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某石墨矿原矿样固定碳含量为8.17%,石墨嵌布粒度极细,部分石墨单体粒度小于10μm,属于低品位难选微细鳞片石墨矿。依据矿石性质,进行了详细的条件试验和流程,最终确定合适的选矿工艺流程为"一次粗磨一次粗选一次扫选,粗精矿六次再磨七次精选"的闭路流程。闭路试验最终获得了精矿固定碳含量为85.49%、回收率为86.95%的技术指标,为同类石墨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吉林地区某含难选微细粒隐晶质石墨矿进行选矿试验研究,在确定最佳粗选条件基础上,采用一次粗选、粗精矿七次再磨八次精选闭路流程,石墨原矿固定碳含量由11.51%提高至精矿固定碳85.21%,回收率为81.32%。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某低品位大鳞片石墨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合大鳞片石墨矿石性质,以保护石墨大鳞片为前提,着重对粗选和精选阶段的磨矿工艺进行了详细研究。在确定最佳磨矿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一段棒磨粗磨、粗精矿一段球磨五段搅拌磨再磨、九次精选闭路流程,获得了固定碳含量为95%,回收率为96%,+0.30mm粒级产率为60%的石墨精矿。  相似文献   

4.
甘肃某石墨矿属于鳞片石墨矿石,原矿固定碳含量较低,为4.48%,石墨鳞片较小。对该地区细鳞片石墨矿进行选矿试验研究,得出适宜的粗选条件为:粗磨磨矿细度为-0.074mm占63.52%、浮选浓度为27%、煤油用量为640g/t、2#油用量为110g/t、生石灰用量为2500g/t(即矿浆pH=9),粗精矿采用五次再磨六次精选流程进行开路试验、闭路试验,最终获得石墨精矿固定碳含量为95.70%,回收率为71.78%的选别指标,为该地区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四川省某细鳞片石墨矿,开展矿石性质研究,发现矿石中石墨含量为12.50%,其中+100目鳞片石墨仅占20.38%,石墨多呈条带状分布且层间夹杂有黑云母、石英等脉石矿物,不利于石墨单体解离与选矿富集。通过浮选磨矿细度、药剂用量、中矿处理及流程试验研究,确定原矿经过一段粗磨一段粗选、两段扫选、粗精矿经过七段再磨八段精选、中矿分批集中返回的工艺流程,最终获得石墨精矿固定碳品位91.10%、回收率92.01%。研究结果为细鳞片石墨矿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试样取自内蒙古包头市某地低品位微晶石墨矿,原矿含固定碳6.45%,红柱石8%~10%,目的矿物石墨与红柱石嵌布粒度差异大,石墨嵌布粒度细,为微晶状;红柱石嵌布粒度略粗,晶体中含碳质包裹体,部分红柱石晶体有蚀变现象。脉石矿物云母、石英、黄铁矿含量高,为难选矿。经选矿工艺研究,确定了一次粗选两次扫选五次再磨六次精选的石墨闭路选矿流程,获得最终精矿固定碳含量90.80%,回收率82.21%;石墨尾矿中的红柱石回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某石墨矿属于晶质石墨矿石,原矿固定碳含量9.3%。通过对该地区鳞片石墨矿进行选矿试验研究,得出适宜的浮选条件为:粗选磨矿细度为-75μm含量60%的条件下,煤油用量为52g/t,2#油用量为56g/t。进行一段粗选两段扫选、粗精矿五段再磨六段精选,中矿循序返回的闭路试验流程,最终获得产率9.19%,固定碳品位94.08%,回收率94.82%的石墨精矿产品,为该地区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东北某石墨矿选矿工艺特征及矿石可选性,对该晶质石墨矿进行了矿石性质、石墨粗选条件试验、石墨精选条件试验和闭路试验等一系列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石墨矿适宜一段粗磨、粗精矿九段再磨、10次精选、中矿分段集中返回的选矿流程,闭路试验获得的石墨精矿固定碳含量为94.52%,固定碳回收率为92.19%。试验研究为该石墨矿的选厂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亦可为相似矿石性质的石墨矿石的可选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四川某石墨矿属于细粒含隐晶质石墨矿石,原矿品位较低,石墨颗粒细小,分离较困难一次粗磨一次粗选,粗精矿五次再磨六次精选的较佳开路试验流程的基础上,对中矿(1~4)进行单独的再磨再选,既能保证最终精矿固定碳含量又能提高固定碳的选矿回收率。通过闭路试验,可获得最终精矿产率为25.95%,固定碳含量为92.01%,回收率为91.14%的技术指标,为该地区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萝北鳞片石墨浮选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龙江萝北地区某细鳞片晶质石墨矿固定碳含量为13.27%,采用浮选工艺进行选别。结合工艺矿物学研究和粗选条件试验,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分质分流流程,筛分获得+0.15mm大粒级高碳鳞片石墨精矿和-0.15mm粒级鳞片石墨,-0.15mm细粒级石墨经过再磨精选获得高碳石墨精矿。闭路试验获得的石墨精矿回收率为91.30%,固定碳含量为96.11%,石墨精矿中+0.15mm粒级石墨产率为16.08%。  相似文献   

11.
以黑龙江某细鳞片石墨矿为原矿,在矿石性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磨矿细度、调整剂水玻璃用量、捕收剂煤油用量、起泡剂2~#油用量及再磨细度条件试验。在最佳条件试验基础上,进行开路试验和闭路试验。原矿固定碳含量(固定碳质量分数)为7.99%,经过"1次粗选,2次扫选,5次再磨,7次精选"的闭路浮选流程,最终精矿固定碳含量为94.01%,回收率为90.41%。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开发利用低品位大鳞片石墨,针对内蒙古某低品位大鳞片石墨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在磨矿介质为棒磨、磨矿浓度60%、-0.15 mm 59.43%、浮选浓度23%、煤油105 g/t、2#油55 g/t、浮选时间3 min的粗选条件下,采用2段粗磨粗选、1段扫选、6段再磨7次精选、合格大鳞片石墨预先分级、中矿返回的闭路流程,获得固定碳为90.37%的+0.3 mm产品,固定碳含量为90.21%的-0.3+0.15 mm产品,+0.15 mm产品大鳞片综合保护率为74.36%。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某片麻岩鳞片石墨矿石结构属于片麻岩型石墨矿,脉石矿物以石英、长石、白云母为主,金属矿物有少量的褐铁矿。原矿总固定碳含量为8.03%,通过酸浸-碱熔-酸洗分析得知:原矿中+0.15 mm大鳞片石墨的固定碳含量占总固定碳含量的37.58%。原矿经一次粗选一次扫选、粗精矿八次再磨八次精选的阶段磨浮工艺流程,最终获得的精矿固定碳品位90.53%、精矿固定碳回收率94.07%。其中+0.15 mm精矿固定碳品位达到95.26%、固定碳回收率为17.67%,+0.15 mm大鳞片石墨的保护率为47.02%。   相似文献   

14.
新疆某高碳高次生铜铜矿矿石中矿物组成复杂,铜矿物种类繁多,同时由于鳞片石墨的存在,致使现场生产铜精矿品质低,总尾矿中有价金属流失严重。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详尽的工艺矿物学及工艺优化小型试验研究,开发出阶段磨矿-易浮快浮-中矿及粗选尾矿再磨再选的创新工艺流程,获得了良好的选矿指标。在浮选药剂优化过程中,采用石灰、水玻璃和单宁作为细粒石墨、次生泥质及被铜离子活化的硫矿物的抑制剂,保证了再磨再选精矿的产出,避免了中矿的循环累积。采用推荐的优化工艺,总铜精矿中铜、金、银回收率提高了24.05%、14.44%、9.32%。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大鳞片石墨保护率,针对马达加斯加某大鳞片石墨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在磨矿介质为钢棒、磨矿质量分数为60%,-0.15mm含量为68.73%,浮选质量分数33%,生石灰用量2000 g/t,煤油用量160 g/t,2#油用量60 g/t的粗选条件下,采用"2段粗磨粗选、5段再磨8次精选、合格大鳞片石墨预先分级、中矿返回"的闭路流程,获得固定碳质量分数为90.21%、保护率为69.19%的+0.3 mm产品,以及固定碳质量分数为92.48%、保护率为73.01%的0.15~0.3 mm产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岩矿分析、物相分析以及化学全元素分析等方法对阜新某细鳞片石墨进行原矿特性分析,针对鳞片石墨形状不规则、片径细小且与脉石矿物侵染分布等特点,采用一种小锥角水力旋流器串联与多段磨浮相结合的工艺技术对细鳞片石墨矿进行提纯。在确定旋流器组及浮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开路试验、闭路试验,使最终石墨固定碳含量由6.58%提升至94.18%。  相似文献   

17.
大鳞片石墨是石墨精矿中固定碳品位较高的部分,而细粒部分由于含有脉石成分高而影响石墨精矿整体品位提升,为获得价值更高的高碳石墨精矿,本文研究了石墨精矿采用分目再磨-浮选工艺对提升精矿品位和保护大鳞片的效果。将石墨精矿进行混矿制样,获得满足试验要求的大鳞片石墨样品和细粒石墨样品,将大鳞片石墨样品经过一次再磨、一次浮选工艺其固定碳品位由94.14%提高到98.21%;细粒石墨经过两次再磨、两次浮选工艺其固定碳品位由93.06%提高到98.08%。试验结果表明,对筛分后的矿物分别采用有不同的再磨设备和磨矿工艺参数能够有针对性的保护大鳞片和提高细粒解离度,获取高价值的高碳石墨。  相似文献   

18.
某低品位难选碳酸锰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低品位难选碳酸锰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 确定采用新型组合药剂QY作为菱锰矿的捕收剂, 水玻璃和六偏磷酸钠作为石英、方解石等脉石的抑制剂, 碳酸钠作为矿浆的pH调整剂, 结果表明, 采用一粗三精二扫、中矿顺序返回的浮选闭路流程, 最终获得了锰品位16.92%、回收率85.13%的锰精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