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层气井网优化是煤层气开发的重要环节,井网部署的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单井产量的大小,而且直接影响到煤层气试验区开发效果的成败。本文对井网部署原则以及优化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井距优选的多种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煤层气试验区的开发井网优化,为该区的煤层气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井网密度及井距优化是影响煤层气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井网密度及井距的设计优化是煤层气开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于煤层气开发井距的研究大多单一考虑产能因素或者是经济因素,对于二者综合评价研究较少。为探究煤层气开发井网密度和井距的最优方案,并综合评价煤层气井的产能与经济效益,以韩城北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块基本地质条件和煤储层物性资料,确定了煤层气开发适用的井网样式和井网方位。通过经验对比法、单井合理控制储量法、经济极限井距法、规定单井产能法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法计算并讨论了韩城北区块煤层气开发井网密度和井距部署方案。利用煤层气产能数值模拟软件Comet3,模拟和评价了不同井距开发方案下的产能,并采用折现现金流法进一步从经济评价角度优化了煤层气开发井网密度。结果显示,韩城北区块煤层气开发适用的井网样式为矩形井网;井网方位为NE49°;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井距为200 m×250 m时煤层气井稳产期产能最高,累计产量最多;依据1 km2不同井距布井方案的经济评价对比显示,当井网密度大于10口/km2时,该区块煤层气开发具有经济效益,其中...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设计矿区煤层气开发井网,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矿区内井网进行了设计。结果显示:矿区内缓倾斜区域煤层气井的布置方式采用矩形井网较合适,最优走向井间距为500 m,最优倾向井间距为350 m;矿区内急倾斜区域煤层气井的布井方式采用菱形井网较合适,最优走向井间距为300 m,最优倾向井间距为350 m。该研究为确定不同倾斜程度煤储层条件下煤层气井的合理井间距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井位部署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煤层气资源勘查及后续开发工作的成败。基于煤矿区煤层气资源勘查工作的特点,探讨了勘查井井位部署的原则与方法,并结合红阳煤田徐往子井田煤层气资源预探优化布井实例,提出了先圈定"单因素有利区",进而通过"叠合法"圈定"多因素综合靶区",最终根据靶区地面情况确定勘查井井位的优化布井流程。  相似文献   

5.
铁法煤田大兴井田DT3井及DT4井的成功,说明这两口井的钻井工艺、井深结构、完井方法、排水采气及组织管理等方面都适应本区煤层气生产,为本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沁南东区块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开发井网间距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层气井网优化与部署是煤层气开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井网布置可大幅度提高煤层气井产量,降低开发成本。针对这一问题,以沁水盆地沁南东区块为依托,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煤层条件、煤层含气量和渗透性分布特征;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不同井网方案下的生产动态,提出了综合考虑累积现金流和采收率等经济评价参数确定合理井网井距的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3号煤层厚度4~6 m,平均5. 61 m,煤层埋藏深度在417. 93~1 527. 49 m。煤层含气量2. 87~24. 63 m3/t,平均为13. 78 m3/t,且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层含气量按对数函数规律增高。煤层渗透率较低,试井渗透率为0. 01×10-15~0. 2×10-15m2,平均为0. 06×10-15m2,且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储层渗透性呈指数函数降低。根据研究区煤储层条件,对不同埋藏深度煤层气井的井网间距进行了产能模拟计算,并综合考虑累积现金流和采收率等经济评价参数,确定了不同煤层埋藏深度煤层气井合理井网间距,500 m以浅的区域为350 m×300 m,在500~1 000 m的区域为300 m×250 m,在1 000 m以深的区域为250 m×250 m,实际井网部署实施时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适当调整,这些认识为本区煤层气开发制定合理的井网间距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晋城矿区西部地质构造与煤层气井网布置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沁水盆地煤层气井网布置采用的主要是菱形等间距布置法,未考虑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控制面积的影响情况,以地下水活动较弱,对煤层气富集保存有利,产出过程影响较小的沁水盆地中、南部的晋城矿区西部为例,分析了在不同构造部位,煤层气井初始产气时间、平均产水量、累计产气量、产气高峰的时间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构造特征与井网布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割理方向煤岩应力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煤岩应力敏感性对渗透率产生影响,而渗透率的变化直接决定着煤层气资源商业开采的成败。试验测定了鄂尔多斯盆地老坑口矿井煤岩在平行面割理、垂直面割理及垂直层理面3个不同方向的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了增压过程和降压过程中不同割理方向煤岩应力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割理方向煤岩应力敏感强烈阶段有所不同,平行面割理方向应力敏感强烈阶段集中在有效应力小于8 MPa,垂直面割理及垂直层理面则分别在6和4 MPa附近;鉴于煤层气井排采中储层应力敏感效应的影响,提出动液面在接近煤层中深200 m后,谨慎降液排采,同时建议实施减小渗透率降低幅度和时间的排采;基于平行面割理方向煤岩渗透率更有优势,因此,井网长轴平行面割理方向是井网部署合理方向。  相似文献   

9.
郑庄区块高阶煤层气低效产能区耦合盘活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阶煤层气井低产低效区的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沁水盆地郑庄区块有2/3的矿井属于低效井,区块整体经济效益差,以郑庄区块为例,剖析造成高阶煤煤层气低效开发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低效区盘活技术策略和模型。建立了井网部署方式、储层改造适应性技术、高效排采管控方式3个方面的优化技术,形成了适用于高阶煤储层煤层气井增产的技术系列:一是基于开发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开发井型井网优化技术和水平井耦合降压盘活直井技术;二是基于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开发机理分析的高阶煤储层疏导式储层改造技术;三是基于煤储层气-水赋存机理和微裂隙气-水流动机理的高效排采管控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郑庄区块低效产能带耦合盘活的工艺技术思路:以资源有效动用为核心,通过调整井网井型,采取疏导式储层改造技术和高效排采管控模式,实现低效区带整体协同降压,新井高效开发,老井稳定增产,达到区块整体盘活的效果。建立了低效区整体盘活工艺技术模型,并在郑庄区块进行了现场试验。为期3 a的现场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44口直井平均单井日产气量2 400 m~3,是周围老井峰值产气量的3.6倍;22口水平井盘活试验井产量是调整前水平井的4.2倍,耦合降压使得周围低产直井平均单井日产气量提高了435 m~3,试验区采气速度由调整前的1.8%提高为目前的7.6%,提高了区域煤层气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气速度,使区块开发经济效益转亏为盈。该项技术的研发成功,为国内类似地质条件煤层气低效区盘活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煤炭技术》2016,(10):91-93
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煤阶属于中-高阶煤,具有低压、低渗、低饱和度、非均质性强、高含气量的特点,因此决定了其必须要采用整体降压、规模动用的方式进行排采。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樊庄区块不同构造位置的井网井距部署方式进行对比优化,以实现井网差异化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