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模型,选取自然地理、土地覆盖、植被、环境污染、地表灾害和社会压力等方面的20项评价指标,采用AHP-PCA权重模型构建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到的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客观定量地揭示出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和空间分布特征,评价结果符合煤炭城市的现状,对煤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规划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城市采沉区次生湿地生态治理GIS系统空间数据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工湿地生态治理技术的发展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推广,塌陷区生态的评估与管理是当前矿业工程的热点之一。针对塌陷区生态治理与评估的实际需求,以资源型城市唐山为例,运用COMGIS二次开发技术,设计城市采沉区次生湿地生态治理GIS系统的总体结构,有机结合了生态园区空间信息、采沉区塌陷信息、及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创新了GIS图属结合数据库模式,实现第二层次数据库的索引链接,组合人工次生湿地评估、城市采沉区生态治理等多种相关信息,构建图数结合的信息平台,为采煤塌陷地的复垦与生态治理的评估与空间分析建立一种全新的数据平台。  相似文献   

3.
陈杰 《矿山测量》2020,48(4):10-14
煤炭开采导致的土地塌陷、生态破坏等问题制约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健康生活,济宁市任城区在城市条带开采沉陷区治理实践中,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成立"SPV"合资公司,一体化治理采煤沉陷区并综合开发利用,保障沉陷区土地安全开发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采煤塌陷的预防和治理,是煤炭生产企业及矿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矿山固体废弃物点式支护防塌法对治理采煤造成的塌陷,呈现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成本低、见效快、材料原料多及支护简易等特点,既减少了塌陷,又保护了大量土地,其防治效果极具适用、科学和经济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煤炭开发利用-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介绍了围绕循环经济建设实施的精煤战略、污染治理、余热余能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工程,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概述了淮南作为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通过对淮南市"市矿统筹"的做法和成效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煤炭城市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的建议和构想。  相似文献   

7.
生态煤炭产业的价格-税收约束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生态煤炭产业体系,必须构建相应的价格-税收约束机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科学发展观等观点,指出了生态煤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经济理论进行了价格-税收约束机制研究的理论分析,初步构建了生态煤炭产量-价格-税收约束机制、税收约束机制、税收激励机制,及煤炭价格-税收财政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煤炭型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进而探讨如何引导煤炭城市向健康、生态、持续的城市空间发展,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空间的高效整合.  相似文献   

9.
晋陕蒙的煤炭资源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等西部多个省份,所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具有干旱、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低,荒漠化严重的特点。针对晋陕蒙煤炭基地独特的区域环境特征,结合晋陕蒙煤炭基地多年的煤矿地表沉陷治理经验,总结研究以神东矿区为样板的晋陕蒙生态脆弱区煤炭生产基地的生态治理技术,探讨采煤沉陷区环境适应型植被种植模式、重建工程适应型方法和适宜该地区的生态治理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煤炭资源长期大规模的开采与利用,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形成了经济增长粗放式、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成本高、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经济增长缓慢等特点。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自主勘探设计和自主开发的大型煤炭基地平顶山市为例,充分挖掘该地区地质遗迹资源、地热资源和地质文化资源,通过规划平顶山市绿色矿业城市生态涵养带、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地质文化产业园、绿色矿业发展国际交流中心和清洁能源试验区(4+1模式)。通过绿色发展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困局,将城市打造成集能源、绿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和国际一流绿色矿业城市。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五次产业结构体系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经济和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以及传统的三次产业结构体系产业接续断层和产业链缺损等问题的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途径,并提出构建环境建设、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物质再资源化的五次产业结构体系,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五次产业结构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经济和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以及传统的三次产业结构体系产业接续断层和产业链缺损等问题的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途径,并提出构建环境建设、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物质再资源化的五次产业结构体系,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煤炭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明  樊杰  孙威 《矿冶》2004,13(1):10-14,37
通过对我国煤炭城市基本特征以及城市转型难点的分析 ,提出了促进我国煤炭城市转型的战略思路。制定关于我国煤炭城市转型的战略规划是实施我国煤炭城市转型战略的前提 ,我国煤炭城市的总体特征决定了转型的方向是向综合性城市发展。煤炭城市转型的难点决定了战略实施的重点 :矿区与城区联动发展、发展接续产业、吸引投资和治理环境是我国煤炭城市转型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4.
实现矿业城市的绿色发展是解决矿产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对其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本文以湖南省矿业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径向SBM模型与DEAMalmquist模型分析了其动态与静态的生态福利绩效,再运用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索了影响矿业城市动态生态福利绩效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入能提高矿业城市动态的生态福利水平,而企业排污治理行动却导致工业产值增速放缓;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效率能提升矿业城市静态的生态福利绩效,而经济发展水平则与其无直接关联;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是导致矿业城市动态生态福利绩效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现有的工业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则是其抑制因素。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湖南省及其他地区的矿业城市实现矿物资源高效、绿色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47个指标建立矿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分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通过评价分析发现:目前平顶山市经济发展属于中等可持续发展程度。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的生态环境脆弱已成为制约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应努力做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逐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支付比例;注重集约经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环境支付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各类资源配置,稳步提升社会支付能力与经济支付能力;高度重视综合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资源产业特别是煤炭开采与加工业,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型产业,其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成为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的严重障碍。克服和解决多年来由于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系统受损问题,针对性的进行治理,趋利避害,保护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彭亚辉  周科平 《矿冶工程》2018,38(6):163-167
为了探讨长株潭城市群矿业经济增长情况,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最新统计数据,分析了三市矿业经济增长特征,计算了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并对影响矿业发展及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归因分析。研究显示:2006~2016 年三市矿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年均增长20.45%,但近3年增幅明显回落,矿业产业结构失衡; 泰尔指数的变动趋势印证了三市矿业经济增长梯度差异明显,2016年长沙矿业产值是株洲的1.71倍,是湘潭的2.56倍; 研究期间湘潭历年的行业劳均产值均高于省平均水平,而株洲却相反,历年均低于省平均水平,近年来长沙反超湘潭位居第一; 三市矿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矿业企业规模、资本深化、财政支出力度; 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和单位能耗对矿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最后提出矿企应加强生态环保力度,抓住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机遇,提高能源利用率,发挥大型矿企的规模经济效应,推进绿色矿业经济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矿业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并对环境敏感因子进行动态识别和排序。研究发现:矿山环境问题是实现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重要问题,涉及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公平;安徽省矿产开发环境问题相对突出,主要表现在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生态污染和地貌景观破坏等;从安徽省矿业开发环境影响因子评价识别上看,危害度及排序如下:矿区环境(0.4701)﹥生态环境(0.3498)﹥矿区地质(0.1339)﹥社会经济(0.0462);最后提出了应对矿产开发环境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着力破解陷入经济增长减缓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绿色发展困境,已经成为淮河流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绿色发展理论,从生态效率角度,结合淮河流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探析了淮河流域绿色发展困境的表现和特征,并从理论上对导致淮河流域绿色发展困境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以生态效率为评价手段,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其进行测算,实证检验了生态效率低下是导致淮河流域陷入绿色发展困境的根本所在。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客观分析了影响淮河流域生态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结果显示,淮河流域资源型产业对其他各产业发展起到关键性影响,因此,仅对单个产业或某些因素进行调整无法根本解决淮河流域绿色发展面临的种种难题。为此,淮河流域应当主要从健全法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引进科研人才三方面入手,促进技术进步,提升生态效率,破解绿色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0.
提升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是加快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以黄河流域36个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7-2019年能源效率投入产出指标的统计数据,采用C2R模型和SBM模型测算比较考虑环境污染产出和不考虑环境污染产出的能源效率值,并采用Tobit模型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影响力和资源开发程度方面分析考虑环境约束下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庆阳市、鄂尔多斯市、洛阳市、濮阳市、三门峡市、东营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榆林市外,黄河流域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处于非有效状态;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成长型、油气类、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水平对全部和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上游地区资源型城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对上游地区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游和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影响力对全部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开发程度对全部城市、上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鉴于此,建议各地市需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力度,提升政府影响力和加大加快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