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煤矿井下信息高速公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钊  马榕 《煤炭学报》1998,23(6):649-653
煤矿井下通信的信源主要来自电话和各种监测监控系统,图像监控将成为主要信源在一个大型矿井中,各种通信信息数字化后的总数码率目前不超过68Mbps。煤矿井下通信网是接入网,光结是井下接入网中最好的传输媒质,宜采用光纤到大巷,光纤到工作面的光纤接入网方案。煤矿井下信息高速公路涤光接入网,多功能终端和相关的软件组成,光纤通信的多点接入和低速数据的汇接适配是煤矿井下信息高速公路中的特殊技术。  相似文献   

2.
随着煤矿通信系统的发展,煤矿井下业务越来越多样化。为降低业务传输的复杂性,减少通信系统建设的重复性投资,有效增加接入层带宽,提出了煤矿井下多业务交换处理、统一传输分站(矿用本质安全型多功能接入综合通信分站)。针对接入层持续增长的带宽、Triple-play业务拓展以及核心网络向IP化NGN网络演进的需求,将煤矿4G系统、WiFi、Zigebee、以太网、广播、VoIP、视频、RS-485和传感器等不同发展程度地进行技术整合,可研发适用于矿用智能信息传送及各种专用接入系统的综合性光接入设备。在网络不断发展演进的大环境中,矿用本质安全型多功能接入综合通信分站满足了快捷方便开展业务、提供廉价大带宽和多业务支持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煤矿井下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建立一种基于工业以太网、DSL及WI-FI技术,采用光纤主干网、DSL分支网和WI-FI无线网的混合网络传输平台,解决目前国内煤矿井下信息传输网络数率低、传输距离短、各类信息监控系统不兼容的特点,实现煤矿生产管理、安全监控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韦钊  张瑞新  何桥  张帅  岳海峰  周立林 《煤矿安全》2016,(4):232-234,237
为建立煤矿井下隐患排查信息传输系统,在采用光纤作为煤矿隐患信息数据传输主要介质的基础上,提出采用SHDSL技术以电话双绞线作为辅助数据传输介质,进行井下数据传输系统的延伸,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井下隐患信息传输平台的基础上,引入移动手持终端作为隐患闭环管理的主要载体,对基于井下数据传输系统的煤矿隐患闭环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引入了隐患排查信息时效性的概念,进一步完善了煤矿隐患闭环管理流程,对煤矿隐患排查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洪玉玲 《煤矿安全》2011,42(12):68-70
针对KJ333煤矿综合监控系统接入煤矿井下光纤以太环网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应用周立功CANET-E CAN转以太网适配器,解决了KJ333煤矿综合监控系统的设备层CAN-bus数据和以太环网Ethernet数据相互传输的问题,阐述了系统设备层的接入方法和上位机软件的配置方法,实现了KJ333综合监控系统同工业以太环网的无缝接入。  相似文献   

6.
分析研究现有煤矿综合业务信源、信道与网络特征,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改造煤矿已有设备的网络平台-综合业务光纤混合接入网络平台Integrated Service Fiber Hybrid Access Network Platform(IS-FHA-NP)。给出IS-FHA-NP平台整体架构方案及关键技术智能路由器IAR的数据帧结构。基于LPC2210模拟IAR进行多业务数据复用传输,并利用NS2软件仿真网络丢包率和网络延时。证明IS-FHA-NP平台能够满足煤矿监控设备信道复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井下事故造成的通信系统瘫痪问题,通过研究救援通信网络的特性,提出了适合井下复杂环境运行的煤矿救援无线通信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将通信设备带入事故现场,借助合理有效的通信网络布放规则,将通信设备放置在安全、可靠的指定位置,旨在实现少人或无人环境中,井下煤矿救援机器人可将实时采集到的事故现场信息传输到地面指挥中心。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搭建的无线网络可以满足各种数据的传输需求。  相似文献   

8.
牛园园  朱宗玖 《煤矿机械》2013,34(9):274-276
为了更好地实现煤矿信息传输系统在井下的信息传递,确保事故发生后救援工作的有效进行,利用Zigbee的低功耗无线自组网技术,设计了基于Zigbee技术的煤矿井下信息传输系统,阐述了Zigbee技术在煤矿井下的通信组网方式,提出了煤矿井下的人员定位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煤矿生产的发展,阳煤集团新元矿的井上、井下环网未能覆盖新的生产区域,再加上原有交换机配置的限制,部分自动化系统无法实现网络接入。设计利用PON网络作为新元煤矿网络上的系统主干,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传送平台实现将子系统全部接入,在实现全矿井管控一体化的同时,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朱元忠 《煤炭技术》2013,(11):183-185
文章提出了一类针对煤矿企业矿级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方案,分析了影响网络互联出口选择的主要因素,提出以太网光纤接入、XDSL接入、DDN接入等多类网络出口类型,选取树型网络结构或星型网络结构来匹配井下设备。在秉承节约成本、安全有效的原则上选择井上、井下物理线路及设备,利用防火墙、防病毒系统来构建安全的网络屏障。文章还以某矿级网络建设实际情况为案例进行分析,实践煤炭企业矿级计算机网络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采煤机状态监测与网络查询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颖  张晓光 《煤矿机械》2011,32(7):261-263
针对采煤机数据传输距离远、布线不易、难于实时监测等问题,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通过无线采集节点对采煤机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数据传输节点将数据传输到信息处理终端进行处理、本地LCD显示并通过以太网将数据上传至监测主机,实现监测信息的网络查询。本系统对实现综采面的自动化、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矿井管网参数对安全生产非常重要。本文设计了基于光纤环网的监测数据传输方式,借助监测分站采集系统流量、压力、液位、设备状态等参数,地面监控采用组态软件实现。研究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反映井下管网参数状况,是数字矿山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徐祺  李庚  郭丽芳 《煤》2010,19(9)
结合矿井环境自身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的矿井信息传输平台。该平台以光纤自愈环网为基础传输网络,在采集终端利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形成语音、视频与数据实时传输的体系,实现整个矿井数据信息的无缝接入,并对系统中的主要设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平台对于矿井的安全生产,对推进我国矿山的数字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煤矿远程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领域引入远程监控这一技术,在煤矿行业内建立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对矿井监控数据的分级传输处理。对煤矿井下人员定位、数字视频图像、井下瓦斯浓度、设备状态等情况集中监控、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有效提高了安全监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达到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视频编码H.264标准和3G网络连接技术,针对矿井复杂的工作环境,提出了利用3G网络技术实现无线视频监控的方法,选择适用于3G环境背景的H.264编码标准以及信道传输RTP/RTCP协议,实现了移动远程视频监控矿井内部生产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王丽娜 《煤炭工程》2014,46(6):138-140
针对目前井下监控系统采用单一协议兼顾不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降低能耗、提高传输速率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wifi混合型协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zigbee协议传输非视频数据,通过分簇式链状无线网络上传到地面监控中心;采用wifi协议上传音视频信息,两者的结合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单一wifi协议所带来的高成本、高功耗以及单一zigbee协议传输音视频数据实时性差的问题。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混合型协议无线网络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矿井无线传输综合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结构及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维  乔华 《煤炭科学技术》2006,34(12):82-84
构建矿井无线传输综合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宽带无线传输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构建矿井无线传输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的理想和有效方式,并提炼出其中所涉及的理论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煤矿井下神经元网络的建设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加快井下信息化建设,大柳塔煤矿通过建立井下4G网络通信系统,使之成为矿井通讯的高速通道。详细分析了4G LTE技术在可靠性、实时性、安全性、移动性、数据传输速率、数据采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论述了4G LTE技术在进行通信使用的可行性。建成由万兆环网、矿用一体化本安型综合分站、广播终端、本安手机等感知终端组成的4G"一网一站"通讯系统,实现了从设备感知到统一的综合接入、统一的综合传输到地面服务器平台的一体化物联网解决方案,极大提高了井下业务接入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开滦集团各安监系统数据传输的现状,提出了通过网络技术将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监测数据统一的方案。该网络系统在开滦集团公司成功应用,为今后的煤矿企业数据传输网络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