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煤矿区排土场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盲目地进行植被重建会消耗大量资源,合理的植被覆盖度有助于指导矿区植被重建工作。基于水力侵蚀预测模型GeoWEPP,在野外调查结合遥感技术获取实测数据的基础上,以矿群为研究尺度探究了研究区排土场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并得出排土场植被覆盖度最佳范围。分析了锡林浩特矿群所在流域水土流失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拟了地形格局变化下流域水土流失量的变化,研究了流域地形和地表植被覆盖类型变化对流域水土流失情况的影响效果;以10%的植被覆盖度为间隔、10%~90%覆盖度为区间,以50 a为模拟时长,分区域模拟分析矿群所在流域水土流失,并通过非线性均值变点法分析了生态效益最大化时的排土场植被覆盖度最佳范围。结果表明:(1)地形变化是研究区水土流失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地形变化对水土流失量增加的影响远高于排土场植被重建的缓解效果;(2)排土场边坡是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源点,仅仅进行排土场的植被重建难以较好地缓解水土流失状况,应该在地貌重塑的基础上重建排土场植被,以达到研究区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益最大化;(3)水土流失归一化值随植被覆盖度的升高呈幂函数分...  相似文献   

2.
新疆准东露天煤矿外排土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准东露天煤矿外排土场地表逐渐形成松散的土石堆体,极易发生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是露天煤矿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通过对外排土场水土流失成因、类型以及土壤侵蚀强度背景值的分析,提出适用于新疆准东露天煤矿外排土场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3.
大型露天煤矿地表扰动的温度分异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平朔矿区1987年、1996年、2001年和200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依据地表形态与采矿功能划分5种地表扰动类型,以单通道普适性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基于空间统计和面积加权的增温贡献率等方法,分析地表扰动类型的温度分异特征和对矿区增温的贡献程度及动态:露天采坑和工业场地的地表平均温度最高,高出矿区最低温度5~10 ℃,具有强烈的增温效应;未复垦排土场地表温度处于中等水平,受到排弃物类型和堆置特征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时空分异特性,在矿业开发初期具有较高的增温效应;剥离区和已复垦排土场的地表温度较低,具有最低的增温效应,已复垦排土场的增温效应随着恢复生态系统气候调节功能的显现呈逐年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4.
辛建宝 《煤炭工程》2012,(Z2):133-134
露天矿排土场严重破坏了矿区的地貌和植被,加速了水土流失,是露天矿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文章以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一期工程为例,对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其危害,提出治理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专家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的评价因子,建立了排土场水土流失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不同复垦时期的水土流失危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南排土场未复垦、植被恢复初期(复垦1~3a)、植被恢复后期(复垦8~10a)的水土流失影响度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863,0.512,0.399,处于极严重、较严重、较轻微级别.复垦8~10a后南排土场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比采后新造地降低了两个等级,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提高植被的有效覆盖度,优化植被配置模式是进一步降低南排土场水土流失危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赵强  豆玉杰  黄其冲 《金属矿山》2019,48(1):174-180
在露天矿露井联采阶段,地下开挖采矿方法的不合理选择可能会对露天边坡的稳定性造成扰动,以致出现边坡失稳、地面塌陷以及排土场滑塌等灾害事故,这就增加了对边坡以及排土场等的维护费用。为了减少地下开挖对边坡扰动的影响,结合某露天磷矿的工程背景,利用ANSYS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未开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空场法3种情况下对边坡和隔离带的影响分析,得出使用充填法进行地下开挖时,隔离层的变化较小,边坡局部有影响且可能发生破坏,则需对边坡加强防护措施。使用空场法时,开挖结束后采空区附近和隔离层底部的位移量比较大,在此种情况下边坡整体不会出现失稳,但局部可能发生破坏,需同时对边坡和隔离层做保护措施。通过对比可知充填法的整体安全系数较高,所以在今后的开采中可优先考虑充填法。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近距离采空区下的巷道在重复性开挖过程中对邻近顶板的扰动影响,基于葫芦素煤矿2-1煤开采后22103运输巷的采掘环境,模拟巷道多次开挖推进过程,得到了卸载扰动应力与邻近锚固区顶板之间的扰动关系。结果表明,邻近顶板受到循环开挖的扰动应力呈现波形递减趋势,由应力波传播特点将扰动区域分为近场扰动区、中场扰动区及远场扰动区。顶板所受的扰动应力与距离两者之间的联系可视为“指数函数”关系式。同一位置顶板所受到的当次开挖卸载的扰动应力比前一次开挖卸载的扰动应力小,且每次的应力变化量近乎相同。现场钻孔窥视效果表明,厚锚固圈层的建立可大大提高顶板岩层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刘飞  胡斌  宋丹  饶晨曦 《金属矿山》2013,42(12):111-114
对西藏某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在综合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FLAC3D软件对开挖扰动作用下岩质边坡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步开挖能真实模拟开挖扰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在开挖扰动作用下,岩体的卸荷量和回弹变形量随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水平位移量最大值位于坡面岩体的中下部;在坡面及坡肩附近岩体形成拉应力区,坡脚处剪应力显著增高;随着开挖的进行,位移场和应力场还分别表现出“位移陡升”和 “应力跌落”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露天采煤剥离岩土的排弃和排土场的形成,涉及到排土场的稳定性,关系到矿山生产的安全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排土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针对排土场的复垦治理,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说明工程复垦的重要性,并提出提高排土场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安家岭露天矿排土场稳定性分析及工程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露天采煤剥离岩土的排弃和排土场的形成,涉及到排土场的稳定性,关系到矿山生产的安全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排土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针对排土场的复垦治理,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说明工程复垦的重要性,并提出提高排土场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资源开发对稀土矿区耕作层土壤环境及有效态稀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温小军  张大超 《中国矿业》2012,21(2):44-47,54
稀土资源开发,对矿区土壤环境特别是耕作层土壤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本文研究了赣南信丰某稀土矿区耕作层土壤环境,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环境均为酸性(pH<7),矿区下游地区土壤污染以La、Ce、Pr为主,且为多种稀土元素复合性污染。矿区有效态稀土含量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相关性较强;与污染源距离呈负相关性,但在某些取样点(有效态稀土含量及污染级别均较高)未能显示绝对的负相关性。研究表明,稀土矿区土壤环境已经受到严重污染,需要对尾矿砂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理,加强稀土矿区的土壤环境修复,减少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确保稀土矿区耕作层土壤不受到进一步污染。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北冶镇裴岭村后岭废弃铝土矿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认为其地质灾害隐患主要由原采矿活动遗留的高陡边坡、采坑、不稳定边坡以及渣堆造成,并且导致含水层破坏、水土流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工程比选方案,对方案1和方案2进行比选可知,2个方案均能达到此次矿上环境治理的目的,且预计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果。但相较而言,方案1在能达到同样目的的情况下,更经济实惠。采取挖填方工程、覆土及平整工程、田埂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绿化工程、养护工程等工程手段恢复研究区内土地功能,改善地形地貌环境、恢复植被,达到改善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条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荆宇 《中州煤炭》2023,(5):104-109
矿山开采对周边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矿山建设之前有必要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根据矿山生产建设规模评估,矿山生产及建设期间,因露天采场、排土场、生活办公、工业场地、道路修建等破坏土地,方式为挖损和压占,预测损毁土地面积合计11.24 hm2。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认为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为较轻—较严重;对土地的影响和破坏为较轻—中等—坏严重;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轻。针对上述问题,在矿山开采和闭坑后,结合矿山的施工工艺、时序,结合工程土地复垦适宜性分析,对损毁的土地,采取建筑拆除、坡面清理、场地平整、覆土、种草等治理方案,实现防灾减灾和生态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分析湖南省土壤污染现状及成因,总结我省土壤染防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成果,并就当前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形势提出对策与建议。解析我省工业污染与农业污染等主要污染源特征和污染途径,研究和探讨适用于我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的风险管控措施和治理修复对策,提出重点加强土壤污染工矿源头治理,强化保障农用地安全利用,持续提升土壤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建设,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的综合防治对策,构建源头管控,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一体化的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煤矿区煤矸石中重金属对土壤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锂  韩国才  陈慧  马明广  郭宏栋 《煤炭学报》2008,33(10):1141-1146
以黄土高原兰州红古矿区为例,研究煤矸石长期堆积对当地土壤产生的重金属污染.根据红古矿区的地质地形特点,选择合理的采样路线,系统采集矿区内不同开采历史时期的土壤样品,用HCl-HNO3-HF-HClO4消解样品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分析矿区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元素(Cd,Co,Cr,Cu,Mn,Pb,Zn)的含量,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完成.研究表明,红古矿区煤矸石长期堆积、风化淋溶已导致了其周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和富集,表现为随着煤矸石堆放、风化淋溶时间的延长,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Cd,Pb,Zn表现出较强的迁移性.由此可见,矿业开采活动对当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的贡献,但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在矿区土壤中的积累表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浅层磷资源的逐步枯竭,磷矿山企业逐步转向深部开采,然而深部磷矿开采中的岩爆灾害突出,对井下人员和设备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以某磷矿深部开采中呈现的岩爆现象为例,结合工程开挖环 境与开挖工况,引入“协同开采”理念,从应力转移、应力防控和岩性改善的角度对深部磷矿岩爆防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井下岩爆主要表现为开拓巷道掌子面附近的即时型岩爆和巷道交叉处及采区矿柱中上 部的滞后型岩爆;②对采场切割巷道掌子面附近采取“品”字形错位布置和泄压挂网的主动防护方式,可有效降低岩爆产生烈度和岩爆发生次数,并对岩爆瞬间飞溅碎屑进行阻拦;③通过优化矿区尺寸,采用间隔错 位开采方式优化回采工艺,并进行采区充填,可有效降低开挖引起的采区应力集中程度,从而在控制工程成本的同时降低作业现场安全隐患程度。基于“协同开采”理念的深部磷矿岩爆防控思路的提出,对于确保磷 矿深部安全高效开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姚玉玲  代力  舒荣波  徐明 《矿产综合利用》2022,43(4):152-156+161
为摸清未开发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环境质量,使后续开采过程中的监测更有目的性,以赣南某矿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改进内梅罗土壤肥力综合法评价了研究区域土壤肥力,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其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各单项土壤肥力水平依次为全磷<全氮<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全钾,整体处于低水平、贫瘠状态,优于赣南某采矿废弃区;各项重金属污染水平依次为As相似文献   

18.
石煤矿区开采会引起矿区及周边土壤、水体重金属污染。对陕西蒿坪石煤矿石煤及周边土壤重金属Cd、Cr、Cu、Zn、Pb进行了测定,并对石煤进行了浸出毒性试验,运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了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石煤中Cr、Cd、Zn含量高于中国煤和世界煤,而Pb和Cu含量与中国煤和世界煤接近。5种重金属元素浸出毒性虽然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的浓度限值,但均超过了《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安康蒿坪石煤矿区土壤Cd、Cu、Zn、Pb含量均超过陕西土壤背景值,矿区土壤重金属处于轻度污染水平,综合生态危害轻微。矿区土壤中Cd含量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规定的风险筛选值,潜在生态风险较大,应防控该矿区土壤中Cd污染。   相似文献   

19.
李超  樊子玉 《中州煤炭》2022,(2):24-28,34
灵丘县国营砂金矿长达50余年的露天开采,导致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和居民纠纷。通过对国营金矿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发现,主要环境问题为崩塌和滑坡、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压占和挖损损毁土地等,含水层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较轻。消减边坡角形成平台、采坑填埋、堆料场清理、工业场地拆除,覆土,恢复植被;矿山道路恢复为乡村道路等良好的治理措施,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而且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赵菊花 《中州煤炭》2023,(5):121-126
应城市盐矿业长期开采为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引发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水土污染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危害较大。为查明盐矿区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以久大(应城)盐矿有限责任公司水采矿区作为研究区,通过开展物探、钻探、测试等手段,选取覆盖层砂土厚度比、盐井开采年限、盐井现状、盐井施工工艺、盐井开采层位、盐井井距、井组距、地下水位水质、地质构造发育强度、盐井井管异常、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研究区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并提出防治工程方案建议。水采矿区内防治工程建议主要为搬迁避让、危房拆除及绿化、地质灾害区治理、废弃盐井封堵、监测预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