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每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听到"卖烤红薯喽"的吆喝声,嗅着那诱人的清香,便勾起了我对红薯的怀念,于是又想起儿时与红薯相伴的难忘岁月……众所周知,红薯又名地瓜、山芋、甘薯、白薯、番薯、红苕,在植物学上的正式名字叫甘薯。由于其味道甜美,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能提供大量热能,所以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尤以淮海平  相似文献   

2.
有一家人到森林干活,突然间天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弟弟.弟弟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弟弟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  相似文献   

3.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突然想起我",去市场买饭,卖饭的旁边是家鲜花店,店里正放着这首我熟悉的歌,听着,不禁莞尔。是的,就有那么一首歌,让我不由地想起你,想起你心里就快乐。  相似文献   

4.
红薯丸子     
正周末闲来无事,就试着炸红薯丸子,心血来潮发到朋友圈,引来好几个小伙伴的评论,有的说是妈妈的味道,有的说想起了自己的老家,不经意间,表皮酥脆,内心甜润的红薯丸子勾起了大家诸多回忆。我老家在豫东农村,父母艰难地养育着四个儿女,家里不富裕,因此童年的记忆里从来没有琳琅满目的小吃、零食。在农村,几乎每家都会种上那么一两亩的红薯,每到冬季,家家户户红薯飘香,在物质十分匮乏的时代,蒸红薯、烤红薯、红薯稀饭、红薯干  相似文献   

5.
采山里红     
回到家乡,到家乡的小山林里采山里红,这是我多年来的愿望。越是年龄渐大,这想法就越强烈。但离家十余年了,我却始终没能回去一趟。因为煤矿工作忙,因为学习时间紧,因为生活担子重,我想如果托词,也只有这些了。 记得小时候在家乡,妈妈从  相似文献   

6.
家有"吝"娘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豫西的农村,那里自然环境偏僻,物质条件艰苦,勤俭节约观念在当地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我家也不例外. 父母是上世纪40年代末的人,曾饱经风霜,对于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因此,在离家百公里外煤矿上班的父亲和母亲非常节俭,从不舍得浪费.自我记事起,母亲讲得最多的就是要勤俭节约,告诉我们"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并身体力行地精打细算.尤其是我和弟弟去县城读初中后,每年都要将麦子交到学校食堂换饭票,这让我家本来就不够吃的麦子更加紧张了.于是,母亲就在玉米、红薯面上做文章,努力将这些粗粮、杂粮做出新花样来.  相似文献   

7.
红薯情结     
周末去菜市场买菜,小区路边的小贩挑着红薯在叫卖,看到硕大厚实的红薯,童年时和家人挖红薯的情景就会萦绕在脑海中. 霜降前后,是红薯成熟的时节.在老家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农户忙着挖红薯、挑红薯的身影.小时候,一到挖红薯的季节,我就兴奋不已,因为我可以坐上父亲做的板车,一直被母亲拉到种有红薯地的山脚下.到了山脚下,母亲放下板车,带着大姐、二姐拿镰刀割红薯藤蔓,我则依然坐在板车上玩耍.等到母亲和大姐、二姐割完藤蔓时,我的小屁股也坐酸了,索性跳下板车,拿起锄头去挖红薯.由于我没有经验,一串串红薯往往被我挖成两半,母亲心疼不已,干脆让我跟大姐、二姐一起抹红薯.抹红薯就是将刚出土的红薯上的泥土一点一点地掰掉,还要把连接的藤蒂掐断,藤蒂不好惹,扯掉它的时候,乳白色的薯汁就像胶一样粘在了手上,洗也洗不掉,乌黑乌黑,黏黏的.  相似文献   

8.
若不是女儿的一声感叹“童年结束了”,做父亲的我的确没注意到女儿已经长大了许多。我整日忙于工作,女儿的生活、学习都是她妈妈操心,这下小学毕业,进入市重点中学,要远离矿山、远离父母了,应该向她交代点什么。我想起了自己那几乎是灰色的童年,她听得进去吗?  相似文献   

9.
熟悉的身影     
正"红娃,第一次出远门,在车上要防着小偷,到学校别忘了给家里来个电话,报个平安",这是母亲在车站送我时再三叮咛的话。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远离家乡,想见母亲一面很难,每次一个人静下心来,就会想起母亲,想着想着眼泪便夺眶而出。现在回想起母亲的那些唠叨,已经不再厌倦,而是倍感母亲的用心良苦与爱子情深。伴随着轰隆隆的汽笛声,火车开动了,我试着模仿电影中  相似文献   

10.
40多年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微山湖畔,唱响了开发建设孔庄煤矿的创业之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他们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化作了一封封书信。而近在咫尺的亲人,有时会写上一封安全家书,来表达对亲人安全的牵挂。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讲述与家书有关的故事。家书抵万金徐兴林是第一批进矿的老职工,三年前已经退休了。老家在连云港的他,17岁便来到了孔庄煤矿,在矿上干了几年之后,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家里人就托人给他介绍  相似文献   

11.
有一家人到森林干活,突然间天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弟弟。弟弟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弟弟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  相似文献   

12.
玉霞学艺     
竹庆喜  竹子 《当代矿工》2004,(12):63-64
主人公语:绝技是靠心血换来的。 "妈妈,给我讲一讲个故事吧。"4岁的儿子举着《蓝猫3000问》哭嚷着非让马玉霞给他讲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父亲打电话给我,让我中午去他那吃饭。下班时,我顺道去了趟菜市场,准备买几斤牛肉捎过去。正巧,卖牛肉的大叔是我以前的邻居,见我来买肉,笑着给我称了几斤上好的牛肉,接过钱后对我说:"回父亲家吃饭还买东西呀!太客气了吧!"我笑着说:"我父亲生活俭朴,舍不得吃,我借着回家蹭饭的机会买点牛肉,给他打打牙祭,改善一下伙食。"大叔称赞说:"不错!晓得孝敬老人了,比时下那些‘啃老族’好!"他这么一夸,倒让我有些不  相似文献   

14.
正家是人心里永远最柔软,最甜蜜的地方,无论你身在何方,心永远朝着家的方向,那里有给予你生命和疼爱的父母,有温情、有安宁、有最真的陪伴。2018年12月12日,我从陕北出差回到了山东。一下火车,见到久别的父母,我直接扑进妈妈的怀里。"乖儿,你爸爸今天去买鸡给你炖汤喝,看这小脸都瘦了一圈了……"又是炖鸡汤,是呢,馋爸爸妈妈给我做的炖鸡汤了,好馋了!炖鸡汤,提到这个字眼,大家很熟悉,大家应该  相似文献   

15.
武艳 《当代矿工》2014,(9):58-59
正午休时,听到有人在叫:"妈妈、妈妈。"我一骨碌爬起来,是儿子叫我!直到匆忙地打开卧室的门,看到空空如也的家,才自嘲起自己的神经过敏来。怎么可能是儿子呢,儿子几天前就已经回到奶奶家度暑假了。恰逢这时,耳边又想起了"妈妈、妈妈"的呼唤,原来是邻居家的孩子在楼下喊着他的妈妈呢。儿子现在干什么呢?他在奶奶家过得习惯吗?有没有想我呢?我拨通了婆婆家的电话,电话响了半天,才听到儿子快乐的声音,原来他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呢。聊天中,我感  相似文献   

16.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这话用在我和女儿身上绝对恰如其分。这不,刚一下班,女儿就“妈妈、妈妈”地喊着,跑过来给我一个热情的拥抱,然后拿来拖鞋让我换上。这是我每天回家后,女儿给我的“见面礼”。女儿性格开朗活泼,话特别多,从幼儿园回来就不停地说,“妈妈,给你一个惊喜!”“妈妈,给你猜个谜语!”  相似文献   

17.
正我是一个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孩子,那是一个水果稀少,没有零食和大鱼大肉的年代。和我一起成长的,只有家里的长辈凭借巧手和智慧就地取材做出来的天然美味,像槐花饼、马紫菜饼、红薯玉米粥等,细数这些季节性的美食后,唯有奶奶做的清汤面是伴随我最长久的,是我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割舍的味道,是任何佳肴也比不上的美食。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一个月里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吃手擀面。手擀面可以做成打卤面、清汤面和炝锅面,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清汤面。奶奶做饭的手艺很好,家里人也都喜欢奶奶做的饭。每次奶奶和面的时候,我总是眼巴巴的在一  相似文献   

18.
早上,睡意正浓,一声"卖一粽子"将我惊醒,拿起表一看,正好五点半钟,应该起来学习了.那段时间我报了自学考试,由于白天上班,无暇看书,只有一早一晚挤出时间来学习,本来我上了闹钟,但闹钟还未响,便被惊醒了.于是每天早上,几乎在同一时间都会听到"卖粽子"的叫喊声,而且不论刮风下雨都如此.  相似文献   

19.
微笑如花     
有一天,我看见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在商场里转悠,他们来到一架快速照相机前,男孩儿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让我也照一张吧。"眼中充满着期盼。妈妈弯下腰,把孩子额前的头发拢在一旁,很慈祥地说:"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等换了新衣服再来照吧。"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来说:"可是妈妈,我仍会面带微笑的。"从穿着上看,这对母子的家庭一定不宽裕。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在北方煤城长大的孩子,对于水,有着固执的向往与憧憬!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乡的倭肯河并不宽,水流也不急。清澈的河水,伴着童年的记忆,欢快地淌;天真无邪的笑容,童言无忌的笑声,洒在绿草茵茵的季节里、浅浅的河岸旁、童年小伙伴的嬉闹里……美好的童年,时时唤起我无尽的遐想。日落时,忙碌一天的妈妈迎着金色的夕阳,用她那生涩的乡音,一声声地唤我:"铁蛋,吃饭……"在小伙伴的眼里,我是一个不太喜欢热闹的孩子。没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