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选煤厂粉尘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生产和选煤厂设计的实际,论述了选煤厂生产系统粉尘的产生和危害性,对选煤厂的粉尘治理进行了综合性探讨。并以破碎筛分车间粉尘治理的实践介绍了选煤厂粉尘治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粉尘问题是影响选煤厂高效安全洁净生产的重要问题,该文结合生产和选煤厂设计的实际,分析了粉尘产生和扩散的原因,对选煤厂的粉尘治理进行了综合性探讨。并以破碎筛分车间粉尘治理的实践介绍了选煤厂粉尘治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选煤厂粉尘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生产和选煤厂设计的实际,论述了选煤厂生产系统粉尘的产生和危害性,对选煤厂的粉尘治理进行了综合性探讨。并以破碎筛分车间粉尘治理的实践介绍了选煤厂粉尘治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筛分车间内在气流中的粉尘进行了受力分析,并分析各力对粉尘运动轨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选煤厂筛分车间粉尘运动轨迹方程。通过计算得知在筛分车间内粉尘的运动扩散主要是受到气流曳引力、粘性阻力、虚假质量力、Basset力和旋转升力的作用。这将为选煤厂筛分车间的粉尘治理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选煤厂筛分车间的除尘管道,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和气-固两相流理论,结合现场实测的数据,建立了模拟粉尘沉降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并应用FLUENT软件对该选煤厂筛分车间水平除尘管道内不同粒径的粉尘沉降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粉尘的沉降轨迹,从而为提高筛分车间除尘系统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霍林河选煤厂产尘原因分析及防尘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防止粉尘影响选煤厂高效、安全和洁净生产,以霍林河选煤厂为例,对选煤厂的粉尘浓度和分散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选煤厂的粉尘状况、粉尘的危害、粉尘产生和扩散的原因;通过对全厂粉尘分散度的分析,发现车间空气中粉尘质量浓度达到200~2660 mg/m3,可呼吸性粉尘分散度达到59%~75%,粉尘颗粒比较细微并且严重超过国家标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分析了选煤厂在除尘方面存在的喷雾除尘技术管理差、局部通风除尘系统设计有待改善、运行管理质量偏低等主要问题,总结了粉尘防止的原则和措施;对该选煤厂的除尘设备给出了改进建议,确定了霍林河选煤厂的除尘设备为袋式除尘器.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选煤厂筛分车间作业环境,降低粉尘污染,榆树岭煤矿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粉尘特性及车间粉尘污染现状开展矿用线割缝喷雾的设计,主要包括线割缝喷头设计、风水混合腔体设计;在该矿选煤厂筛分车间开展了工业性测试,通过线割缝喷雾使用前后降尘效果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降尘效果明显,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选煤厂筛分破碎车间粉尘治理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煤在破碎站破碎后直接进入选煤厂车间,经过筛分破碎、跳汰、重介等一系列处理后进入产品车间,皮带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在筛分破碎车间将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可呼吸性粉尘,严重影响工人的工作环境,甚至是生命危险。  相似文献   

9.
选煤厂原煤准备车间除尘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尘是影响选煤厂高效安全洁净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污染环境,对原料本身也是一种损耗,会加快设备的磨损,使产品质量下降,当某种粉尘颗粒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引起爆炸。通过对选煤厂原煤准备车间除尘技术研究,减少了粉尘对电气设备的损坏和精密机械设备的磨损,保证了设备的完好,提高了开机率和减少了机电设备的检修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选煤厂的粉尘特点和来源,介绍了当前主要除尘设备的优劣势,通过实测某封闭式选煤车间的除尘设备系统,总结了除尘设备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相关数据并制定了对应解决方案。通过实践表明,封闭车间配套高效滤筒除尘器可有效降低选煤厂起尘量,能极大地改善选煤厂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11.
针对马脊梁选煤厂3206皮带头、301皮带栈桥以及煤炭洗选过程中出现的煤尘,通过分析选煤厂起尘起雾点的原因,提出煤尘综合治理措施,并对比治理前后选煤厂各监测点的煤尘浓度.结果 表明:在采取选煤厂综合防尘措施后,皮带走廊及主厂房粉尘浓度和湿度显著降低,细粒煤尘的回收率得以提高,实现了选煤厂的二次回收.  相似文献   

12.
徐薇  张文华 《选煤技术》2001,(6):46-46,I002
根据选煤厂煤尘的特点,提出了防尘、除尘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3.
以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铆焊车间烟尘的产生形式为出发点,比对目前较为成熟的2种空气净化方式—车间整体通风和局部除尘的优劣,从车间烟尘产生的位置、设备除尘效果和经济性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除尘设备进行选择,确定采用室内循环排风的方式,并采用分区域收集,然后集中处理的方式进行空气净化。  相似文献   

14.
王明恒 《煤炭技术》2012,31(11):136-138
对选煤厂的煤尘污染的主要源设备-给料机及落料管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煤尘污染的产尘机理和逸散规律,得出给料机的煤尘污染主要由于给料诱导风流正压和设备自身密封不严造成的;落料管煤尘污染主要由于高压诱导风流起尘以及表面裸露的皮带机机尾甩尘引起的。针对这2种设备设计了不同的除尘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某矿破碎筛分车间粉尘污染问题,采用喷嘴雾化理论设计喷嘴雾化降尘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在该矿破碎筛分车间应用了超声雾化降尘技术。实验及应用结果表明:超声雾化发生器的液体雾化装置,气体辅助雾化装置和雾束形成器的几何结构影响喷雾的雾化参数与流量特性,液体雾化器与气体辅助雾化装置影响液体初次破碎与雾化,雾束形成器影响雾滴的二次破碎与约束液束形态;超声雾化发生器的气液比与气液压力比存在幂函数关系,幂指数为-1.09;雾滴粒径越小,雾滴的降尘效率越高,当雾滴D50为23 μm时,雾滴的降尘效率在94%以上;在破碎筛分车间振动筛给料皮带和筛上皮带受料点布置超声雾化发生器,超声雾化发生器开启后,车间内粉尘浓度降低至586~10.54 mg/m3,降尘效率在71.38%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地方小煤矿综合防尘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梁 《煤炭技术》2005,24(9):51-52
通过对新疆地方煤矿矿井综合防尘的研究,从产尘点及产尘因素着手,详细描述综合防尘措施并进行计算,对防尘前后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井下输送带运煤系统产尘点和产尘原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粉尘源头治理、分点分制的防治原则,制定并实施了通风抑尘、转载点触控手动喷雾防尘、电磁阀水幕捕尘、除尘风机湿尘除尘、回行输送带可调式喷雾洗尘、清理器清除煤泥及输送带运煤系统定期洒水降尘等综合防尘措施,使输送带运煤系统粉尘质量浓度由35-45mg/m3降至5-6mg/m3,降尘效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8.
王晓峰  陈彩云 《煤炭技术》2008,27(1):124-125
针对选煤厂转载点转载煤流时会造成相当大的扬尘,导致转载点粉尘浓度增大,对生产作业人员自身健康和工厂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的状况,着重论述了转载点粉尘的析出机理和粉尘的危害性,结合目前国内外选煤厂粉尘治理技术,对粉尘的有效治理进行了综合性探讨。  相似文献   

19.
Fugitive dust is generated along unpaved mine roads from intermittent equipment traffic. Typically, the majority of such traffic consists of trucks hauling either mine product or waste from the surface mine pit and/or the processing plant. Fugitive dust generated along these unpaved mine roads includes particles of all sizes which become airborne. The potential hazards include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to human health of inhaled dust, traffic visibility hazard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the localized area by the larger-sized visible airborne dust. Two field surveys were recently conducted to quantify fugitive dust generation and dispersion from truck traffic on unpaved and untreated mine haulage roads. For these surveys, airborne dust sampling was conducted at multiple sampling locations away from an unpaved haulage road at a limestone quarry/plant and at a coal mine preparation plant to measure the size characteristics, concentrations and dispersive behavior of the dust cloud generated from truck traffic. Results show that at least 80% of the airborne dust generated by haul trucks was larger than 10 µm. Airborne respirable, thoracic, and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s all decreased and approached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30.5 m (100 feet) from the road.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average and instantaneous peak dust levels that were measured up to 30.5 m (100 feet) from the haulage ro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