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春莲 《煤炭技术》2007,26(2):119-122
等离子体技术以其非常规的手段应用到高分子领域,给高分子带来了新的生机。文中从生物质制备高分子材料的技术途径出发,比较了等离子体聚合/引发聚合、生物聚合技术、化学聚合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概括了等离子体聚合/引发聚合制备高分子所用单体特征、方法优势,同时对利用生物质资源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制备高分子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对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用途及特点进行了概述,并且从高分子缓释药物载体、高分子药物、药物制剂和包装用高分子材料等3个方面叙述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高分子堵水剂材料的特点和主要性能,讨论了高分子堵水剂材料的施工方法和应用。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说明了高分子堵水剂材料在煤矿防治水、堵漏风、堵瓦斯、充填加固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高分子堵水剂材料的特点、主要性能以及高分子堵水剂材料的施工方法和工艺过程,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说明了高分子堵水剂材料在煤矿防治水、堵漏风、堵瓦斯、充填加固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作者指出,自古以来高分子凝聚剂作为固液分离的辅助剂,就在矿业、金属冶炼等工业中使用。随着有机化学的惊人进步,水溶性的合成高分子物质被开发了。1960年以来,由于要防止公害,以及水处理技术的进步,高分子凝聚剂受到重视。文章全面叙述了高分子凝聚剂的使用现状,它可用在上下  相似文献   

6.
煤矿用高分子材料已在煤矿灾害治理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针对近年来事故频发,按煤矿井下用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分析了煤矿用高分子材料发生事故的原因和相关现行标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材料本身反应温度过高、阻燃性不够、标准不完善、安全认识不足等是发生燃烧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预防类似事故发生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为煤矿用高分子材料在矿井的安全使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吸附性高分子材料的种类、特点及结构与吸附性能的关系,综述了高分子吸附剂在水处理、医药、机械加工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阴离子捕收剂十二烷基硫酸钠、阳离子捕收剂十二胺和两性捕收剂十二烷胺双甲基膦酸对细粒赤铁矿和石英絮凝行为的影响,研究了锡石捕收剂苯乙烯膦酸、油酸钠和苄基胂酸在细粒锡石絮凝中的作用,所用的高分子絮凝剂是磺化聚丙烯酰胺。结果表明,捕收剂能强化细粒矿物的高分子絮凝,提高细粒矿物的选择性絮凝效果。机理研究揭示了在高分子絮凝中的捕收剂效应包括三种作用:静电效应、助凝效应和盐析效应,其中捕收剂对高分子絮凝剂产生的盐析效应是捕收剂强化高分子絮凝选择性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9.
结合国内外羟基磷酸钙(HA)/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现状,总结了羟基磷灰石与一系列天然高分子复合后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指出了HA/天然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体内、体外生物活性与生物相容性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的研究方法、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前,矿用反应型高分子材料正式纳入了安标管理类目,煤矿高分子材料用注浆装置作为矿用反应型高分子材料的专用设备也应运而生,与矿用反应型高分子材料须按安标管理要求专配专用,其重要性和安全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从该装置的结构组成、安全技术要求、性能试验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生产企业和煤矿用户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成本低廉、来源广泛的可再生资源——酸析木质素作为主要原料,通过两步反应法:1)Mannich反应引入弱碱性基团,2)O-烷基化反应引入强碱性基团,制备出同时具有强碱性、弱碱性的木质素基吸附材料。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木质素分子结构上成功引入了胺基基团;并且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测试了该吸附剂在低浓度含铀溶液中的吸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溶液的pH值为2.0,铀质量浓度为6 mg/L,吸附剂的用量为10 g/L时,溶液中铀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3%以上。  相似文献   

12.
交联壳聚糖吸附处理低浓度含铀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壳聚糖(CTS)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制得不溶水的交联壳聚糖(CCTS),用作含铀废水的吸附剂,探讨了pH值、吸附剂用量、铀初始浓度、粒径对吸附的影响及其对铀的吸附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当废水pH=3~5左右,交联壳聚糖用量为10 mg,铀初始浓度为50 mg/L,经160 min后可达吸附平衡,铀的吸附去除率最高可达98.0%以上,交联壳聚糖对铀的吸附规律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动力学模型可用准二级速率方程来描述。初始铀浓度为50 mg/L,壳聚糖和交联壳聚糖对铀的吸附去除率分别为87.4%,98.0%,交联壳聚糖对铀的吸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改性有机肥为吸附剂吸附水中Cu(Ⅱ),探究了Cu(Ⅱ)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吸附剂用量、转速和溶液初始pH值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pH=5、温度30 ℃、转速150 r/min时,改性吸附剂吸附Cu(Ⅱ)在2 h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剂用量为8 g/L时,吸附量最大;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方程,说明其吸附为单层吸附。  相似文献   

14.
A stimulation algorithm was developed which solves a set of differential mass balance equations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an adsorbent-in-leach cascade. The kinetics of the process are described by a fundamental model, which assumes that three reactions can take place in the adsorption stages., i.e. adsorption, leaching and preg-robbing. Film transfer is assumed to be the rate-controlling mechanism in adsorption. The simulator can predict the behaviour of a multi-component system with competitive adsorption at the surface of the adsorbent. The effect of certain process conditions such as carbon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cascade, mode of carbon transfer and quantity of carbon in the adsorption stages can be investigated. This algorithm is also capable of simulating the effects of mixing efficiency and adsorptive competition between gold and other adsorbates.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adsorbent through a cascade is normally represented by an even distribution between stages, whereas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the case when leaching occurs simultaneously with adsorption. The efficiency of mixing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the last stages, while mixing in the first stage should be merely adequate to maintain the pulp and adsorbent in suspension. Preg-robbing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leaching still occurs in the cascade have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the loss of adsorbate in the ore phas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yields higher soluble losses, but does not change the loading on the adsorbent product significantly. The mode of interstage transfer of adsorbent does not affect the loading on product adsorbent significantly. Fouling of the adsorbent (a decrease in adsorptivity) results both in higher soluble losses and lower loadings on the product adsorbent.  相似文献   

15.
以盐酸活化的赤泥为载体,氧化镧为活性组分,制备了赤泥负载镧的新型吸附剂.探讨了新型吸附剂制备最佳的条件对除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为6 mol/L,赤泥负载镧的反应时间为20 h,镧离子浓度为0.25 g/L,焙烧温度为500℃的条件下制备的吸附剂对氟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当吸附时间为60 min,pH值为6.0,氟的初始浓度为40 mg/L,氟与吸附剂的质量比为l:100时,氟去除率可达98%以上.在25℃下,吸附除氟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线性方程为:c_e/q_e=0.015 9c_e+0.049 5,线性相关系数为:R~2=0.992 5,其饱和吸附量为62.89 mg/g.单分子层吸附氟是吸附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6.
刘学贵  王恩德  邵红 《中国矿业》2006,15(12):95-97
我国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但煤层气中甲烷气体利用率却较低。主要原因是煤层气的分离提纯工作比较困难。对于吸附分离的工艺而言,关键是甲烷气体吸附剂的选择和制备。本文回顾了吸附分离技术的概况以及甲烷气体吸附剂的发展进程。鉴于膨润土资源深加工利用的良好前景以及岩石、煤等矿物吸附甲烷研究的现状,笔者提出对改性膨润土作为甲烷气体吸附剂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并认为从理论和经济方面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拜耳法赤泥为原料,针对传统烧结法耗能大、成本高的问题,采用非烧结的方法制备颗粒吸附剂,考察以及吸附剂投加量、初始磷酸根浓度、pH值和温度因素对吸附除磷的赤泥颗粒吸附剂对磷酸根的吸附性能影响,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对磷酸根的吸附量达到了67.68 mg/g,优于其他文献报道的吸附剂。基于试验结果,对赤泥颗粒吸附剂对磷酸根的吸附行为进行等温吸附、动力学的数学拟合,伪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能较好描述赤泥颗粒吸附剂对磷酸根的吸附行为,其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赤泥颗粒吸附剂对磷酸根的吸附过程既存在多层吸附,也存在单层吸附且符合化学吸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利用率却比较低,主要原因是煤层气的分离提纯工作比较困难。煤层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对于吸附分离的工艺而言,关键是甲烷气体吸附剂的选择和制备。本文回顾了吸附分离技术的概况以及甲烷气体吸附剂的发展进程。鉴于膨润土资源深加工利用的良好前景以及岩石、煤等矿物吸附甲烷的研究现状,笔者对改性膨润土作为甲烷气体吸附剂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并认为从理论和经济方面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以平均粒度为71.55 μm的神府煤颗粒为原料,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偶联剂,将三乙烯四胺(TETA)通过偶联剂接枝于煤粉颗粒表面,与二硫化碳、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制得以神府煤为基体的重金属螯合吸附剂,考察了其对重金属离子Ni2+的螯合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螯合吸附剂对Ni2+的螯合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其吸附容量为104.17 mg/g,明显高于原煤粉的32.23 mg/g。螯合吸附剂吸附Ni2+的ΔH,ΔG均为负值,说明吸附为自发放热过程。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螯合吸附剂在1 309 cm-1及1 120 cm-1吸收峰为N-C-S,CS的吸收峰,表明DTC螯合基团成功接枝到煤颗粒表面。吸附饱和的螯合吸附剂在较高pH值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用0.1 mol/L醋酸脱附吸附饱和的螯合吸附剂,脱附率达90.74%。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钠基膨润土为主要原料,选用壳聚糖作为改性剂,通过微波辐射进行改性,制备出壳聚糖改性膨润土吸附剂,并研究了其对Cr(VI)的吸附性能和吸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吸附剂对Cr(VI)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吸附的适宜工艺条件是:pH值为5~6,吸附时间为30min,吸附剂用量为12.0g/L。与单一的膨润土或壳聚糖相比,该吸附剂对Cr(VI)离子的吸附速度快、吸附能力强,并且具有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的优点,Cr(VI)的去除率可达到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