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软岩巷道变形的粘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粘弹塑性模型对软岩巷道的流变特性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了软岩巷道应力、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详细讨论了支护压力、软岩体积膨胀和强度弱化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为软岩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流变分析的软岩回采巷道全程变形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巷道围岩的流变特性,掌握和预测软岩巷道变形规律,对于巷道支护和整个巷道在服役期间的安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采用单轴分级加载条件下的流变试验、理论推导及现场监测结果,运用遗传算法,选择和确定合理的流变模型和参数,建立了巷道围岩流变力学模型,确定出巷道流变产生的位移量的大小,结合现场监测,最终准确得到软岩巷道在不同服役期的全过程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3.
针对渭北矿区软岩巷道后期持续不断的变形问题,提出U型钢支架补强支护方案,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补强支护强度参数及支护效果进行研究。首先对该巷道主要围岩岩层进行了物理力学参数的测试,初步得知该巷道围岩属于膨胀性低强度软岩,具有很强的流变特性。巷道在初次支护后其后期变形主要为流变变形,以此为补强支护对象,进行基于流变模型的补强支护强度计算。最后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补强支护效果进行分析,证明了该补强支护方案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软岩巷道流变破坏机理与合理支护时间的确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岩石流变学原理,对软岩巷道围岩破坏机理进行定性地分析,运用Burgers流变模型引入损伤变量,对圆形巷道粘弹性流变破坏规律进行定量的研究,提出了软岩巷道合理支护时间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软岩巷道二次支护时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英明  张瀚  孟祥瑞 《煤炭学报》2015,40(Z1):47-52
为了准确地确定二次支护时机,基于软岩巷道工程支护原理,分析了软岩巷道支护过程中围岩应力与强度调整过程,结合软岩巷道流变数学力学模型,并以弹性区、塑性区、破裂区的力学行为与岩石全应力-应变的对应关系作为基础,最终确定了二次支护最佳时间的理论公式。分析了二次支护最佳时间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并将二次支护时机理论公式应用于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按照该理论公式设计二次支护时机能够较好地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是煤矿深部开采软岩巷道支护的重大灾害之一。基于刘庄矿区深部泥岩现场三轴流变试验和数值模拟,对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进行了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中的阻尼最小二乘法(Marquardt法)逐次线性化的间接方法,利用非线性流变力学模型,拟合得到泥岩蠕变本构方程,分析得出刘庄矿区深部软岩巷道的合理支护方式:(1)采用反底拱和全封闭的施工方式,减小巷道的维修工作量;(2)顺层掘进的重要峒室,其锚杆的方位应尽可能和层面垂直,将弱面串联成一体;(3)底板锚注控制底板大变形。  相似文献   

7.
“三软”煤层顶板工程地质分类及变形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岩的地质、工程地质特性是影响软岩巷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也是巷道支护设计的依据。从沉积岩石学和工程地质的观点出发,以邢台矿业集团显德汪矿的“三软”煤层巷道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巷道围岩的沉积岩石学特征,对主采煤层顶板的工程地质性质作了进一步评价。以工程类比法探讨了高地应力对软岩巷道的控制作用,得出了软岩巷道变形破坏力学机制的新认识,为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避免传统预测方法在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抗毁能力预测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抗毁能力预测方法;首先根据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分析软岩强度特性,同时在支护构建模型支持下,分析软岩巷道围岩流变特性,由此研究高应力软岩巷道特性;然后依据软岩塑性变形机理,确定弹性区、塑性硬化区、塑性软化区和塑性流动区对应关系,并计算软岩周围岩层向临空区域运动的合力,由此确定最佳支护时间;最后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将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结构简化为葫芦结构模型,并计算外界作用力大小,确定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结构质量参数矩阵。通过对比3种常规方法可知,该方法在3种不同破坏强度下预测精准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软岩巷道围岩体具有明显的大变形、大地压、长时间持续流变的特性,这使得软岩巷道尤其是衬砌支护之后巷道的大变形研究及控制机理成为复杂的力学问题.本文利用围岩与支护的接触条件,运用弹-黏塑性理论研究了软岩巷道问题,并探讨了巷道位移、支护阻力与黏性系数和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黏性系数越小,时间对于软岩巷道变形影响越大;增大围岩的黏性系数将会减小巷道的变形.  相似文献   

10.
软岩巷道围岩体具有明显的大变形、大地压、长时间持续流变的特性,这使得软岩巷道尤其是衬砌支护之后巷道的大变形研究及控制机理成为复杂的力学问题.本文利用围岩与支护的接触条件,运用弹-黏塑性理论研究了软岩巷道问题,并探讨了巷道位移、支护阻力与黏性系数和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黏性系数越小,时间对于软岩巷道变形影响越大;增大围岩的黏性系数将会减小巷道的变形.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广东省高州市府前路南段挂榜岭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概况。该隧道于1997 年10月动工,至1999 年4 月完成一期工程右洞的建设。该隧道埋深浅,所处地质条件差,围岩非常软弱,且根据实际需要,隧道跨度要求较大。隧道的建成是新奥法在软岩浅埋大跨隧道中的一次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介绍多波工程地震仪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隧道工程探测实践,对其在软弱岩层、断层破碎带等超前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与开挖后实际结果比较一致的结论.为隧道安全施工和支护措施变更、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倾角特厚复合顶板煤层倾角大、围岩强度低、层间黏结力弱且易离层等特点,结合永宁煤业4105工作面顺槽巷道实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不同断面形状与支护参数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和围岩应力分布、变形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直墙拱形断面巷道可改善围岩的应力状态,减小围岩塑性区破坏范围,降低围岩的变形量,更加适合大倾角特厚复合顶板巷道的开挖支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归纳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软岩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和相应的合理的支护方式。对煤矿软岩巷道工程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训国  夏洪春 《金属矿山》2016,45(10):65-70
锚网支护是巷道支护主要结构形式,不同工况采用的支护结构不同。为了验证新型支护结构系统的支护效果,以现场工业试验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新型支护结构系统支护巷道的现场监测,重点对围岩的表面位移、锚杆受力状态、围岩深部变形等参数进行监测。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新型支护结构是一种柔性支护结构,能够与巷道围岩协调变形,并能保持足够的工作载荷且有部分余量,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支护结构整体工作状态良好;通过对巷道深部位移、巷道表面位移、锚杆离层观测等参数的分析,得出锚固后的围岩体变形可以采用半对数函数进行拟合,同时,锚固后的围岩体在适度变形后整体变形量趋近于稳定状态,充分说明新型支护结构系统能有效改善围岩的变形,有效地提高了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李文增  马群  王计宝 《金属矿山》2007,37(11):22-25
从岩石为非均匀性材料的认识出发,引入细观层次的微元体,采用损伤力学和统计理论的单元本构模型, 利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FPA2D,对具有不同倾角层状软弱结构面岩体中隧道的变形破坏特征、隧道周边关键部位的位移和应力变化以及隧道的安全储备进行了分析。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具有软弱结构面中隧道破坏失稳机理并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断层附近软弱围岩变形特征的研究对于巷道支护优化和防止围岩大变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城郊煤矿为工程背景,对二水平西翼轨道大巷在掘进过程中断层带围岩表面位移、顶板离层、围岩松动圈分布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在巷道掘进卸压作用持续影响下,断层构造应力逐渐减弱,巷道变形速度随着掘进面的推进先增大后减小,断层带内巷道变形的主要作用力来自断层构造应力;深部围岩受断层构造的影响较大,裂隙较为发育,顶板处于不稳定状态,浅部围岩由于巷道开掘卸压离层量较小。断层附近松动圈受断层构造作用较大,围岩顶板出现大松动圈。本文结合地质条件和现场监测结果提出了U形钢与锚网索相互配合的支护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8.
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煤矿软岩巷道支护问题一直是困扰煤矿生产和建设的难题之一。软岩巷道由于其分类和变形破坏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软岩巷道的支护问题很难解决。本文利用工程类比法和实测法,采用锚喷网支护技术,对红庙矿二井六区回风上山支护方式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在实验巷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锚网对软岩巷道进行主动支护,它通过锚入围岩内部的锚杆杆体改变围岩力学状态,在巷道围岩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承载带,达到维护巷道的目的。支护过程中,锚网系统若不能与围岩状态耦合,则会引起支护失效。本文对支护前软岩巷道围岩力学状态进行了分析,引入弹塑性状态圈状模型,计算出各区的应力状态,指出引起锚网支护实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