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孙凯  徐振宇  武鹏飞 《煤》2007,16(1):50-52
流媒体是网络环境中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初步探讨了流媒体技术的原理及实现流媒体技术的协议,介绍了流媒体技术当前和未来可能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2.
GPRS无线数据传输的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GPRS无线数据传输的通信控制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在单片机中实现了精简的TCP/IP协议和PPP协议,通过控制GPRS模块,使其经GPRS连入Internet网络。该系统具有实时性强、传输数据量大、稳定可靠和低成本等优点,可应用于工业监控、煤田水位遥测和地质灾害监测等系统中。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视频编码H.264标准和3G网络连接技术,针对矿井复杂的工作环境,提出了利用3G网络技术实现无线视频监控的方法,选择适用于3G环境背景的H.264编码标准以及信道传输RTP/RTCP协议,实现了移动远程视频监控矿井内部生产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罗莹 《煤炭技术》2012,31(5):47-48
以单片机为平台,介绍了实现数据包截获和分流所需的基本模块,提出了在TD-SCDMA分组域中截获数据包,对GTP协议进行分析后分流到计算节点的方法,并用verilog语言编写程序进行了实现。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煤矿井下基于ModBus总线、CAN总线和以太网3种不同协议的设备和监控系统能够互通互联,形成综合的自动化系统,提出了一种嵌入式多协议转换器的设计。其硬件使用了32位微控制器LPC2292,软件设计使用了μC/OS-Ⅱ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可以同时实现ModBus协议、CAN协议和TCP/IP协议等3种协议之间的相互转换,将煤矿井下基于这3种现场总线协议的设备和监控系统的数据进行相互转换和实时透明传输。  相似文献   

6.
Modbus协议作为一种开放的协议标准已经广泛应用于PLC系统中,为了提高监控系统协议的透明性和矿井远程监控能力,在深入研究Modbus RTU协议基础上,研制了基于Modbus RTU协议的监控分站,并成功地实现了MCGS工控组态软件的连接。  相似文献   

7.
李明 《煤矿机械》2013,34(9):245-247
为了保证采煤机稳定运行以及采煤机监控数据的稳定性和实时性,采用了嵌入式硬件作为监控系统和基于ModbusRTU协议作为底层数据采集协议,设计过程采用模块设计方式对机器运行中的故障告警、参数设置等模块进行设计以及通过开放的通信策略把采集到的监控数据发送给远程端,并通过Web形式实现对采煤机进行远程监控功能。  相似文献   

8.
马尊云 《煤矿安全》2015,46(5):102-105
通过适当的系统功能模块划分、灵活的协议设计和规范的模块间接口设计,配合煤矿监控数据的变值变态处理方法和利用高效的完成端口等网络异步通信技术,提出了一个基于C/S架构的煤矿安全监控联网系统模型,基于该模型的联网系统实现了不同类型数据源的煤矿监控系统的互联互通,只要按照协议和接口规范实现的第三方数据解析模块或数据处理模块,即能实现新数据类型的安全监控系统的无缝接入或满足其他联网目的煤矿应用系统需要。  相似文献   

9.
高云  胡平 《金属矿山》2010,39(9):107-110
随着科技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流媒体技术在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介绍了流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山东矿业有限公司为实例介绍了流媒体技术在冶金矿山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该监控系统实现了视频图像分布采集、集中监控和远程浏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Zigbee和GPRS的无线温湿度测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志华  郑换霞 《煤矿机械》2013,34(4):254-257
设计了一种结合CC2530单片机的Zigbee技术和GPRS技术的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对远程的温湿度等信息进行监控和实时采集。监控系统利用CC2530单片机中Zigbee协议栈组成了一个PAN网络(个域网),实现传感器检测节点与协调器之间的通信;利用GPRS模块实现PAN网络中的协调器和远程监控中心的通信。实验证明,该系统稳定可靠,并且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可扩展性,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类似的系统中。  相似文献   

11.
高敏  张烁 《煤矿机械》2013,34(6):237-238
为了对井下瓦斯浓度进行实时监控,设计了一款基于Atmega16L单片机和瓦斯浓度传感器MQ-4的煤矿瓦斯监测仪。瓦斯监测仪主要由主控单元部分、液晶显示部分、传感器部分、以太网通信模块构成。瓦斯浓度传感器监测到信号以后,将采集到的数据以电压形式传送给单片机。单片机经过处理以后将数据通过总线模式显示到12864液晶显示器上,同时单片机还会将数据以UDP数据报的形式通过以太网传送给上位机,实现井上和井下对瓦斯浓度的监控。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所研究的主要是针对家居环境空气中温度和湿度这两个重要因素的信息进行监测与控制。设计出一种能够自动检测温湿度的系统。针对环境温湿度的检测,采用较先进单片机技术进行检测系统的设计,能够实现实时检测,存储数据,并可以进行键盘设置和查询。  相似文献   

13.
张涛 《煤炭工程》2014,46(3):128-130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实际,文章首先介绍了采用单片机的煤矿瓦斯浓度检测报警装置的整体构架,然后对煤矿瓦斯浓度检测报警装置的各个部分硬件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给出了煤矿瓦斯浓度检测报警装置的硬件设计电路和软件设计框图,最后使用Proteus软件验证设计内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证明了基于单片机的便携式煤矿瓦斯浓度检测报警装置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无线遥控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射频通信技术和单片机技术的矿用控制器。该控制器包括遥控器和接收器两个部分,遥控器通过单片机把采集到的按键信息无线传输给接收器,接收器根据收到的信息控制外部执行机构。重点介绍控制器的系统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软件流程。通过现场试验证明,这种矿用控制器的设计方案是切实可行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煤矿移动综合监控平台为切入点,通过开发接口软件,并使之与煤矿现有的监控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利用3G网络,借助用户的平板电脑或者3G移动手机,采用C/S架构设计煤矿的信息化移动管理系统,实时掌握煤矿的安全生产情况。重点介绍系统平台的功能和实现方式,为煤矿生产的移动综合监控平台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伟  黄伟 《煤矿机械》2012,33(10):169-171
系统采用红外气体传感器MH-440V/D对瓦斯浓度进行测试。单片机可以直接通过传感器的UART接口读出气体浓度值,实时显示在LCD液晶显示屏上。检测仪通过以太网和上位机相连,有利于实时监测。此检测仪也可随身携带。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单片机的矿用对旋风机喘振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简单实用的矿用对旋风机喘振监测系统,使用压力传感器CYB21采集对旋风机的进出口压力,用单片机AT89S52进行计算和处理,并设报警装置监视风机的运行是否进入喘振状况。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当前煤矿输送带语音通信系统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ARM9内核的S3C2440微控制器和CAN总线的矿井输送带语音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利用高性能ARM处理器S3C2440作为语音识别控制模块,将由语音模块采集来的音频信号经CAN控制器叠加到传输监控信息的CAN总线上,实现了井下输送带监控系统的语音和监控信息混合传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矿山安全生产培训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矿山安全教育培训效果和质量,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开发了以矿山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业务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系统采用C++为开发语言,在标准HTTP协议基础上结合XML技术,进行流媒体数据传输和远程文件管理,实现了WEB服务、流媒体服务和管理。在湖北某矿山的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对矿山安全生产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种新颖高效的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20.
The reactive transport of U(VI) in a well-characterized shallow alluvial aquifer at a former U(VI) mill located near Naturita, CO, was predicted for comparative purposes using a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 (SCM) and a constant K d approach to simulate U(VI) adsorption. The ground water at the site had U(VI) concentrations that ranged from 0.01 to 20 μM, alkalinities that ranged from 2.5 to 18 meq/L, and a nearly constant pH of 7.1. The SCM used to simulate U(VI) adsorption was previously determined independently using laboratory batch adsorption experiments. Simulations obtained using the SCM approach were compared with simulations that used a constant K d approach to simulate adsorption using previously determined site-specific K d values. In both cases, the ground water flow and transport models used a conceptual model that was previously calibrated to a chloride plume present at the site. Simulations with the SCM approach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tardation factor varied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ial transport of alkalinity and dissolved U(VI) and the nonlinearity of the U(VI) adsorption. The SCM model also simulated a prolonged slow decline in U(VI) concentration, which was not simulated using a constant K d model. Simulations using the SCM approach and the constant K d approach were similar after 20 years of transport but diverged significantly after 60 years. The simulations demonstrate the need for site-specific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on U(VI) adsorption to produce credible simulations of future trans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