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现阶段区段平巷布置方式,提出了回收煤柱沿空留巷区段平巷布置方式。此种巷道布置方式融合了双巷布置和沿空留巷的优点,通过沿空留巷保留上区段的运输平巷作为本工作面的回风平巷,区段间留设50~60 m的大煤柱,回采期间将工作面和大煤柱联合布置回采,实现回收采区内全部的煤炭资源。根据现场经验,对留巷费用进行分析并与传统的区段平巷布置方式进行比较,留巷所需费用不及所留煤柱产生利润的1/3,而且煤价愈高、工作面平巷愈长产生的经济效益愈显著。  相似文献   

2.
缓倾斜薄煤层共用区段平巷,斜巷联系联合布置开采,减少区段石门和运巷的掘进工程量,缩短工作面准备时间,提高了采区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煤炭技术》2017,(4):32-35
针对贵州省某矿二采区煤层容易自燃、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急倾斜、走向长度大、巷道围岩条件差的特点,分析了采掘接替系统需要改造的原因与优化设计思路。将一个区段划分为长度200 m的若干块段,解决了煤炭暴露时间长、采煤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服务时间过长的问题。在长兴灰岩中布置3条岩石平巷,实现了2个采煤工作面、2个煤巷掘进面的独立回风,实现了2个错茬采煤工作面连续推进。  相似文献   

4.
单忠刚 《煤炭技术》2005,24(5):85-86
沿空留巷又称沿空护巷,是指区段运输平巷采用单巷布置,随回采工作面推进,在紧靠平巷上帮处砌4~6m宽的防护带,或利用木垛或密集支柱代替矸石带,加强平巷的支护,以保留上区段的运输平巷作下区段回采时的回风平巷用。在煤矿K开采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留下许多煤柱而不能采出。煤柱中数量最大的损失就是各类巷道的保护煤柱,尤其是采区中的采、准护巷煤柱。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柱宽度将越来越大。为提高回采率,减少资源损失,降低开采系统掘进率,缓和采、掘衔接关系,因此探讨沿空留巷技术在中厚煤层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留设护巷煤柱一直是煤矿传统的护巷方法。传统的留煤柱护巷方法是在上区段运输平巷和下区段回风平巷之间留设一定宽度的煤柱,使下区段平巷避开固定支承压力峰值区,对于区段平巷的双巷掘进及使用来说,双巷掘进技术管理简单,对于通风、运输、排水、安全都有利。但是,煤柱尺寸留设过大,则造成煤柱损失率增加;若煤柱尺寸留设过小,则下区段平巷受二次采动影响,侧向的煤柱支承压力增加,平巷容易发生片帮及冒顶,巷道维护比较困难。为解决平巷间留设煤柱尺寸问题,依据哈拉沟煤矿2~(-2)煤地质条件,进行了煤柱尺寸的理论计算和煤柱松动圈测试,得出综采工作面平巷间合理的煤柱尺寸为15 m。  相似文献   

6.
高汉利 《煤矿机电》2010,(3):103-104
<正>1存在问题随着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的迅速发展,采煤、掘进的工作面推进速度的提高,为使平巷中的运输设备能够迅速地进行缩短或伸长、减少拆移次数,提高长距离输送能力,目前在采区平巷和巷道掘进中已普遍采用浮点支撑式驱动的带式输送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郑煤集团芦沟煤矿首个大倾角炮采放顶煤工作面进行矿压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大倾角炮采放顶煤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支架阻力为降阻状态分布,倾向支承压力两端高、中间低呈"马鞍形",且区段轨道平巷支承压力峰值明显高于区段回风平巷,维护困难。  相似文献   

8.
长巷掘进的通风技术与安全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健 《煤》2005,14(1):23-24,52
结合靖煤公司大水头矿井的现场实际情况,通过对大水头东一采区长距离通风技术和通风管理的研究,解决了在高瓦斯复杂地质构造区域,煤尘具有爆炸性的自然条件下,完成了软煤层走向长度1631m的工作面布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 ,受构造和机械化开采等因素影响导致的走向较短的边角块段 ,阐述了采用双面联采 ,减少了区段平巷 ,从而降低万吨掘进率 ,缓解采掘接替紧张矛盾 ,减少煤柱损失 ,实现工作面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0.
应用FAL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凤凰山矿15号煤层区段平巷道围岩变形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区段平巷在掘进、上区段及下区段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上下区段平巷围岩变形特征,对于合理布置15号煤层区段巷道和选择有关参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区走向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随着采煤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原来的采区划分和巷道布置以及生产系统已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工作面的走向太短。从而带来了工作面接续紧张、采掘关系失调等现象。合理的走向长度应满足下述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受构造影响和机械化开采导致的走向较短的边角块段,采用双面联采,减少了区段平巷,从而降低万吨掘进率,缓解采掘接替紧张矛盾,减少煤柱损失,实现工作面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3.
国外回采工作面综合机械化的实践表明,由于综机工作面大大加快了推进速度,采区内回采工作面的搬家变得频繁、造成生产停顿,影响均衡生产,需要耗费大量劳力和资金。根据日本资料,一个长为150m的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搬一次家至少要花费500个工、40天时间。一次搬家的费用为560万日元,而由于工作面搬家造成生产停顿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为6400万日元,大于搬家费用的10倍。因此,就成为综采工作面开采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采用的办法有,加大采区一翼走向长度(可达1000m以上);工作面跨越采区上山连续  相似文献   

14.
《煤矿开采》2013,(2):42-44
针对东荣二矿南三上采区17层煤受断层及井田境界的影响,平均区段斜长为340~360m的特点,全部使用国产装备,形成了黑龙江省首个300m加长智能工作面,有效地减少煤柱损失118kt,提高了采区采出率,减少了安装、回撤次数。智能工作面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实现了支架自动移架控制、支架成组动作控制、成组自动推溜、成组自动喷雾,提高了综采自动化程度,加快了支架的动作速度,实现了工作面减员提效。通过区段运输平巷主控计算机,实现了综采工作面设备的远程监控,各项参数的实时上传等,为地面技术掌握工作面信息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5.
徐庄矿仅有一个普采工作面,由于11采区东翼、13采区的准备工作面受水文地质条件及地面村庄等因素的影响,矿井采煤工作面的接替面临紧张局面,存在采掘接替失调现象。为解决采掘接替紧张,增加煤炭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对普采工作面进行了上下区段煤柱联合开采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Gayirhan矿的回采工作面长度为200m,倾角约18°,后退式放顶煤回采工作面沿采区走向布置。回采工作面运输平巷为二次复用巷道,用作下一个回采分层的通风平巷。为避免在采空区发生煤炭自燃的危险和加强运输平巷支架的支撑能力,对巷旁采用贫混凝土风力充填,充填带的宽度为2m。这种巷旁充填带可阻止运输平巷产生大的二次应力和顶底板移近量。 在设计具有足够阻力的巷旁充填带时,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准确地预计出作用在巷旁充填带上的压力,从而正确地确定出充填带的抗压强度及其尺寸。  相似文献   

17.
布置大采高、大走向、大采长工作面是煤炭工业总体发展趋势,也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减少矿井开采投入,提高全员效率的有效途径。马兰矿南一下组煤18307工作面两巷及专用回风巷设计长度为2010 m,由于工作面顺槽长、储量大,在掘进过程中引发了长距离供电、通风及运输等实际问题,给掘进带来了困难。在大储量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通过双巷掘进、优化施工顺序及施工方案,解决了大储量工作面远距离掘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取得了远距离掘进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单翼采区跳采困难,矿井产量不稳定,需要靠增加备用采区稳产的条件下,推进集约化开采布置,集中生产区域,减少煤柱压煤,提高资源回收率,有效解决跳采难题,保障工作面快速接替,研究创新无煤柱连续开采技术,实现了相邻区段工作面无煤柱连续协调开采和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内外综采生产实践,提出了取消综采采区区段集中运输平巷,改进采区上山布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巷道维护,煤柱损失,采区生产能力,运输和巷道掘进等技术经济因素的分析,研究了倾斜分层下行垮落采煤法的区段集中平巷的合理布置.由于各方案的区段平巷与回采空间相互位置关系的不同,使回采所引起的矿山压力显现对巷道维护的影响显著不同.文章根据在各矿的观测资料,阐述了各方案的区段集中平巷受采动影响后的维护特征,分析了它们在维护上的差别,并计算了各方案的吨煤巷道维修费用.按照改善巷道维护和降低煤柱损失等观点,提出了确定各方案区段煤柱的形状和尺寸的若干原则,并计算了区段煤柱损失率和分析了煤柱损失的经济价值.此外,还根据煤炭运输、巷道掘进等计算了各方案区段内的吨煤总费用.通过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后认为,在厚煤层内用煤柱维护区段集中平巷的巷道布置,因巷道维护极其困难,煤柱损失很大,不宜采用.区段内无集中平巷、各分层依次采掘的方案,虽存在不少缺陷,但它的区段平巷较易维护,并可显著地降低区段煤柱损失,因此在目前还不具备开掘岩石区段集中平巷的条件下,仍可采用.煤层分层数三个以上时,将区段集中平巷布置在较稳定的底板岩层里,在技术经济上一般均优于上述区段平巷沿厚煤层布置的方案.缓倾斜厚煤层(三个分层)与邻近薄或中厚煤层的间距不超过20~30米时,将区段集中平巷布置在下部较稳定的邻近煤层内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