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陕西省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油气资源产业集群。通过不同指标区位熵对该地区集聚程度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加权平均值对陕西油气产业集群评价。结论指出,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集聚程度高,已经形成产业集群,但上游集群程度比下游高,产业发展不均衡,结构问题比较突出,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集群需要在调整上下游结构、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制定合理政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依托于生态效率的改善,基于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全局Moran‘s I 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面板回归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小于1,未达到有效值,上、中、下游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分别为0.9329、0.7830和0.9624,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趋势,各省市间存在显著差异;2)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的全局Moran‘s I 指数呈弱集聚态势,趋势上呈现阶段性变化,表现为:正集聚效应→负集聚效应→正集聚效应;3)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呈正“U”型关系,农业种植业结构、研发投入、农业集约化和财政支农水平促进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城镇化抑制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运行模式是我国油气产业发展模式的理想选择。目前,我国油气资源产业集群的研究明显不足。综观这些有限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油气资源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集聚度测量、区域功能和发展等四个方面。基于对这四个方面研究文献的梳理,指出了我国油气资源产业集群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明确了其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搜集2000—2016年中国资源型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空间集聚指数、区位熵方法衡量资源型产业集聚的时空特征,选用塞尔指数分析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变化趋势,用CES生产函数计算资源型产业地理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我国资源型产业呈现较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且各个行业之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从资源型产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来看,资源型产业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各异;从资源型产业的变化趋势来看,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弱,区域间的差异逐渐增强,同时,产业集聚区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地理转移;从资源型产业的地理集聚效应来看,资源型产业的地理集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部分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明显,甚至出现负效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提出加强资源型产业链条管理,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加强资源型产业集聚区域内的网络优势,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油气资源是上游油气产业链的基础,是下游产业链的保障。油气企业定位在油气区域附近是为了获得交通成本的优势,现有的分工状况由生产力水平和市场消费水平决定,油气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间的相互熟识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由此可见,传统因素对油气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传统因素在油气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不足,如自然资源优势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交通成本受市场函数影响、分工专业化中的外部分工不尽合理、交易费用理论的局限性等。因此,需要采取扩大现有油气资源的储量和产量;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新疆油气产业上下游均衡发展;建立油气行业协会等综合措施以促进新疆油气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上游产品价格的传导性,稀土采矿业盈利水平及其稳定性会影响中下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我国稀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文章分析了我国稀土采矿业盈利变化状况及其微观影响因素的变动特征,运用回归模型判断了各影响因素对盈利水平的影响强度,剖析了我国稀土产业管制政策与盈利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价格和销量是影响稀土采矿业盈利水平的主要因素,总成本费用则对行业盈利水平影响不显著,资源环境税费对盈利水平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稀土产业管制政策应从直接行政干预转向以市场调控为主;尽快推进稀土资源定价机制的形成;加快稀土资源环境税制改革,将资源环境成本完全内在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提升环境效率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探讨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区域,利用Undesirable-SBM模型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测度了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效率及产业集聚水平,结合能源消耗结构、城镇化、科技水平等关联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环境效率值在研究期间总体偏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有明显差距,东部地区环境效率值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结论与其产业集聚水平相契合,东部产业集聚水平最高,西部产业集聚水平最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环境效率与关联变量皆通过了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环境效率对产业集聚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距,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高限效应”已经显现,进一步产业集聚将阻碍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产业集聚有助于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改善,因为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能源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运输成本降低,使得企业有更富足的资金投入污染物处理中,同时产业聚集带来扩散效应,使得能源节约效应开始显现;4)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改善以一次能源消耗为主的局面,从而减少高耗能资源的消耗,提高环境效率;5)科技水平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能显著提高其环境效率值,在中西部地区则并不明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驱动环境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芦洁  王晓峰  董雯  雷军 《资源与产业》2014,16(3):137-142
依托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能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疆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文章将新疆资源型产业发展作为一个研究重点,采用区位熵法和加权变异系数法,对新疆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分布特征及空间集聚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资源型产业类型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具有明显的优势,空间分布较集聚,煤炭采选业等优势资源产业集聚效应较弱;新疆矿产资源丰富,而相应的资源型产业发展则主要是以能源矿产资源产地为主,资源型产业发展分散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搜集2000—2016年中国资源型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空间集聚指数、区位熵方法衡量资源型产业集聚的时空特征,选用塞尔指数分析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变化趋势,用CES生产函数计算资源型产业地理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我国资源型产业呈现较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且各个行业之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从资源型产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来看,资源型产业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各异;从资源型产业的变化趋势来看,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弱,区域间的差异逐渐增强,同时,产业集聚区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地理转移;从资源型产业的地理集聚效应来看,资源型产业的地理集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部分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明显,甚至出现负效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提出加强资源型产业链条管理,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加强资源型产业集聚区域内的网络优势,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油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本文在初步分析全球油气资源概况和国际油气资源争夺态势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基本问题。分析了油气资源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尝试提出了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文章最后在剖析了当前我国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存在的片面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前期新疆油气资源开发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供需矛盾和新疆油气资源状况以及开发态势,认为新疆将成为我国陆上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进而依据此目标并针对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21世纪前期新疆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对策:加强资源的勘探开发;实现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积极拓展中亚市场,构建地下“油气大陆桥”;加强战略规划和管理;注重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2.
把攀枝花市作为山地资源型城市的典型研究对象,选取1986—2016年城市用地与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利用拓展指数、形状指数、集成度、空间效率等指标,对攀枝花市全面建设期和协调发展期的产业空间拓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攀枝花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时序特征,探究产业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关联机制,以期为攀枝花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攀枝花的产业扩展和城市形态演变呈现出相同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调整是城市空间演变的直接动力,产业空间拓展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组团式演变,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集约水平。未来攀枝花可通过优化产业承载空间,形成紧凑集约型和山水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城市的集聚能力和空间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城市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油田地质信息数据库,进而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本文讨论了油田地质信息空间数据库的技术方法及业务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渤海油田地质信息数据库。此数据库建立模式对于油气资源勘查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敏  胡建武 《资源与产业》2007,9(2):109-111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油田地质信息数据库,进而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本文讨论了油田地质信息空间数据库的技术方法及业务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渤海油田地质信息数据库。此数据库建立模式对于油气资源勘查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齐婧  李秀霞 《资源与产业》2019,184(5):29-36
本文利用ESDA-GIS 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5年、2010年、2015年全国26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的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进行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平衡;2)2005-2015年中国省会城市、直辖市三者耦合协调度呈现出“V”型,即先下降后改善的特征;3)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三者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集聚;4)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工业产值比重等对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和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申延平  吴朝东  梅丹 《中国矿业》2012,21(7):30-33,44
中东北非变局引起世界的巨大关注,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是重要因素之一.动荡对我国在该地区的石油工程投资项目造成的损失较大,对石油供应产生的影响有限.由于该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海外石油供应渠道,长期看动荡会对我国的石油供应和能源安全产生牵制和威胁.变局反映出我国进口严重依赖该地区、缺乏应对变局的经验,开展国际合作评价需要兼顾资源和投资环境;对全球油气资源状况掌握不够,缺乏有效的基础地质理论指导和有力的基础资料支撑,削弱了我国石油公司国际竞争能力等问题.鉴于我国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国际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积极参与油气资源国际竞争与合作,不断拓展境外资源利用空间和能力;加强全球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开展基础性地质研究工作;提高技术,资金,整体运作的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国内石油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油气资源开发与陕西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差异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发现,油气资源开发对陕西省经济发展是双刃剑,既促进了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又导致了该区域收入增长的不均衡发展.然后,又对陕西省地市层面的油气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实证检验发现,油气资源开发在陕西省地市层面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在加入技术、人力等变量影响时,这种正向关系被大大减弱了.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产业发展受各种因素影响,通过文献分析及专家访谈,确定资源型产业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包括资源条件、产业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内部管理包括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和财务运营三个方面,共36个因素。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探索性检验剔除5项对量表信度及效度造成影响的因素,最终保留31项影响因素并构建结构方程进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外部环境及内部管理均对资源型产业发展有显著性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内部管理的变化,进而继续对资源型产业产生影响;外部环境方面资源条件和产业环境影响较大,法律政策和环境仍有进步空间;内部管理方面生产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运营均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研究认为可从影响因素角度出发,促进资源型产业发展和升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油气资源勘查进程及保障形势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制约我国油气资源找矿突破的几个主要制度因素,并分析了国家已建立的油气资源勘查管理制度对促进油气资源勘查进程的积极意义。为使油气资源勘查管理制度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和地质规律要求,本文提出了要进一步规范准入门槛,严格退出管理,健全和完善勘查区块管理制度,以促进油气资源找矿大突破,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大幅度降低对外依存度。  相似文献   

20.
分析武汉市各类产业空间差异化的集聚性特征,划分武汉市产业圈层结构,为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武汉市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为基础,建立产业活动分类基准,采用ArcGIS软件的空间核密度分析武汉市产业集聚特征,利用标准差椭圆测算产业的中心性和方向性,并以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划分武汉市的产业圈层结构。研究表明:1)武汉市农林业呈现出“两核多点”的集聚态势,采矿业在黄陂区和江夏区呈现出块状与多点集聚格局,而其他产业均呈现主城区核心集聚和乡村多点集聚特征,其中第三产业的次级中心围绕着新城发展。2)各类产业发展方向均为东北—西南方向,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是沿主城区长江沿岸向外扩展。3)武汉市产业发展具有典型圈层结构特征,外圈层以第一产业和采矿业为主,中间圈层以其他第二产业和部分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主;而内圈层以医疗,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服务业为主。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应对武汉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态势,武汉市未来产业可依托陆港枢纽、空港枢纽和科技发展优势,引导产业向西北—东南方向集群式发展,而产业空间将仍是以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内圈层,以现代专类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集聚中圈层,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融合外圈层的“一核多点三圈”格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