,可达到控制煤粉粒径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