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宣恩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恩县调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402处,其中以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为主。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在空间分布上受控于地质环境条件和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自然动力因素和人为动力因素,前者以降雨为主,后者以切坡为主,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差异性明显,与降雨周期性密切相关。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多在碎屑岩构成的斜坡区或第四系松散堆积体中;崩塌一般发生在坡度大、势能高,软弱结构面暴露的陡斜坡地带或沟谷切割临陡崖一带;泥石流发育于岩性软弱易风化的碎屑岩地层区;地面塌陷主要为岩溶塌陷和因采空引发的冒落型塌陷。有针对性地提出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勘查工作获取的丰富资料,详细介绍宣恩宾馆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对斜坡稳定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针对坡体结构与变形特征及其稳定性影响因素实施防治工程效果进行阐述,提出类似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地面调查、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结合地面调查方法,对格凸河景区地灾隐患点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地灾主要类型崩塌危岩体。崩塌(危岩)带分布于紫云县格凸河景区内向斜构造一带,沿陡崖呈带状分布,分布高程约为965~1332m间,呈北东—南西、以及近东—西向交叉分布,坡向10°~330°,自然坡度35°~90°,本次调查发现23处危岩带,其中3处危岩带分别发育较明显的危岩单体(WYT01、WYT02及WYT03)。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坡体结构等内部因素的控制,暴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地质灾害爆发的主要诱因。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滑坡受控于地质环境条件和坡体地质结构,不同地质结构的斜坡失稳破坏的模式存在差异,本文以后龙门山千枚岩区为例,基于现场调查,梳理总结了区内岩质滑坡发生的力学模式与斜坡地质环境、坡体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选取控制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运用ARCGIS软件的加权叠加功能定量划分了不同模式滑坡的易发区域,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滑移-拉裂式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30°~45°的顺向飘倾坡内、滑移-溃曲式滑坡发生在坡度30°~45°的顺向伏倾坡内、倾倒变形主要发生在岩层倾角65°的反向斜坡内;(2)区内倾倒变形易发区面积为8.73km2、滑移拉裂易发区面积为4.31km~2、滑移溃曲易发区面积为3.28km~2,以倾倒变形类型的滑坡为主,已发生滑坡与易发分区结果比对证明了滑坡易发分区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模糊测度方法、有限元法及Bishop法对露天矿节理化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在地下水影响下边坡稳定性随坡角及坡高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坡角达到45°时, 最大失稳模糊概率为0.108 8, 有限元法和简化Bishop法计算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004 0和1.036 0。在保证合理坡角的前提下, 坡高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是有限的。本文提出的综合分析方法可为今后露天采场的合理坡度以及合理矿山境界的确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平顺县12个乡镇,262个行政村进行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确定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68处。地形地貌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之一,在溶蚀侵蚀中山区和河谷区发生地质灾害最多。以调查数据为依托,就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分别就坡高、坡度、坡型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矿山开采导致的山体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地质环境问题,结合凤山石灰岩矿矿区中3个终采边坡地质环境实际情况,分析了采坡面地层岩性、坡度和坡面松散程度以及开采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坡面治理、植被恢复等工程措施对其进行生态性治理.经过恢复治理后的3个终采边坡坡面生态恢复治理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东莞市斜坡地质灾害呈易发多发态势。通过收集以往地质灾害研究成果,整理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东莞市斜坡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因素,选取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影响因素的权重,运用地质灾害综合指数法,计算出各评价单元的易发程度指数。最终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东莞市斜坡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成果,划分出斜坡地质灾害高、中和低易发区,为东莞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生态景观,以某废弃露采矿山为例,采用调查、分析评价等方法,得出废弃矿山现状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为崩塌地灾隐患、生态破坏、土地资源浪费。采用下部25°回填压脚(填料为碎石土、渣土,压实度不小于94%)、上部45°削坡减载(机械削坡)及坡脚布置排水沟(60 cm×60 cm,浆砌块石)的治理措施,增强了边坡的稳定性,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填土坡面采用穴种乔木,岩质坡面采用挂网客土喷播(喷射厚度8~12 cm,)的绿化措施,恢复了山体植被,改善了生态景观和周边环境。该项目成功实施,对类似的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广西北流市南部丘陵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分布情况,采用证据权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选取坡度、坡面曲率、地层岩性、斜坡结构类型、土层厚度、与断裂的距离、结构面、坡脚房屋建设强度、切坡强度9个证据因子,每个证据因子细分证据层,通过计算各证据层的权重和后验概率,并分析各证据因子相关性,最终选取坡度、坡面曲率、地层岩性、土层厚度、切坡强度5个证据因子组合,利用ArcGIS对各证据因子的后验概率值进行叠加,划分出极高、高、中、低易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