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为 《当代矿工》2017,(11):60-61
正在晋煤集团凤凰山矿,总能见到这么一对夫妇:他们一起在小区巡逻执勤,一起在书画室挥毫泼墨,一起参加合唱团,一起在《雏凤》上发表佳作……借用他们孙儿调皮的话说:"我爷爷、奶奶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吃同样的降压药。"他们就是凤凰山矿南区的卫国义、秦洛先夫妇。卫师傅、秦阿姨一个68岁,一个67岁。俩人打小是同学,也是当时的文艺骨干,两小无猜的生  相似文献   

2.
图片新闻     
表叔叫冬生,小我三岁。我俩一块长大,又在一个单位工作,由于他比我小,平时我就叫他名字。人多时,冬生往往会端出表叔的架势,身边的同事也趁机占点便宜。占就占呗,谁让咱辈儿低呢!麻烦不仅如此,我的儿子还得叫冬生“爷爷”,管冬生的儿子叫叔叔,小朋友们也乘机占我儿子的便宜。儿子有时会跟我诉苦,我只有一笑了之,心里却直犯嘀咕:这一辈低,辈辈低,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我当了科长后,冬生的表叔架势依然不倒,在大众场合他有时会故意出洋相,我嘴上不说,心里却十分不悦。有一次冬生的老丈人过生日,在酒店邀请一帮人吃饭,恰好我也在这家酒店请公司的…  相似文献   

3.
快满5岁的孙儿小西瓜时常仰起红苹果般的脸蛋,那对扑闪扑闪、亮晶晶的眼睛专注地凝望着大人们不停地发问. “爷爷,爷爷,你在煤矿挖过煤吗?”上个月小西瓜随同他爸妈去郊区亲戚家,看见做蜂窝煤的大堆煤炭后回到家便一个劲地问我. “爷爷在煤矿工作17年,也下井挖过几年煤.”机灵的小孙儿跟我提到煤矿的事儿,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相似文献   

4.
正我爷爷和父亲都是在煤矿工作的,可能因为耳濡目染的关系,我长大之后,也来到牛儿庄矿工作。当时心里的想法是模糊的,但现在想来,信念却愈发清晰,也许投身煤矿就是我的归宿。爷爷是"煤一代"爷爷最初是在峰峰一家胶厂工作,后来煤矿招工,他便和同村的20多个人一起来到煤矿当工人,分别被分配到了黄沙矿、孙庄矿和牛儿庄矿。不过到最后只有三个人留了下来,爷爷就是其中的  相似文献   

5.
王月祥 《当代矿工》2001,(10):52-52
1994年,我们矿务局来了一位新领导,新领导又带来一大帮子人。他们来后要吃要住,于是在我们单位诞生了史无前例的“免费吃饭”。 我那时由于与妻子两地分居,也吃住在单位,住的是办公室,不掏住的钱,吃的也不算太贵,每天4、5元。也掏得起。自从这位新领导来了,吃饭就不用掏钱了,让我大喜过望。当时正处于全国范围内的企业砸“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结束不久,熊熊炉火,使每个人不得不随时随地地产生危机感和  相似文献   

6.
王俊 《当代矿工》2005,(2):37-37
“爷爷走了。”听到爷爷去世的消息时,我泪如雨下。爷爷人虽然走了,但爷爷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安身立命之本,将使我受益终生。爷爷的学习精神难能可贵。爷爷一生只上过两年半高小,十几岁便开始下井劳动,先后在原淄博矿务局寨里煤矿、北大井等单位工作了近30年,一直到退休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但工作之余,爷爷从未放松过学习,爷爷能识能写6000多个汉字,比我这个全日制毕业的大专生识的字还要多。爷爷识的字大部分都是靠自学,一部新华字典不知翻了多少遍。爷爷酷爱看书,尤喜历史书籍,《东周列国》、《古文观止》、《大学》、《中庸》…  相似文献   

7.
白菜馅饽饽     
我小的时候,正赶上吃不饱饭的年代。家里怕我饿坏了,就把我送到了姥姥家。姥姥家的日子也不富裕,但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每天三顿饭,有稀饭,也有饽饽、馒头。姥姥家有几亩菜地,春天和秋天什么莱都种,等到收获时,摘下来好的菜都卖了,剩下不好的和卖不掉的就留着自家吃。  相似文献   

8.
毛文清 《当代矿工》2008,(12):28-28
四十不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话。人到了四十岁,就真的不再有困惑了吗? 临近四十岁的我,突然对“四十不惑”产生了怀疑,因为现实生活中困扰自己的疑惑太多了。就以科学文化知识来说,大自然的神奇奥妙是永无穷尽的,人类历史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一个人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不工作地学到老,也是仅得沧海一粟。还有人际关系的深不可测,虽在职场多年,可总让我一筹莫展。于是,我越发质疑“四十不惑”了。  相似文献   

9.
儿时曾看到妈妈在舞台上眼含热泪、深情地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由于年幼,当时的我还不能理解这首歌的含义,只是感觉这首歌唱起来很动听、很亲切.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步入了童年,脑子里面的记忆也逐渐清晰.那个时候家中还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收音机,小伙伴们最开心的事便是缠着爷爷讲故事,只要讲到打仗的故事的时候,再调皮的孩子也会变得安静、乖巧.乐津津地听爷爷讲那总也讲不完的故事: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飞身堵枪眼、刘胡兰英勇就义、四渡赤水、飞夺卢定桥……从那个时候开始,共产党员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英雄、是了不起的人,这也是我脑海里面对党认识最初的雏形.  相似文献   

10.
1972年,24岁的马宪坤来到肥城矿务局煤矿当了一名搬运工人,从那时起,他没有歇过一天班,回家探亲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80天,25年的时间里,他干了一般人32年才能干完的活,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煤田里的“老黄牛”。 “苦点、累点没什么,只要把活干好,俺吃饭、睡觉都觉得踏  相似文献   

11.
一天,我带着女儿回父亲家吃饭,恰好赶上妹妹带着小外甥也来了。女儿带着比她小的弟弟玩玩具,显得很开心。父亲对我和妹妹说:"你们小时候的关系,还不如这两个小家伙。"  相似文献   

12.
夏玉米刚上市,小孙女嚷嚷着要尝鲜儿。哪知道,老农为了抢个好价钱,没等玉米充满籽儿就煮熟出售,一元两个,孙女扯开皮啃了两口直摇头:“爷爷,不甜、不甜!”“叭”将玉米棒子扔到地上。 我心疼地捡起来,不由地心头涌出一股苦水儿,给小孙女讲述起——  相似文献   

13.
饮酒莫超量     
我本来是不喜欢喝酒的,尤其是白酒。第一次喝白酒是在我当兵那年,那时我才十几岁。大队书记是我本家的大哥,他请我吃饭,为我送行。当时,我不知道白酒的厉害,大哥让我喝我就喝,喝的是什么酒已经记不清了,估计也就是散装的白干酒。开始我觉得有点辣,后来反倒觉得有点甜丝丝的了,再加上大哥那么热情、真诚,所以那天喝了半斤多,结果大醉,心里空荡荡地难受,刚到家就蒙头睡着了。从那以后,无论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见到白酒我心里就打怵,实在躲不掉的酒场,也知道控制自己,从来没喝醉过。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年龄小,不是酒桌上“主角”,那个年代也没有硬灌的。  相似文献   

14.
埋单     
不知道人们为什么常把买单说成“埋单”,我倒理解成越是到买单时,人们越是埋头吃饭不理账单。从一次聚会经历中我开始这么认为。 那天下班时,一个高中同学来徐州出差,大伙儿打算聚聚为老同学接风。因为不是周末,当晚只来了四五个人。人虽少,派头却不赖。有自己开车来的,也有单位司机送  相似文献   

15.
正李彬是年轻的80后煤矿人,在陕煤化集团黄陵矿业公司双龙煤业公司基层一线干过机电工,现在是一名工会工作者,更是矿区的文艺骨干。在"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中,他曾骄傲地说:"我的爷爷是煤矿人,我的爸爸也是煤矿人,我们一脉相承,我是年轻的煤矿人。"他深深地爱着矿山,煤矿  相似文献   

16.
这年头什么人都有,稍不留意,就要上人家的当,吃人家的亏。受人欺骗,可算是一个人最倒霉的事了,可你不得不服,天底下的事情还果真如此,那些至今活着的坏人就是骗了活着的好人。事情虽说屡见不鲜,可我还是初遇人“鬼”,仔细想想,人这东西一旦带上“鬼”的色彩,有时还真的难辨真假,谁是鬼谁是人呢? 三年前春节的晚上,忙碌了一天的我正准备和家人吃饭,欢  相似文献   

17.
母亲和家     
正母亲没有上过学,原因是姥姥家孩子多供不起,只能让舅舅们读书。姥爷一生务农,母亲为长女。为了不让兄弟姊妹挨饿,从家里看孩子到田间务农,母亲一样不落下,后来母亲坚持要嫁工人,和我的父亲组成了家庭。父亲虽然是矿工,但母亲嫁过来后过的也是紧巴巴的日子,因为爷爷家也是贫农,父亲那点供应粮一家人吃富裕,一大家子就不够分了。母亲也气过、闹过,但是日子还得  相似文献   

18.
正生在矿山,长在矿山,我是地地道道的矿山子弟。我的爷爷、姥爷,爸爸、妈妈全部在煤矿工作,我也是名符其实的"煤三代"。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因为父母要"三班倒",我就常常寄居在爷爷奶奶家。那时候,爷爷已经从煤矿退休,身体依然硬朗,每天准时守候在学校  相似文献   

19.
表叔     
表叔叫冬生,小我三岁.我俩一块长大,又在一个单位工作,由于他比我小,平时我就叫他名字.人多时,冬生往往会端出表叔的架势,身边的同事也趁机占点便宜.占就占呗,谁让咱辈儿低呢!麻烦不仅如此,我的儿子还得叫冬生"爷爷",管冬生的儿子叫叔叔,小朋友们也乘机占我儿子的便宜.儿子有时会跟我诉苦,我只有一笑了之,心里却直犯嘀咕:这一辈低,辈辈低,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相似文献   

20.
对策     
"真讨厌,这些人怎么专在小区内大声叫喊招揽生意?"妻子气鼓鼓地说。"忍一忍吧,别人也要吃饭。"我安慰妻子。为了儿子上学方便、妻子上班方便,我们刚刚从城北搬到了城东这个小区。第二天上午,妻子就碰到了这不顺心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