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江虎  耿剑统 《中国煤炭》2004,30(12):40-41
开采沉陷下沉系数大于1是地表沉积有巨厚松散层矿区进行煤层开采时独有的现象,由于其下沉系数不但与井田开拓和开采方法有关,更与由于煤层开采所引起的上覆松散层再次固结沉降有着密切关系。结合城郊矿的实际资料对永夏矿区开采沉降规律进行分析,找出引起其下沉系数增大的具体原因,为以后的矿区开采及地表开采沉陷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条带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实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维持矿井生产,毛郢孜煤矿采用条带法开采村庄煤柱,并专门布设了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获得了该区条件下条采时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求取了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为深部开采和其它类似条件的建筑物下采煤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煤炭技术》2016,(3):59-61
针对8301工作面特殊的地质开采条件,采用概率积分法及典型曲线法对8301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规律进行合理预测,研究得出:概率积分法预测地表沉陷时,煤层开采为有限开采对下山边界半无限开采的各值与煤层开采为无限开采时相应的值相近;曲线法预测地表沉陷时,走向主断面半盆地移动变形值均小于倾向主断面下山半盆地移动变形相应值。  相似文献   

4.
开采沉陷预测参数的稳健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观测及地质采矿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开采沉陷监测数据有时会有较多的异值,而目前这类数据处理方法所依据的准则基本均为最小二乘法,这样有可能致使结果精度低,可靠性差甚至出现错误,为此,根据我国实际,研究了开采沉陷预测参数的稳健统计分析问题,推导了有关公式,编制了计算程序,进行了大量的实际计算与模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开采沉陷的流变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希民  杨硕 《中国矿业》1996,5(2):52-55
本文以粘性流体质点运动的观点,利用广义牛顿粘性应力公式,建立岩层与地表移动的粘塑性模型,采用Fourier变换对方程进行求解,并与实测资料进行了结果对比。  相似文献   

6.
黄陵矿区开采已有30年的历史,随着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及开采深度的增加,地表移动规律在不同的位置进行的细微的变化,本次研究通过对黄陵矿区1号煤矿、双龙煤矿在地表开采沉陷中做过的工作进行总结,优化参数,为保护煤柱的留设及临河开采的安全性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合理的留设煤柱不仅增强矿井的安全开采性,更有力的提高了矿井煤炭资源的回收率,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兖州矿区综放开采地表沉陷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综放开采地沉陷规律,根据兖州矿区建立的综放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和上覆岩层内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获取了综放开采地表移动盆地特征及角值参数、地表动态移动规律及参数,揭示了综放开采地表动态变形规律和冲积层内部移动变形规律,建立了各种沉陷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之间的变化关系式和开采沉陷概率积分预测参数体系。  相似文献   

8.
煤矿开采沉陷预测不仅应用于"三下"采煤设计和地面建(构)筑物的保护,同时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采空区的利用与建设、土地复垦的规划与设计均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为规范开采沉陷的预测,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开采沉陷研究成果及计算技术的发展编制完成《煤矿开采沉陷预测方法》标准,对标准中涉及的预测方法、参数选取、预测原则等内容做了一定的介绍,以期推进开采沉陷预测的标准化,提高计算结果的可对比性及借鉴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建筑物下采煤通常采用条带开采和充填开采,为了研究这2种建筑物下采煤方法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结合花园煤矿条带开采和固体充填开采实测数据,分别进行了地表静态、动态移动变形规律分析。研究得出:条带开采走向边界角56°,固体充填开采走向边界角57°、上山边界角62°、下山边界角53°;两者的地表移动盆地特征基本符合传统垮落法开采地表沉陷规律,但两者动态移动变形规律与其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两者地表点下沉速度较小,出现多处峰值现象,基本不存在传统垮落法开采地表急剧下沉的活跃阶段。最后反演出地表预计概率积分法模型各参数。上述研究将为类似矿区地表沉陷预计以及开采方案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维持矿井生产 ,毛郢孜煤矿采用条带法开采村庄煤柱 ,并专门布设了地表移动观测站 ,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 ,获得了该区条件下条采时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求取了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 ,为深部开采和其它类似条件的建筑物下采煤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中采用多项式拟合、灰色模型、时间序列AR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预计了山东黄金玲珑金矿的开采沉陷趋势,并将各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比较,验证了各模型在预测地表动态移动的有效性;通过使用与开采沉陷趋势相适宜的模型,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采煤沉降区面积较大或建筑平面面积较大时,建筑结构稳定性分析结果往往不准确,设计了一种新的采煤沉降区建筑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多源SAR数据融合,实现采煤沉降区的建筑地面监测,构建采煤沉降区的建筑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实施建筑结构数值模拟,对建筑地基在建筑荷载作用下的土体空间实施受力分析,获取地基沉降和变形情况;通过模拟沉降区建筑结构应力场特征分析采煤沉降区的建筑结构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设计方法的模拟准确度较高,且计算性能比较优越,能够满足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13.
阜矿集团乌龙煤矿的采煤沉陷区的岩移情况日益严重,因此对乌龙煤矿采煤沉陷区的岩移情况进行了现状及预测的评估。本论文运用了概率积分法的基本原理,对采煤沉陷区的岩移情况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最终的结果。希望通过此次计算能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深部开采覆岩关键层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工程实例和数值模拟实验,就深部开采覆岩关键层对地表沉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倾斜煤层而言,开采深度的增大意味着基岩厚度的增加,从而引起深部开采覆岩关键层层数一般多于浅部开采,深部开采覆岩主关键层位置距开采煤层的距离一般大于浅部开采.正是由于受深部开采覆岩主关键层位置的改变和覆岩关键层层数增多的影响,导致了深部与浅部开采地表沉陷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翟栋  张萍 《中州煤炭》2021,(8):131-136
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矿山采沉陷状况进行了监测,采用搭载5枚摄像头的民用消费级无人机设备对寿阳境内新元矿9103工作面进行图像采集,并利用Smart3D数据处理平台对无人机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综合运用垂直摄影和倾斜摄影所获取的两期图像数据输出DEM渲染图,通过计算两期DEM减值的方式获取2张DEM渲染结果的差值图,进而了解该矿区的沉陷情况。  相似文献   

16.
赵国智  李仲学 《煤炭学报》2005,30(B08):24-28
依据现行铁路规程、规范,以随机介质理论、概率积分法、条件模拟、系统工程方法等为基础,应用数据仓库原理、专家系统理论、CAD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针对矿区专用铁路开采沉陷与治理的特点,开发了矿区铁路开采沉陷信息处理专家系统;实现了实测数据分析与处理、信息预测预报、模型计算、图件绘制、报表与曲线输出、措施知识库管理等的系统化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卢安夏铜矿区原有技术资料的分析及现场实地的调查、测量,利用空区探测技术手段,详细调查、探测和分析了氧化矿下部采空区分布情况,验证及校核了氧化矿资源储量及其分布。调查并实地测量矿区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塌陷区。以穆里亚希南矿段为首采区,开展露天边坡稳定性分析、采空区对露天开采的影响等研究,制定了氧化帽露天开采方案与保障措施,实现氧化矿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8.
开采沉陷在土体中传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开采沉陷在土体中的传递规律,设计了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开采沉陷边界在土体中的与土层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地表下沉由采动引起的基岩面下沉、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下沉、附加荷载引起的下沉和土体的流动组成,实验结果可以解释目前所出现的厚表土层地区的特殊沉陷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比充填开采及条带开采对地表及覆岩破坏控制的效果,本文基于实验室制备的充填材料和理论计算得到的条带开采方案,运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垮落开采、条带开采、充填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及覆岩应力场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充填开采中覆岩释放了少许弹性应变能,其应力略小于原岩应力,覆岩应力场呈线性规律变化。条带开采中覆岩应力场出现应力增高区,煤柱两端应力集中现象严重,围岩稳定性弱于充填开采。两种开采方法下地表沉陷均远小于垮落开采,条带开采中地表各变形值均小于建筑物I级破坏允许值,充填法中地表曲率仅比该允许值大0.02m-1·10-3,仍能保证地面建筑物的安全性。故采用充填开采对地表及覆岩变形的控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oal and the great importance attached to mine safety, gaining the information of mine surface distortion timely has already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mine production. D-InSAR technology is a new measure which can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of surface distortion in mining areas at centimeter level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SAR image gained from radar satellite. In addition, this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 of monitoring large areas with no weather limit. Introduced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data processing steps of D-InSAR systematically and acquired the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based on case study data. The advantages of D-InSAR and it’s usability in monitoring mining subsidence in coal mining areas were pro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