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顶板管理是煤矿开采的主要技术之一,矿压显现规律及其控制技术是我国煤矿开采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掌握回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的基础上,研究顶板事故的致因,尽而采取措施,控制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用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对大佛寺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运顺、回顺顶板围岩活动情况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监测,极大地降低了矿压监测工作量,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连续性和长期性。能及时、准确地撑握了回采过程中液压支架的工作状况,工作面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两巷顶板围岩活动状态。在工作面回采过程种,未发生顶板事故,确保工作面快速推采。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顶板灾害在我国煤矿灾害事故中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始终占据首位,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难题。笔者开展了顶板岩性、矿压显现特征和顶板灾害案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回采工作面顶板灾害主要表现为片帮冒顶、顶板大面积突然垮落和大面积切顶压架3种类型。系统分析了各类型顶板灾害的发生特点及致灾原因:片帮冒顶多发生于松软煤岩体,采煤方法不合理及管理不当的工作面;顶板大面积突然垮落一般为坚硬顶板大面积悬顶、瞬时垮落所致;大面积切顶压架主要发生在薄基岩浅埋深工作面或顶板累积下沉量大引起顶板在煤壁处断裂的工作面。针对我国顶板灾害监测与防治,建立了工作面顶板灾害全景监测预警技术架构,即采用微震监测系统监测远场顶板活动,采用矿压监测系统监测近场顶板运动,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监测煤壁片帮时空演化,通过监测数据系统分析,动态掌握采场围岩的活动规律和支架工况,实现顶板灾害监测预警。提出了工作面开采全过程的顶板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工作面开采前确定合理采煤方法,合理工作面布置方式,科学开采参数及优化设备选型配套,这是防治顶板灾害的核心技术;在开采过程中保持支架良好的工况辅以顶板弱化技术,进而实现工作面顶板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4.
提起煤矿伤亡事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瓦斯事故,因为瓦斯事故极容易造成群死群伤,损失较大,影响较大。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略另外一的类煤矿事故,那就是顶板事故。据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统计,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时间里,全省煤矿共发生顶板事故619起,占煤矿事故总起数的47.51%,排在所有事故类别的最前列;死亡726人,占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30.33%,仅次于瓦斯事故的死亡人数,排在第二位。从红河监察分局(原红河办事处)监察区域内的事故情况来看,2002年顶板事故18起,占事故总数的43.9%;2003年顶板事故23起,占事故总数的58.9%;2004年顶板事故20起,占事故总数的48.8%,  相似文献   

5.
坚硬顶板弱化处理防止瓦斯骤然涌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使古书院矿15#煤综采工作面坚硬顶板能随工作面推进而及时垮落,减轻坚硬顶板垮落时对工作面的冲击和矿压显现,防止坚硬顶板突然垮落时工作面瓦斯骤然剧增所导致的瓦斯问题,采用了超前深孔预裂爆破的方式对15#煤综采工作面坚硬顶板进行弱化处理。通过对坚硬顶板的弱化处理,减少了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步距,使采空区积聚的瓦斯均衡涌出,从而有效控制了大面积悬顶时顶板瞬间垮落所造成的工作面采空区瓦斯骤然涌出,保证了综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
结合新安煤矿的生产实际,分析了回采工作面和采区巷道顶板动压力的现象,并阐述其拄制方法。控制回采工作面和采区巷道顶板动压力显现的破坏,要做好矿压观测工作、顶板舜压的预报工作和瓦斯抽放工作。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陶庄煤矿薄煤层复合顶板工作面过断层区矿压显现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工作面过断层期间加强顶板管理,预防顶板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顶板事故,分析了常见的顶板灾害类型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两种预防煤矿顶板事故的技术措施。介绍了煤矿顶板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能够及时有效发现造成顶板事故的潜在隐患,为支护的修复和加强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煤矿顶板安全监测和事故突发预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煤矿顶板灾害重点指的是在煤矿进行开采期间,顶板发生坍塌现象,导致工人生命安全和机械设备受到严重破坏,煤炭生产工作被迫停止的重大事故。通过对近些年煤矿事故的调查发现,引发事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水灾、运输、瓦斯爆炸、顶板以及火灾等,但是其中引发事故最多、造成后果最严重的当属顶板事故。基于此,以下对我国煤矿顶板灾害的特点及防控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顶板动态监测系统在工作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安全状况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作为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的顶板事故仍然时有发生,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煤矿发生顶板死亡事故占煤矿死亡事故的40%-50%,其中80%发生在采场,工作面来压期间发生顶板事故的机率占顶板事故77.4%,正常推采阶段占22.6%。由此可见,工作面来压期间加强顶板监控,预防项板事故,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减少顶板事故的发生,做到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1.
廖敬龙  蔺增元  杨波  姜鹏 《煤矿安全》2012,43(10):195-197
以曙光矿1212运输巷冒顶事故为工程背景,分析了冒顶事故发生的原因,认为地质构造是巷道冒顶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地质构造带的存在,尤其是断层的出现,会使地层结构发生大的变化,容易出现顶板事故;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优化方案模拟进行了分析,认为保证顶板的整体性有利于顶板的稳定,提高顶板的支护强度,能有效控制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  相似文献   

12.
常正宏 《煤炭技术》2008,27(4):46-48
长壁采煤法的采煤工艺具有多重特点:顶分层采煤增加了要为下分层填设假顶的工作。假顶下采煤包括支护及顶网管理、假顶下的放顶工艺及分层采高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刘开宇 《山西焦煤科技》2005,(12):24-24,25,26
本文通过对四台矿两种放顶方式的分析比较,结合顶板岩性的采取和鉴定,充分掌握其来压步距规律,选择出合理的放顶方式,以减小来压对工作面的影响,达到安全高效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同一巷道不同区域复合顶板垮落问题,建立了巷道复合顶板岩层过梁结构力学模型,获取巷道顶板岩梁破断失稳形态和极限条件,提出了巷道复合顶板岩层失稳判别方法,探讨了巷道复合顶板破坏失稳与岩层定量关系影响因素,建立了巷道复合顶板冒顶隐患级别划分指标体系,给出了隐患分级方法,将巷道冒顶高度作为冒顶隐患的分级指标,开发了巷道复合顶板稳定性判别软件,掌握了石圪台矿2-2煤顶板冒顶隐患级别区划特征,给出了基于巷道冒顶隐患分级的回采巷道顶板支护参数设计方案,实现差异化支护设计的同时,减少支护材料浪费,降低高冒风险巷道的事故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5.
断层破碎顶板冒顶巷道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断层带附近围岩破碎程度高、范围大,掘进工作面与断层相遇时极易发生冒顶事故。为了防止冒顶范围的扩大,实现冒顶巷道的安全、快速修复,本文结合张双楼矿7425材料道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断层破碎顶板冒顶巷道的冒顶特征和原因;针对“漏冒型”巷道内松散煤岩体自稳能力差、随掘随漏的特点,提出了“撞楔法”进行临时支护和构造“假顶”、化学注浆加固假顶、锚网索+架棚联合支护相结合的断层破碎顶板冒顶巷道修复技术。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同时提高了围岩整体性和承载性能,巷道修复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杜科科  李男男 《煤炭技术》2014,(10):136-138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顶板离层形成机理和力学机理进行分析,结合顶板稳定性安全潜力评价法、顶板离层临界值评价法、离层速度比率评价法,提出了一种巷道顶板失稳综合预警体系。通过采取得当措施来控制顶板,有效降低巷道顶板事故发生的风险系数,为巷道顶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工作面安全生产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锚梁网索联合支护技术在沿空掘进复合顶板煤巷中的试验情况,实践证明,该类巷道采用锚梁网索支护技术,既改善了巷道围岩的支护状况,保证了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又加快了工作面的推进速度,有效的提高了矿井安全高效的机械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益新煤煤矿在厚煤层顶板管理方面成功经验,从几个不同方面分别对高档普采工作面的顶板支护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并介绍了顶板管理的基本工作以及特殊地点的主要措施,对分层开采假顶的注水软化、再生、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坚硬顶板工作面顶板动态预报与支护质量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坚硬顶板工作面顶板监测的测区、测线的布置与监测内容和方法。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得出了工作面压力分布规律、直接顶和老顶来压步距和来压前预兆。为工作面顶板管理及今后相同地质条件下的煤层开采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综采面厚层坚硬顶板强制放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红宇 《山西煤炭》2010,30(8):52-54
通过对某矿21303高产高效工作面厚坚硬顶板切眼和两巷深孔预裂爆破参数的合理设计,观察分析工作面强制放项后采空区后方矸石的堆积冒落情况,得出强制放顶技术为该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