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合我国煤矿实际,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煤炭自燃危险程度的分类,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煤炭自燃预测输入一输出模式非线性映射关系,构建了煤炭自燃预测网络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了预测分析与实现,解决了影响煤炭自燃的多因素复杂问题,使得预测结果更具客观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数据,文章首先论述了当前江西省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次运用主要耗煤部门法预测了江西省未来煤炭需求量;再次通过单产能耗法、能源系数法和人均能耗法预测了江西省未来能源需求量,并计算得到除煤炭外其他一次能源消费量,同时比较分析间接预测法和主要耗煤部门法的预测结果,得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值;最后提出未来江西省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刘雷  傅春 《资源与产业》2010,12(1):39-44
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数据,文章首先论述了当前江西省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次运用主要耗煤部门法预测了江西省未来煤炭需求量;再次通过单产能耗法、能源系数法和人均能耗法预测了江西省未来能源需求量,并计算得到除煤炭外其他一次能源消费量,同时比较分析间接预测法和主要耗煤部门法的预测结果,得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值;最后提出未来江西省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江荣  罗资琴  文晖 《煤矿安全》2014,(12):123-125,128
<正>确辨别煤炭的种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对研究和预测煤的性质、合理开发、科学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以及安全管理和贸易有着重要意义。建立了煤炭的模糊评价分类模型,在建立模型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多种影响煤炭分类的因素,根据原始标准样本构建标准分类值,运用Matlab编程计算出检验结果和预测结果。实例表明,模糊综合评价分类模型在煤炭分类预测中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2010年、2015年中国煤炭需求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煤炭需求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从直接预测和间接预测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煤炭下游行业的消费预期,以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拉动影响,预测了我国2010年、2015年煤炭需求量。  相似文献   

6.
 煤炭能源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工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产供需基本平衡中偏紧。 煤炭价格高位趋稳,但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成本增幅大于价格上涨,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或将走低,有一个合理的生产成本预测模型对市场的需求稳定至关重要。为此针对煤炭生产成本相关因素的复杂性,无法有效的进行预测的问题,应用粗集理论,对影响因素进行属性约简后应用支持向量机理论建立了煤炭生产成本预测模型,最后有效的对煤炭生产成本进行了预测,且此法是可行的,从而为煤炭的成本预测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系列微分方程来预测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煤炭消耗及碳排放量,描述了人口、GDP、煤炭消耗和碳排放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此模型是在人口和GDP建立的竞争者模型扩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煤炭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微分方程组。利用MATLAB预测了1990-2020年中国人口、GDP、煤炭消耗和碳排放随着时间演化的预测值,且所得到的预测值与历年的实际数据有很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煤炭需求预测模型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王立杰  孙继湖 《煤炭学报》2002,27(3):333-336
煤炭需求预测,以往采用的方法有类比法、外推法和因果分析法等,但已的预测结果精确度均较低,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煤炭需求量的灰色预测模型GM(1,3),从对我国煤炭需求的预测结果来看,对历史实际值拟合的非常好,表明了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利用该模型预测我国未来10a的煤炭需求量。  相似文献   

9.
将偏回归平方和理论运用到影响煤炭需求量预测指标的选取中,确定了影响煤炭需求量预测的主要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建立了预测煤炭需求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对预测结果作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偏回归平方和参数对全国煤炭需求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优选而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从总体上起到了提高预测精度的作用.用此方法进行预测是有效的,预测的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影响我国煤炭进出口的各主要因素,对我国煤炭进出口的形势做出预测,认为2007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煤炭出口量将继续降低。  相似文献   

11.
李丽英 《煤炭工程》2019,51(7):150-155
研究了我国炼焦煤供需现状、产量变化和煤种结构,对主要炼焦煤生产省区的炼焦煤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炼焦煤供应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省区炼焦煤资源储量、产量变化和剩余服务年限等各种影响因素,对中长期我国炼焦煤供应量进行了预测,采用GDP钢材消费系数法对中长期我国粗钢和生铁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基于钢铁消费需求对中长期我国炼焦煤需求量进行了预测。经预测分析,我国中长期炼焦煤供应量和需求量均将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分煤种上看,中长期国内焦煤和肥煤供需缺口较大,急需加强国内炼焦煤资源的保护性开采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析了这些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提出了促进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对策。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析了这些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提出了促进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对策.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对蒙东基地、宁东基地、晋北基地、晋中基地、晋东基地、两淮基地、黄陇基地、陕北基地、新疆基地、神东基地的基本情况、煤炭供应量、煤炭供应去向,以及四大耗煤行业对煤炭的需求情况进行了统计。认为,我国煤炭供求关系存在供需基本平衡、供需逆向分布、周期性供需不平衡等特点,且运输问题是限制我国煤炭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郝鹏梅 《中国煤炭》2012,38(8):5-8,23
认为2002年以来煤炭产需量快速增长的态势今年趋于平稳;就短周期波动规律看,煤炭需求与各类建设项目的新开工情况、尤其是房屋新开工面积有极强的相关性;投资建设规模主要取决于城市化进程,目前煤炭需求疲软只是房地产市场挤压泡沫的阶段性现象;未来10年中国煤炭产需量增势减弱,煤炭产业规模的峰值应该出现在2020年前后;煤化工产业可能会成为煤炭需求及煤炭产业发展的主要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宏琳 《煤炭技术》2014,(2):250-252
随着新形势下煤炭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煤炭业的营销市场出现了一些变动,而如何适应这一改变已经成为现阶段煤炭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煤炭市场对煤炭的需求量直接关系着煤炭的整体价格以及其市场的稳定程度。首先叙述了在新形势下煤炭营销的现状、并详细的分析了新形势下煤炭营销过程中所表现的出的劣势,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杜平 《中国煤炭》2020,(5):16-18
指出,此次疫情正在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巨大冲击,并向实体经济蔓延,“外需”的乏力将迫使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石油暴跌对煤炭产业、煤化工产业的影响不容小觑;而我国在这次疫情中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充分说明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对我国疫情后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思考,提出,应加大对进口煤管控力度,加强对中长协煤炭供应合同签订和履约的监督,应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并应利用产业政策的机遇积极融入“新基建”建设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创新煤炭安全高效开发技术 支撑特大型矿井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特大型矿井的建设和开发是提高产业集中度,保障煤炭稳定供给的主要途径。从分析我国特大型矿井的建设现状和趋势入手,在总结"十一五"以来煤炭高效开发技术与装备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特大型矿井建设的科技需求与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总结西部煤炭产业取得成就、存在问题和分析发展环境的基础上,运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主要耗煤行业法预测了全国煤炭需求,运用排产法确定了西部之外其他省区产量,进而提出西部煤炭发展空间,从煤炭生产、煤炭消费和煤炭外运以及淘汰报废、煤矿建设等方面对西部煤炭布局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西部煤炭开发潜力巨大但受市场约束,煤炭开发布局继续加速西部,西部是我国煤炭工业的未来,需要推动西部煤炭发展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相似文献   

20.
王迪  聂锐 《中国煤炭》2012,38(2):13-16,69
从原煤生产、煤炭进出口、社会库存、主要耗煤行业变化等方面预测了我国2012年煤炭供需变化,研究认为:煤炭供给受前期产能建设的影响,2012年将达到37.93~38.48亿t,国内原煤生产依然占据煤炭供给的主体地位,煤炭进口与社会库存仅能起到供需平衡稳定器的作用;2012年煤炭需求预计35.2亿t,其中电力行业耗煤总量19.29亿t,约占全国煤耗总量的54.8%;总体来看,2012年煤炭供过于求,供需平衡的差额将达到2.73~3.28亿t,为此应合理控制煤炭产能建设;煤炭价格受运输运力、生产成本与国际进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12年国内煤炭价格有上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