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锚网支护基本理论,计算选择锚网支护参数,采用大型岩土工程分析软件FINAL对预应力群锚加固机理与加固效果进行了多方案、多参数的数值仿真研究,确定锚索参数。试验表明,采用“锚网 锚索 注浆”的联合支护技术,安全地支护了高应力破碎带软岩巷道,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3.
高应力松散破碎围岩巷道支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儿庄煤矿是50年代末建成的年产0.8Mt的中型矿井,矿井各类巷道目前主要采用料石砌碹及锚喷支护。矿井进入三水平开拓以来,由于深部高地应力及构造应的作用,巷道产生了严重的变形破坏。通过对该矿三水平深部高应力松散破碎围岩巷道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各类高应力巷道合理的支护技术方案,并经工程试验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断层带支护一直是煤矿支护的难题。根据山西华宁焦煤崖坪煤矿回风大巷掘进过程中探测到一条落差达到24.3 m的正断层,研究了锚网支护作用机理,以及断层破碎带锚网支护技术关键。现场实施围岩监测结果表明,掘进该断层带时,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根据一平硐矿软岩巷道的破坏形式与特征,分析了巷道破坏的原因,提出在修复高应力软岩破碎巷道时,采用锚注+网、喷+钢丝绳骨架联合支护形式,并介绍了其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及施工工艺过程。井下试验表明,采用联合支护形式修复高应力软岩巷道,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减少了巷道维护量,而且获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7.
8.
金川矿区不良岩层较多,岩体结构面十分发育,岩体整体强度低,地应力大。巷道掘进后围岩变形量大,变形速率快,支护体破坏严重,其中40%的开拓巷道需在半年内重新进行返修。基于高应力破碎岩体及采矿过程的扰动影响,主要叙述了包括高强度锚杆锚索支护、底部钢管梁支护及早期强度最大化等巷道支护新工艺、新材料的施工技术措施,对支护参数等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提高岩体强度、支护体强度及确保巷道稳定性的有关技术措施,提高了岩体自身的承载能力,加强了巷道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通过对耿村煤矿架空人车轨道巷道围岩破坏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高应力集中巷道支护的核心问题是压力转移,提出了"强—弱—强"支护结构模型。通过在此类巷道修护中的应用,验证了其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工程上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结构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断面全煤巷道支护难题,详细分析了高强耦合支护系统在控制深部复杂困难围岩中的作用。结合某煤矿的工程实际条件,分析了某煤矿顺槽失稳机理,采用注浆加固技术和高预应力强力耦合支护系统对巷道围岩进行了加固,结果表明:注浆加固技术使围岩裂隙得到填充,裂隙发育减少;高预应力强力支护系统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 相似文献
15.
深部膨胀性软岩巷道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现场调查、室内试验以及理论分析,对常村矿21盘区延深胶带下山变坡点附近巷道支护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导致巷道破坏的根本原因为围岩的高应力和强膨胀性,直接原因是原支护形式不合理.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岩石特性和破坏特点,确定软岩变形力学机制为ⅠA,ⅡBD,ⅢBA复合型变形力学机制,采用锚网索桁架耦合支护技术进行修复.实践结果表明:采用该支护技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软岩的变形特点和破坏规律,提出了高应力软巷道围岩综合支护治理技术路线、分阶段加固技术,U型棚壁后充填注浆、关键部位锚索强化等支护手段。以科学合理的组合形式及实施时机,形成高强度、高刚度的主动承载结构,达到高阻让压、高效能支护的目的,实现断层破碎带巷道围岩变形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漳村煤矿2203工作面小切眼设计断面呈矩形,宽7.5 m,高3.3 m,掘进面积24.75 m2,该矿采用SMG500号螺纹钢超高强锚杆支护技术,放大了锚杆排距,既满足了巷道的支护要求,又加快了巷道施工速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金川矿区不良岩层较多,岩体结构面十分发育,岩体整体强度低,地应力大。巷道掘进后围岩变形量大,变形速率快,支护体破坏严重,其中40%的开拓巷道需在半年之内重新进行返修。基于高应力破碎岩体及采矿过程的扰动影响,本文主要叙述了包括高强度锚杆锚索支护、底部钢管梁支护及早期强度最大化等巷道支护新工艺、新材料的施工技术措施,对支护参数等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提高岩体强度、支护体强度及确保巷道稳定性的有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车集煤矿2310工作面两巷的地质特征,分析了大埋深高应力煤巷围岩的变形力学性质,提出了采用长短锚索、锚杆梯次支护的方案并实施,通过巷道位移观测论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变形量较小,支护状况良好;2310工作面两巷采用锚网索梯次支护参数选择合理,证明了梯次支护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