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是根据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做出的,是直面新时代矛盾,突破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就是我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  相似文献   

2.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2009—2019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二者的协调发展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与分解,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为0449和0.490,年均增长率为5.84%和7.1%,总体呈上升趋势,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2)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水平不高,均值水平为0.55,但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2019年达到0.629,由濒临失调阶段最终转向初级协调阶段,说明二者开始实现协调发展;3)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耦合协调度均值水平表现为“下游领先、中游居中、上游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为0.59、0.561和0.529;4)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二者协调度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均值高达46.97%,其次是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值为33.54%。据此提出打造区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探索差异化政策和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华坚  庞丽 《资源与产业》2020,22(4):12-22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科技金融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构建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采用熵权法和时序全局因子法进行测算。以长江经济带2007—201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为因变量,以科技金融发展指数为协变量,运用单因素协方差法,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呈现“下游>上中游”区域差异;2)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省市发展差异,但消除科技金融发展影响后,各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缩小。科技金融是形成长江经济带9省2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应重视科技产业与金融机构的结合,适当平衡科技金融资源,缩小省市之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以京津冀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样本,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态势,2011—2015年耦合协调度明显下降,2015年之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则明显回升,其中,耦合度持续上升,耦合情况向好及以上的城市占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数量的84%以上;2)协调度时空格局基本未变,除北京协调度始终保持高位以外,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四个城市始终处于第二梯队;3)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来看,北京、天津和廊坊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整体呈现出从中心向东南外围辐射,且从东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正的全局自相关,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地理上往往更接...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突出且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把握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驱动因素以及水资源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和谐平衡关系对推动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slacks based measure)模型和熵值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2011—202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结合Tapio脱钩模型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最后运用Tobit模型检验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年均值小于1,未达到有效状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两指标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均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研究期内存在波动,经历了弱脱钩—强脱钩—扩张性连接—弱脱钩—扩张性负脱钩—强脱钩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和政府影响力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产生了正面影响,而产业结构、用水结构则降低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经济效益、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高效发展6个维度构建了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理想点法(TOPSIS)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并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炭工业2000—2019年的高质量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但产业规模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和“短板”有所不同;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维度在研究期内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提升,但绿色发展和高效发展的提升速度相对较慢;煤炭工业6维度发展耦合协调度稳定上升,但尚未进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强国战略至关重要.本文明确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理清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生态绿色、安全健康、集约高效、和谐共享、开放合作等七大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在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政府与市场两大主体在矿业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都可能面临"失灵"困境。行业协会作为独立于政府与企业的第三部门,成为平衡政企利益的尝试路径。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矿业行业协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充,结构趋于完整,功能体系愈发健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我国矿业行业协会参与绿色矿业建设具有多重路径,具体包括:引领创新转型、宣传绿色理念、协调矛盾纠纷、搭建开放平台、促进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伟 《中国煤炭》2020,(5):19-22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兖矿集团克服疫情防控任务重、生产组织难度大、物流运输受阻、市场需求疲软、主导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等困难挑战,坚持早动手、快行动、严措施,提出战时“七项纪律”,创新组织“四项行动”,严格防控“六项标准”。同时,兖矿集团准确分析、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科学把握关键节点,创新实施以复工复产保防控、保市场、保供给,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兖矿集团实现逆势增长,取得首季“开门红”。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发展理念背景下,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是兼顾各方面多要素的均衡发展,各要素既是衡量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也是影响矿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符合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框架下抓住矿业经济发展动力,发挥各地区位优势,是促进我国矿业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初级产品供给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环境、技术、产业、管理4个方面选取影响矿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依托2005—2020年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随机森林的多重插补法对数据进行补全,从而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研究我国矿业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因素是推动我国矿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对矿业经济存在一定的推动作用,管理因素对矿业经济存在一定抑制作用。在全国层面,应当规范市场环境,引进投资,促进矿业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深入贯彻“两山”理论,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增效。另外,本文根据各地区矿业经济发展主导因素的不同,将31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环保反馈型、管理优先型、产业驱动型、技术支撑型4种类型,各地区应当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发展矿业经济。  相似文献   

11.
构建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从时间序列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耦合度整体由低水平耦合向拮抗阶段转变,协调度由微度失调向初级协调迈进;2)从空间分布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呈现“东北向西南递减”的格局特征,随时间演进,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主的高值中心,并逐渐向周围辐射,但空间溢出效应还未完全显现;3)由于污染排放的流动性特征,大气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特征。因此建议政府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在不同城市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区划边界、探索区域边界融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测算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程度,分析其分布特征,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来看,商务服务业集聚度最高,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指数为0.04~0.06,总体呈“U”型变化趋势。从区位熵测算结果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有不足1/3的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熵大于1,呈现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和合肥为副中心的“一主三副”的集中态势,而其他城市的集聚程度较低。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一定的行业异质性:金融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虹吸效应;科技服务业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小。总体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区域差异,应当注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各类行业的均衡、健康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单一化;同时也需要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其空间集聚,从而缩小核心城市和偏远城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评估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及高级化水平,分析影响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因素,为黄河流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建议与参考。根据2009—2018年黄河流域三次产业产值数据及就业情况,利用Hamming贴近度、Moore结构指数测算流域产业的合理化及高级化水平;在无标度网络的情形下,根据得出的结果,结合改进SIR模型对产业优化效果最为显著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从横向来看,黄河流域下游的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贴近度最高,中游次之,上游的贴近度最低,其中上游的平均得分为0.783 4,中游为0.795 6,下游为0.817 6;从纵向来看,合理化程度逐渐上升,产业状况整体呈向好发展态势,但上中下游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2)从区域维度来看,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最高,平均值达到了8.792 0,上游地区与中游地区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均值分别为6.296 0和6.305 5;从产业结构变动速率来看,下游地区从2009年的1.597 7上升到2018年的15.895 1,增加了14.297 4,中游地区上升了9.183 4,上游地区上升了9.536 9,三大区域总体呈现“上游崛起、中游起伏、下游领先”的发展格局;3)在产业的初始比例以及产业优化成功率和失败率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产业影响力对优化结果几乎不起作用;而调整优化成功概率及优化失败产业再优化可能性时,产业优化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黄河流域产业结构现状及仿真模型的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省(区)政府应加大产业优化支持力度,注重对失败产业的再升级指导;中上游地区应把握“一带一路”政策机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而下游地区则应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14.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至关重要。在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素分解结构法与主客观赋权法,从自然与社会资源的角度建立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趋势)构建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格局, 以期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根据测评结果,使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功能,从差异性角度,将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较低水平与低水平4类,将发展协调度分为高协调、中等协调与低协调3类。从自相关性角度,分析全局与局域层面的聚集分散特征,并根据资源配置与发展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各子系统特征各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协调性整体上呈“中高西低”的特征。2)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聚集分散特征。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系统的空间聚集性最强,社会文化系统空间分散性最强;可持续发展高水平热点集中区位于长三角地区,低水平冷点集中区在云南、贵州地区。最后从有序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加强环境与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地区发展3个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国土开发战略选择的重要基础。以河南省新蔡县为例,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进行改进,构建符合当地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县生态保护重要性总体不高,没有极重要区,重要区面积仅占3.93%,主要分布在新阳高速、大广高速两侧以及汝河、洪河等地;农业生产适宜性总体较高,适宜面积占80.67%,呈现“西部、北部、东部高,中部、西南部、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城镇建设适宜性总体较高,适宜面积占77.24%,呈现“中西部和镇区高,东西部边缘低”的分布特征。今后应按照“五带四片、一区多点”的国土开发战略布局,合理安排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资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和社会进步之间保持高度和谐的过程。本文运用熵值法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并且以金昌市为典型案例,分析了1981—2003年金昌市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各个子系统,提出了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是科学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资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和社会进步之间保持高度和谐的过程。本文运用熵值法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并且以金昌市为典型案例,分析了1981--2003年金昌市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各个子系统,提出了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是科学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吴姣  刘润  黄敏 《资源与产业》2022,24(1):73-85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传导区,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着力点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探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长江中游整体、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外部以及市域多个尺度,定量测度2005年、2010年、2015年、2017年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GeoDa软件对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检验。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耦合度始终保持在拮抗阶段,协调度从初级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2017年长江中游整体协调度为0.53;2)长江中游4个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2017年,除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度达到0.6,进入中度协调之外,其余城市群仍为初级协调,各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外部协调度为0.57~0.62,差异较小;3)市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具有空间差异,中心城市有先发展优势;4)国家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地方发展是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5)协调度空间差异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湖北,高高集聚区主要在江淮城市圈东部,低低集聚区逐渐减少至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实现长江中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浅议科学发展观对土地整理理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将是今后指导我国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理念,也对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介绍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土地整理的关系,全面论述了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管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