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保障安庆铜矿产量的要求,加快矿山深部矿体的开采进度,对1~#矿体深部残矿的回采区域进行了工程调查与安全性评估。结合深部采场底部胶结充填体原位取芯,获得了采场充填强度的分布规律,进而提出了残矿回采布置方案。通过FLAC三维数值软件,对-618m水平以下新规划的采充时序进行模拟分析,从最大主应力云图可知,在残矿采场回采过程中下向揭露的胶结充填体能够保持稳定,表明不留设-618~-640m水平矿柱的回采方案安全可行。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残矿回采布置方案进一步优化,实现1~#深部残矿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2.
梅山铁矿东南区破碎采场节理裂隙发育,矿岩稳固性较差,矿石回收率低,存在大量残矿。为了充分回收上部分段残矿,开展了诱导冒落回采试验研究。根据该区域的结构面调查和稳定性分级,-303和-318 m分段矿体稳定性分级处于不稳定 极不稳定范围,易冒落。基于拱形冒落的原理,分析了顶板围岩的受力状态,计算出引起回采空间顶板岩体破坏的持续冒落跨度为34.2 m。由此设计了诱导冒落法两步骤回采方式,先进行-303 m分段岩体诱导冒落,后进行-318 m分段冒落矿石的回收。为了减小炮孔的破坏程度,缩短-318 m分段回收分段炮孔的长度。设计在-303 m分段S5~S8正常回采进路中间补打加密进路。根据矿石的流动规律和残矿的空间位置,设计将-318 m分段S7和S8进路作为主堑沟回收巷道,S6和S9作为辅助回收巷道。根据现场回采试验,-303 m分段S5和S6进路视在回采率分别达到了151.18%和193.97%;-318 m分段S7和S8进路视在回采率分别达到了129.15%和134.05%,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许水胜  成涌  黄敏  陈小康 《采矿技术》2013,13(1):14-16,51
在矿山生产实际和采矿设计中,确定安全、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是矿山安全高效生产、提高矿山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以铜绿山矿残矿采场的回采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残矿回采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残矿回采过程中布置3条矿柱,并选择矿柱宽度为3 m时能保证残矿回采的安全,可为同类型残矿的回采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对大团山-580 m中段以上现场地质调查及矿岩取样的基础上,为尽可能地利用现有采准系统,在空区不进行前期充填的情况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手段,以回采宽度划分回采方案,对大空区高应力条件下盘区矿柱的部分或全部回采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矿柱内部应力及位移变化规律,结合前期的岩石力学理论分析,得出最优方案,保证回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基于FLAC3D稳定性分析的残矿回采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最大限度回收红透山铜矿浅部中段高品位矿柱,以-47 m中段残矿为研究对象,利用3D Mine软件建立了残矿三维模型,结合残矿形态及赋存条件提出了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残矿回采方案,利用midas/gts和FLAC3D软件对残矿回收过程中矿柱的水平位移和最小主应力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表明红透山铜矿浅部中段残矿的回收宜采用中深孔落矿嗣后充填的采矿方法;回采过程中大部分矿柱是安全可靠的,但1#、9-1#、9-2#和10#间柱在回采模拟过程中会发生较大水平位移,可在采用一定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回收,或留作永久矿柱不予回收。  相似文献   

6.
黄沙坪矿区残矿回采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李海洪 《采矿技术》2003,3(1):17-18
分析了黄沙坪矿区残采的分布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矿区残矿回采所应遵循的“安全第一,效益优先,统筹规划”等三大原则,并在对残矿进行简单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残矿回采方案和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广山矿残留矿柱回收工程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详细分析大广山矿一期开采残留矿柱分布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崩落法结合受矿漏斗出矿的联合矿柱回采法,即先人工崩落矿柱,利用放矿漏斗在覆盖岩层下集中放矿,对分布矿柱回收工程的17m厚预留矿体隔层的稳定性和生产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经济分析评价结果说明矿柱回收工程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在安庆铜矿120m高阶段大直径强化开采试验研究中,为优化矿柱回采顺序,研究矿柱回采过程中两侧充填体的稳定性,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应用相似原理,进行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矿柱回采顺序应从矿体中央向两翼间隔推进;回采过程中两侧充填体总体上是稳定的;回采后应及时对空区进行尾砂充填。  相似文献   

9.
冶山矿业有限公司经过50余a的开采,矿产资源几近枯竭,为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需对矿山残矿进行回收。主要对-60 m中段的-6022-0#、-6022-1#两矿块顶柱回采的开采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冶山矿业有限公司经过50余a的开采,矿产资源几近枯竭,为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需对矿山残矿进行回收.主要对-60m中段的- 6022-0#、- 6022-1#两矿块顶柱回采的开采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由于被迫在覆盖岩下放矿和矿体中夹石的大量存在,厂坝铅锌矿李家沟矿区出矿品位持续低迷;矿区902 m中段矿体品位高且赋存完整,超前回采该区域富矿可有效提升李家沟矿区出矿品位。根据902 m中段工程地质和矿体赋存特征,运用Mathews稳定图法,优化了采场极限暴露面积和结构参数。在对采空区塌陷大面积连锁冒落效应致灾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开挖工程围岩系统的协同承载作用突变模型,分析了超前开采区域矿柱和顶板的稳定性,并提出了采空区嗣后充填和建立地监监测系统的安全措施。实践结果表明:结合Mathews稳定图法和有限元软件分析,可以实现数据的相互验证和决策,为李家沟矿区902 m中段超前回采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某矿山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生产,为详细分析2种采场结构参数方案(矿柱长度分别为10 m和15 m)对应的采场稳定性情况,以位于矿区150 m水平、二采区范围内的矿房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FLAC3D软件耦合建模数值模拟分析方法,讨论了不同矿柱长度下矿体上下盘及顶底板的应力、位移和塑性区的力学响应规律。研究表明:2种方案对应的采场稳定性良好,考虑到高效开采要求,推荐选择矿柱沿走向长度10 m、采场沿走向长度40 m、采场宽度20 m、阶段高度90 m为采场最佳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3.
云锡松矿+1 360 m中段以下的30-14#矿体特点是含水率高、围岩松散破碎、回采率低。为达到深部矿体安全、科学、经济的回采要求,根据矿山现有的设备配置和富水破碎矿体特殊开采条件,提出下向进路式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技术方案和坑道涌水治理措施,并进行现场试验验证。现场试验与应用结果表明,该采矿方法在实现采充平衡方面能够应用的很好,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涌水对井下采矿作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顺利开采某矿区+448中段的复杂破碎钨矿体,提出了底部结构预支护的水平深孔留矿法开采技术方案。方案采用脉外采准、水平扇形炮孔崩矿、采场留矿、中空锚杆注浆和光面爆破等技术,可有效解决底部结构布置、炮孔施工与易错位和围岩稳定等开采难题。  相似文献   

15.
华东某金矿属于贵重金属缓倾斜类难采薄矿体。针对原采矿方法中存在的矿石损失贫化率高,采场生产能力低的问题,提出了充填开采新方案。新方案基于矿体和围岩均稳固的矿岩性质,增加采场的长度、阶段高度至100、50 m,提高开采分层高度至5 m,结合机械化开采生产效率高、作业安全的特点提出机械化上向水平高分层充填采矿法。为增大采场生产能力,降低矿石的损失率和贫化率,减少矿石开采成本,采用两步凿岩、分次出矿、一次分区充填的不留矿柱连续回采工艺,充填物料选用复合早强胶结材料和尾砂。生产实践表明:新方案回采效率明显增加,采场生产能力提高40%左右,矿石损失率和贫化率分别下降6%、5%,采矿直接成本与原采矿方法相当,矿山开采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银硐子银多金属矿生产探矿过程中又遇到大量明清古采区,使得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更为困难。初步查明古采区位于矿体中部,上盘剩余矿体厚4~7m,下盘剩余矿体厚6~8m。为保证矿山经济效益和安全开采,设计采用下盘矿体与上盘矿体分采合出连续采矿法分两步回采古采区剩余矿体,具体方案为:首先,采用抛掷爆破方式将古采区下盘剩余矿体崩入古采区内;之后,崩落上盘剩余矿体和一部分上盘围岩覆盖在下盘崩落矿石上;采用截止品位放矿矿方式,将崩落的上盘围岩废石永久留在采空区内。该方案能充分利用矿山正常开采时的采准切割系统,在减少采切工程量的同时也避免了残矿回收与正常开采之间的互相干扰;人员不进入采空区,安全性好;上、下盘剩余矿体均可沿走向连续回采,生产效率高。试验采场应用期间,上盘矿体与上盘矿体分采合出连续采矿法采出古采区残矿资源量23000t,创造经济价值181万元,应用效果极好。  相似文献   

17.
千枚岩采场支护结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千枚岩采场围岩严重片帮问题,建立相似材料模型,对千枚岩采场稳定性进行模拟。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预留原生点柱可以有效降低采场中部拉应力。回采过程中,在距底柱16m和28m处保留原生点柱对采场围岩进行支护,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地压作用对采矿作业造成的危害。研究表明矿柱断面为4m×4m是合理的,预留矿柱的矿量远远小于因上采高度增加而多回采的矿量,且大大提高了矿石的回采率。该模拟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佛子矿长期采用浅孔留矿法回采矿体,在矿体上部残留有大量未回收间柱,该矿拟回收104号矿体138m中段的部分间柱。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开采现状及抽柱法、削柱法2种间柱回收方案进行模拟研究。其中,对开采现状的模拟表明,138 m中段间柱和采空区顶底板的应力值均小于该中段矿岩体的破坏强度,说明该中段暂时处于稳定状态,可以进行矿柱回收。对抽柱法和削柱法回收间柱进行模拟表明,间柱回收后,区域内的应力值较回收前有一定的增长,但削柱法回采下的最大压应力和最大拉应力增幅均小于抽柱法,说明削柱法方案优于抽柱法方案;削柱法回采间柱后,该中段的应力值已接近矿岩体的破坏强度,应在回采完毕后,对残余矿柱进行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9.
张庄铁矿首采中段即将结束,由于-390 m新中段矿体水平厚度变大,且采矿阶段高度由60 m变为85 m,为确保高阶段采场分步骤安全回采,并能保证矿山生产能力,研究将矿体厚度按推荐的采场安全长度140 m分为2种采场布置方式,并采用间断和连续2种不同形式的隔离矿柱,通过3D σ有限元法模拟计算分析2种形式共6组尺寸方案的隔离矿柱应力变化趋势,最终确定在矿体厚度为100~140 m时,采用10~12 m宽的间断隔离矿柱;矿体厚度大于140 m时,采用18~20 m宽的连续隔离矿柱。结果为采场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