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属矿山的开采一般不可避免地造成矿区周围土地的污染.综述了国内外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主要修复方法,并以英国康沃县Geevor废弃铜矿山为试验场,研究了采用表土剥离技术和工业矿物修复技术对矿区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表明,铜污染和强酸性是该矿山土地的最主要问题.将污染土壤表层剥离的修复技术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工业矿物作为改良剂的修复技术,操作相对简单,且能达到修复部分污染、中和土壤酸性和加速自然植被生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矿业为我国经济快速的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其产生了大量荒地,造成了水污染、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以及其他环境破坏,同时加剧了土地短缺。矿区废弃地复垦面积占退化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10%~12%,且恢复过程较为缓慢。金属矿山开采的废弃地往往金属毒性更大,缺乏大量营养物质,更难以恢复植被。目前对矿山环境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基质改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技术,国内大多采取基质改良和生物复合修复方法,并且对于矿山土地复垦采取交替复垦工艺和废石尾矿充填采矿法,及时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针对金属矿山尾矿的资源化利用,阐述了多种基质改良技术及耐受植物的筛选,因地制宜种植耐性大的优良植物,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然而许多成果都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未大规模地进行实际应用。为加快矿山废弃地的恢复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可为矿山生态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某废弃铅锌矿山及周边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风险。以矿山历史开采区内及周边土壤、矿山上下游地下水中的砷、汞、镍、镉、铬、铜、铅、锌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等方法对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受到明显污染,砷、镉、铅、锌污染较严重,主要超标原因可能为矿山开采过程中历史上环境措施不到位,且区域本底值较高。地下水含量未超标。废弃矿山生态风险存在,建议废弃矿山应尽快进行治理修复,地下水应做好长期监测。为废弃矿山后续的治理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 要:针对韶关某铜硫矿废弃矿区生态环境问题,采用先进的“原位基质改良+微生物菌剂+直接植被”改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用生态学的思想解决环境问题。实践证明,“原位微生物基质改良+直接植被”土壤修复技术治理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效果显著。修复10个月后,矿区土壤pH均值由修复前的2.60上升至7.08,NAG-pH均值由修复前的2.62上升至4.63,土壤产酸潜力由高度产酸变为低度产酸,产酸情况已得到较好改善;土壤铅、锌、铜、镉的有效态分别显著下降了49%、45.8%、67.5%、58.6%,显著降低了土壤铅、锌、铜、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溶出,有效地控制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5.
金属矿山开采往往造成矿山土壤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以铅锌矿为例,阐述了重金属污染的产生和赋存状态、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重点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治理措施,介绍了超富集植物筛选方面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浅谈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及其危害,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途径和土壤修复技术。针对金属矿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其污染土壤修复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7.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山的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宝山多金属矿山露天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富含重金属的酸性矿山废水(AMD),是导致周围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露天矿坑宜采用植被修复,尾矿坝和拦泥坝内水体可采取碱中和技术治理。针对AMD的形成机理,应积极研究开发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对该矿山的AMD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金属矿山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治理技术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金属矿山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采矿活动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矿山废弃地土壤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是目前国内外有关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以铅锌矿为例,说明了重金属污染的产生,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从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影响超富集植物提取能力的因素和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运输和解毒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矿山分布全省各地,开采方式主要以露天开采为主。矿山开采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目前通过采用注浆法、充填法、点柱法等多种治理方法,酸性废水中和、石煤自燃绝氧等多种治理技术,土地整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矿山公园等多种治理模式,全省废弃矿井治理及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以敢山煤矿采空区为例分析典型废弃矿井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渭北嵯峨山一带历史开山采石活动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土地损毁,严重影响了大西安都市圈外围景观。以往治理工程多针对采坑底盘及工业广场等平缓场地,在原地形基础上进行植被修复,受损的地貌景观未得到根本的改观,废弃采矿用地也未得到充分的复垦利用。本次研究以嵯峨山CK1、CK2废弃采坑生态修复设计项目为依托,提出通过台阶式整治进行地貌重建、复垦利用废弃土地的综合治理方案,实现对废弃采石矿山开发式治理,修复工程产生的多余石料依规通过政府公共交易平台拍卖回收资金,形成“修复-利用-资金回收”闭环的废弃采石矿山修复模式,旨在为渭北“旱腰带”众多的废弃采石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金属矿山开采后的废弃地(如尾矿库)表面形成极端的生态环境,需要进行生态恢复.简述了恢复生态学在废弃地治理方面所应用的理论基础,总结了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包括废弃地工程处理、植被恢复、区域生态系统重建等途径,介绍了我国在金属矿山废弃地复垦、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改良土壤肥力及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方面所进行的实践,探讨了今后我国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The global imprint of acid drainage problems at mine sites is a clear reminder that generally, natural processes do not adequately ameliorate the acidity and metal contamination produced by oxidizing sulfide minerals. Yet at nearly all such sites, natural attenuation processes occur and may contribute to site remediation.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can b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controlling the transport and fate of certain metal and metalloid contaminants, under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major natural attenuation processes that have been documented at mine sites around the world and discusses how 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 is sometime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activ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to achieve site-specific remediation objectives.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金属矿山的露天采场、浸矿场、废石场、排土场、尾矿库等场地的地表物质特征,将金属矿山场地人工土壤分为基岩型土壤、废石型土壤、尾砂型土壤、尾泥型土壤、岩土型土壤、土岩型土壤、风化土壤和表土共八种类型,对每种类型人工土壤的地表物质特征、颗粒特征、污染特征和土地复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供从事矿山场地修复、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解决矿山环境问题的“九节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山环境研究是建设“美丽中国”,促使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之一。矿产资源开发曾经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出现。目前我国正在面临突出的矿山环境问题,而矿山环境修复治理进度却相对缓慢。为科学解决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诱发的众多矿山环境问题,采用系统工程思路,运用“九节鞭”手段,围绕矿山环境问题梳理、调查、评价与预测、修复治理技术与模式、矿山土地适宜性评价、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研发、法规标准和矿山环境管理等9个方面探讨了逐步攻克和解决矿山环境问题的出路。提出了矿山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案和各类型的效应特征;为规范矿山环境的调查和矿山环境数据采集,制定了矿山环境的现场原位调查技术方法和标准;为把握矿山环境现状和预判未来演化发展趋势,提出了矿山环境现状评价和针对不同开发方案其环境演化趋势预测的方法与模型;针对矿山环境的系统属性,开展了环境问题、修复治理目标、修复治理技术及修复治理模式等研究,建立了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体系;从修复矿山土地资源和矿山土地资源再利用的角度,构建了修复治理后的矿山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以监测矿山环境、分析变化趋势以及预警突发事件为目的,开发了矿山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为直观展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成果、共享修复治理中的经验和教训,研发了基于云平台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矿山环境信息管理系统;整理了矿山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矿山环境法规标准体系特征;阐述了政府和企业在矿山环境管理中的职责。最后,从消除矿山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开发闭坑矿山正效应资源并服务矿业城市经济建设与转型、深部开采矿山环境问题防治理论与方法、地下矿山生态环境、矿山环境问题及其公共安全防治理论与技术装备研发、矿山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与人工智能等角度,展望了矿山环境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刘忠民 《金属矿山》2007,37(8):83-87
为降低国外某钛铁矿强磁粗精矿中的铬含量,使其能用于生产氯化钛白,对其进行了闪速焙烧试验研究。冷态模拟试验确定了闪速焙烧的最佳操作气速为0.61~0.69 m/s,热态试验确定了矿样闪速焙烧的最佳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分别为800 ℃和100 s ,气体流速为0.69 m/s,焙烧产品在干式磁选磁场强度318 kA/m、滚筒转速25 r/min条件下,最终可获得精矿TiO2品位47.18%、杂质Cr2O3含量0.25%、TiO2回收率87.23%的选别指标,精矿质量符合三级钛铁矿精矿质量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含铬钛铁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依据长期从事矿井通风的科研实践,论述和总结了利用金属矿山井下遗弃的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的经验。所谓的遗弃资源包括废弃的人工资源和没有加以利用的自然资源。所谓废弃的人工资源即指人工开凿利用后被废弃的旧井巷、采空区等工程;所谓自然资源即指矿井通风中固有的自然风压、地温效应等资源。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自然风压辅助主扇通风;如何利用遗弃的废旧井巷和空区通风降阻;如何利用地温预热和预冷矿井入风流,实现冬季入风井防冻和夏季井下作业面降温等经验。这些经验对矿井通风中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铅锌矿污染特点及修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铅锌矿污染的一般特点是:多元素复合污染;污染元素赋存形式复杂;常叠加化学药剂的污染;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及不可逆性;部分矿山伴生放射性污染等。针对铅锌矿区的不同污染特点,目前常用的污染修复方法有:电动修复法、含磷物质修复法和植物修复法等。电动修复法适宜于低渗透性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修复时间短、修复彻底、不会引入环境有害物质等优点。含磷物质是一种廉价有效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可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际状况施以不同类型的含磷化合物以降低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超富集植物修复则具有操作技术简单、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能大面积推广的优点,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8.
煤矸石充填塌陷区后是否产生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充填复垦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分析煤矸石充填复垦塌陷区的可行性,以徐庄煤矿煤矸石为例,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实验的方法分析砷(As)、镉(Cd)、铬(Cr)、汞(Hg)和铅(Pb)重金属对复垦环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煤矸石重金属含量很低、性质稳定;在淋溶和浸泡状态下,煤矸石中重金属的水溶性和淋溶性较差,降雨对煤矸石的淋溶作用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煤矸石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研究表明煤矸石充填复垦塌陷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Identifying and prioritising mine sites for remediation is challenging due to inherently complex hydrological systems and multiple potential sources of mine pollution dispersed across watersheds. Understanding mine pollution dynamics in wet temperate watersheds is particularly challenging due to substantial variability in precipitation and streamflows, which increase the importance of diffuse sources. A tracer dilution and synoptic sampl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mined watershed in Scotland to identify the main sources of mine pollutio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oint and diffuse sources of pollution, and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mine site remediation to stream water quality. Using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metal loading datasets, the major Zn and Cd source areas were identified as point sources of mine water predominantly loca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watershed. In contrast, the main sources of Pb were diffuse sources of mine tailings and wastes locat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watershed. In the latter case, mobilisation of Pb occurred primarily from a section of braided wetland and an uncapped tailings area. Importantly, diffuse sources of mine pollution were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source of Pb, and an important source of Zn and Cd, even under steady-state streamflow conditions.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s suggest that treatment of the main mine water sources in the upper watershed and capping of the tailings deposit in the lower watershed could reduce stream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s by approximately 70%. These data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models of mine pollution dynamics in wet temperate watersheds. These conceptual models are important as they: (1) help prioritise those mine sites and features for remediation that will deliver the most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benefit, and; (2) provide a means to quantify the importance of diffuse pollution sources that may increase in importance in the future a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patterns in temperate watershe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