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萤石本身自然可浮性较好,受钨浮选高碱条件抑制,可浮性变差。为使萤石恢复可浮性,现场采用硫酸中和活化法,但耗酸量大,生产维护困难。试验研究发现,对萤石给矿进行浓缩、再磨等预处理,能有效恢复萤石可浮性,减少硫酸和捕收剂药剂用量,选矿指标好, 可获得萤石精矿品位93.28%、回收率76.66%的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2.
萤石本身自然可浮性较好,受钨浮选高碱条件抑制,可浮性变差.为使萤石恢复可浮性,现场采用硫酸中和活化法,但耗酸量大,生产维护困难.试验研究发现,对萤石给矿进行浓缩再磨等预处理,能有效恢复萤石可浮性,减少硫酸和捕收剂药剂用量,选矿指标好,可获得萤石精矿品位93.28%、回收率76.66%的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3.
褐煤浮选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之一,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大力加强低阶煤的利用,对我国能源高效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浮选处理细粒煤的主要方法,然而,褐煤的浮选至今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本文首先分析了褐煤浮选困难的原因,其次综述了国内外褐煤浮选所用的药剂制度、pH对褐煤表面荷电的影响及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在褐煤表面的吸附情况,以及改变褐煤表面性质的相关造粒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以后的褐煤浮选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高灰细泥细粒煤浮选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原煤粒度越来越细且灰分很高,导致高灰细泥细粒煤的分选成为选煤界的一大难题。文章针对高灰细泥细粒煤的分选现状,综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用于高灰细泥细粒煤浮选的技术,并指出了高灰细泥细粒煤分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宝日希勒的褐煤为研究对象,通过煤泥反浮选试验和正交试验等,分析研究了褐煤的表面特性和浮选特性,探索提高褐煤浮选效果的药剂种类、用量和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十二胺(DDA)对褐煤的反浮选效果优于十八胺(OD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当捕收剂DDA用量为1400 g/t时,反浮选效率最大为6.89%,浮...  相似文献   

6.
褐煤微生物对细粒煤的表面改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开发作用力强、选择性好和无毒的药剂是当前细粒煤洗选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法,与模式菌株相对比,从褐煤中筛选到一株酵母菌株Y21,并研究了其对细粒煤的表面改性作用。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序列片段分析表明,菌株Y21为胶红酵母;菌株Y21处理前后煤样表面Zeta电位和接触角的变化表明,菌体Y21与细粒煤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可有效吸附于细粒煤表面,从而改变了细粒煤的表面电位和润湿特性;当煤样A的pH值在3.0~4.0之间、煤样B的pH值在2.0~4.0之间时,两煤样接触角显著增大,菌株Y21的作用使得煤表面更加疏水,并在改变细粒煤表面特性的同时,实现了对其选择性浮选。  相似文献   

7.
针对矿石磨矿后锡石泥化严重、重选回收率低的问题,对重选给矿-74μm粒级进行了锡石浮选试验研究,以Y-11作硫铁矿活化剂、MA作硫铁矿的捕收剂进行脱硫,碳酸钠为pH调整剂,水杨羟肟酸、氧肟酸、P86为锡石捕收剂,一次浮选可获得锡粗精矿品位1.81%、作业回收率80.86%,再用浮选柱精选可获得锡精矿品位10.41%、作业回收率为84.13%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Jameson浮选柱的下导管充气与矿化技术,作者设计了1套新型细粒浮选柱的实验室装置。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试验条件下,无论是精矿品位还是回收率,新型细粒浮选柱都高于Jmneson射流浮选柱和XFD机械搅拌浮选机。  相似文献   

9.
周凌锋  傅联海  张强 《金属矿山》2005,(Z2):430-432
基于Jameson浮选柱的下导管充气与矿化技术,作者设计了1套新型细粒浮选柱的实验室装置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试验条件下,无论是精矿品位还是回收率,新型细粒浮选柱都高于Jameson射流浮选柱和XFD机械搅拌浮选机.  相似文献   

10.
细粒煤泥分级浮选试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浮煤泥中细粒级含量高容易对分选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混合浮选工艺分选粒度范围宽,精煤产率低且灰分高。针对试验样品进行分级浮选探讨,提出+0.125 mm粒级的煤泥采用浮选机分选,-0.125 mm粒级的煤泥采用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分选的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柱机联合分级浮选方案较全粒级分选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内蒙古白音华煤田褐煤降灰的可能性,对该煤田褐煤干燥过程中产生的褐煤粉煤进行小浮沉试验和捕收剂条件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浮选降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煤田褐煤煤泥具有分选降灰的可能性,当浮选精煤灰分为18%时,精煤产率为70%,精煤可燃体回收率为84.31%,此时该褐煤属于易浮煤;当浮选精煤灰分<15%时,精煤可燃体回收率为65.04%,此时该褐煤属于中等可浮煤。该试验说明褐煤煤泥可通过浮选降灰提质,为褐煤脱硫降灰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超声波强化褐煤浮选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强化褐煤浮选,提出了在浮选矿浆中引入超声波的新型浮选方式,结果表明:超声浮选精煤产率比常规浮选精煤产率增加了20.31%,灰分降低了7.94%,其中-0.045 mm粒级产率增加了近2倍。采用筛分、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诱导时间测定仪等方法研究了超声波对煤泥粒度组成和表面性质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超声波强化褐煤浮选的回收机理。超声波对煤粒表面的清洗和破碎作用使颗粒表面细泥黏附减少,但并未改变煤粒表面疏水性与亲水性官能团含量。超声波可在浮选矿浆中产生大量微泡,既可吸附于褐煤表面增强其疏水性,又增加煤粒与气泡的碰撞/黏附效率。超声波产生的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煤表面的水化膜变薄-不稳定-易破裂,进一步强化了褐煤的浮选回收。  相似文献   

13.
针对煤炭试样细粒级含量高的特性,依据浮选机试验确定的最优试验工艺条件,利用旋流微泡浮选柱进行了提高精煤回收率的试验,取得了精煤灰分7.78%、产率70.78%的良好分选指标.比较柱浮选和常规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精煤灰分相接近的情况下,柱浮选的精煤产率要高9.32%.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浮选精煤质量和产率,充分利用煤系伴生矿物,通过对林西矿选煤厂浮选入料进行磨矿解离和浮选试验研究,制定了"浮选入料磨矿+旋流器分级脱泥+旋流器底流浮选+旋流器溢流磁选"提纯回收高岭土工艺流程.该工艺控制浮选入料磨矿细度为>0.037 4 mm占60%,对解离后的浮选入料依次采用φ150、φ75、φ50、φ10 mm...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某选矿厂硫化矿系统的泥化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通过旋流器脱泥、浮选除硫、锡石浮选的工艺,从锡品位为0.380%的给矿中获得了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8.47%和43.10%的锡精矿,锡石浮选作业回收率为78.13%。工业生产试验取得了与室内试验较为接近的指标,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锡石浮选工艺处理此类细粒级锡石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页岩油对褐煤浮选的可行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测试、煤泥浮选试验、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分子模拟方法,分别测试了页岩油的化学成分,考察了褐煤浮选行为和页岩油、煤油预处理对煤粒表面官能团的影响,探究了分子尺度的煤-油-水体系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烷烃、烯烃是页岩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烷烃多以碳数12—22的形式存在;页岩油可通过覆盖褐煤表面的亲水性含氧官能团,提高C—C/C—H的相对含量;无论采用何种浓度,页岩油对褐煤的浮选效果始终显著强于煤油。分析认为,页岩油的吸附覆盖了褐煤表面部分孔隙,可降低褐煤表面粗糙度,抑制水分子在煤表面的布展,因此页岩油可作为褐煤浮选的高效捕收剂。  相似文献   

17.
某含钼高硫细粒嵌布矽卡岩型铜矿含铜0.42%,含钼0.007%,含硫11.87%。铜主要赋存在黄铜矿、辉铜矿及铜蓝中,铜在次生硫化铜中的分配率占37.65%。相较黄铜矿,辉铜矿及铜蓝嵌布粒度极细,约有40%~50%次生铜矿物嵌布粒度在20μm以下,铜矿物嵌布粒度整体不均匀;采用阶段磨矿-优先浮铜钼-优浮尾矿强化细粒铜回收的原则流程,小型闭路试验可获得综合铜精矿Cu品位22.57%,Cu回收率75.28%,综合铜精矿含Mo品位0.36%,Mo回收率75.28%的选别指标;相较混合浮选流程,工艺流程更贴合铜矿物的不均匀嵌布特征,铜精矿Cu品位提高2.59个百分点,Cu回收率提高4.99个百分点,另采用选择性铜钼捕收剂KMY-2可强化钼矿物回收,铜精矿中Mo回收率提高51.79个百分点,体现了较好的选别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选煤厂细粒煤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煤泥的煤质特征。探索了改变充气量对浮选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煤泥为难选煤泥,常规浮选很难得到低灰分的精煤产品。对浮选精煤产品进行粒度与密度组成分析,表明解离不充分与细泥夹带是造成精煤灰分偏高的主要原因。采用原煤分级 粗粒级磨矿浮选工艺,可有效降低精煤产品的灰分。  相似文献   

19.
胜利褐煤的改性油泡浮选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胜利褐煤亲水性强、可浮性差的特点,从降低表面亲水性入手,采用2-乙基己醇、2-辛酮和苯乙酸甲酯对普通柴油油泡进行了改性,通过诱导时间对改性油泡的黏附性能进行了表征,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位点,并通过计算基团电负性进行了药剂吸附方式的分析,丰富了低阶煤油泡浮选的基础理论。实验结果表明:2-乙基己醇和2-辛酮改性的油泡对褐煤的诱导时间可以降低至40 ms左右,在相同的药剂消耗下,改性油泡比普通油泡的可燃体回收率最高增幅超过60%。FT-IR的分析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抑制褐煤表面—OH的亲水作用,从而提高其可浮性。结合各项测试和基团电负性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认为醇—OH能够与煤表面O发生氢键作用,能有效降低亲水性;2-辛酮在高浓度配比下有良好的效果;苯乙酸甲酯中的苯环容易吸附到褐煤的疏水表面,会对药剂中含氧基团的作用效果起到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