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就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和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指出两者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以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为例,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陶玉霞 《资源与产业》2010,12(4):113-118
生产生产着消费,欲望是可塑的,乡村旅游供给肩负着为乡村旅游者消费“导向”的责任。“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在资源及组合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实现开发导向引导消费趋向,实现乡村性的回归和重塑,使乡村旅游开发成为一种没有经济负担的创造性活动。乡村性的塑造要建立在总体构架、经济支撑、人性解放、传统保护、特色强化的基础上,加强乡村软实力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生态化开发为原则,以小农体系为支撑,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创意中国特色精致产品。  相似文献   

3.
《稀土信息》2006,(5):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还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农村建设,是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生产发展、村容整洁和建立区域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理论及景观格局方法,对我国典型人地矛盾突出的农业—乡镇企业区河南省安阳县曲沟镇1996—2005年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曲沟镇主要景观类型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消长变化,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景观格局进一步协调,生态景观基质仍是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始终是景观中最大的景观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动态控制、景观分层控制等乡村土地利用的景观协调方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生产发展、村容整洁和建立区域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理论及景观格局方法,对我国典型人地矛盾突出的农业—乡镇企业区河南省安阳县曲沟镇1996—2005年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曲沟镇主要景观类型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消长变化,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景观格局进一步协调,生态景观基质仍是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始终是景观中最大的景观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动态控制、景观分层控制等乡村土地利用的景观协调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临县李家山村民宿为例,通过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乡村民宿品牌建设的现状,发现其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结合旅游品牌建设理论,从品牌定位、设计、宣传和维护等方面分析了乡村民宿品牌建设的内容,并提出了乡村民宿品牌建设的对策,以期为山西乡村民宿品牌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宁夏古城村为例,通过实证调查,运用旅游地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阐释对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认知,研究分析乡村旅游对当地回族居民所造成的饮食习惯、亲属关系、女性地位、民族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影响,并从旅游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先锋  何健 《资源与产业》2010,12(1):95-100
本文以宁夏古城村为例,通过实证调查,运用旅游地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阐释对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认知,研究分析乡村旅游对当地回族居民所造成的饮食习惯、亲属关系、女性地位、民族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影响,并从旅游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结合洛阳市旅游地质资源(地质遗迹)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实际,从旅游地学角度归纳洛阳市各类旅游地质景观特征,全面展示总体面貌,确立其战略地位,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两翼六线八区”为内容的战略发展规划设想,深层次地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对洛阳市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各类旅游地质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重要地学研究价值,是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之一。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公园开发、保护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进行动态分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公园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为旅游开发、科普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地质公园遗迹保护缺失、地学文化挖掘力度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当前旅游发展新形势下,旅游行业进入新时代、地学旅游得到新倡导、乡村振兴提出新思路,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矛盾、旅游市场的更新迭代、地质公园的受众群体多元化影响的新挑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在保证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建立健全基础服务设施与管理制度、规范地质公园建设、健全旅游配套设施和景区服务、开发精品地质科普旅游路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助力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广西桂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类型丰富,形态典型,系统完整,科学价值高,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在分析桂平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其较好的区位和客源市场条件、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和人文景观,设计观光旅游产品,地质科考和科普教育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乡村、民族风情旅游产品,探险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期为桂平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其他类似地质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敬 《资源与产业》2008,10(1):94-96
在当前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借鉴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公众参与土地管理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自然景观、山地气候、山地生物、地震遗迹、乡村形态、山地文化多样性明显。5·12大地震后,龙门山地区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开发集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地质科考、宗教体验、乡村度假于一体的山地旅游潜力巨大。结合龙门山地区旅游开发环境与资源特色,提出基于主题旅游、城乡统筹、点—轴理论、多位一体理念的山地旅游开发战略,旨在为龙门山地区灾后重建、建设中国山地旅游示范区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自然景观、山地气候、山地生物、地震遗迹、乡村形态、山地文化多样性明显。"5·12"大地震后,龙门山地区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开发集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地质科考、宗教体验、乡村度假于一体的山地旅游潜力巨大。结合龙门山地区旅游开发环境与资源特色,提出基于"主题旅游、城乡统筹、点—轴理论、多位一体"理念的山地旅游开发战略,旨在为龙门山地区灾后重建、建设中国山地旅游示范区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黄一帆 《现代矿业》2020,36(7):20-22
地质文化村作为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和推进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引发了国内地质界和旅游界对其相关政策理论及实践探索的研究。选取潭头—平甸村为研究对象,提炼其地质遗迹资源禀赋,结合村庄文化特色,确定恰当的主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旅游资源开发思路。为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本文简述了我国农村当前信息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信息意识薄弱、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东中西部农村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障碍因素,进而提出了今后农村信息化发展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至关重要。在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素分解结构法与主客观赋权法,从自然与社会资源的角度建立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趋势)构建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格局, 以期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根据测评结果,使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功能,从差异性角度,将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较低水平与低水平4类,将发展协调度分为高协调、中等协调与低协调3类。从自相关性角度,分析全局与局域层面的聚集分散特征,并根据资源配置与发展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各子系统特征各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协调性整体上呈“中高西低”的特征。2)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聚集分散特征。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系统的空间聚集性最强,社会文化系统空间分散性最强;可持续发展高水平热点集中区位于长三角地区,低水平冷点集中区在云南、贵州地区。最后从有序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加强环境与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地区发展3个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以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等地质遗迹为主,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类型多样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为冠豸山丹霞地貌和赖源岩溶地貌。公园在遵循保护地质遗迹、科学普及和旅游发展的原则之上,以发展“旅游+地质”为基础,开辟了“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革命)”等多方位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但在发展“旅游+研学”“旅游+民俗”“旅游+生态”和“旅游+互联网”等方面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以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等地质遗迹为主,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类型多样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为冠豸山丹霞地貌和赖源岩溶地貌。公园在遵循保护地质遗迹、科学普及和旅游发展的原则之上,以发展“旅游+地质”为基础,开辟了“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革命)”等多方位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但在发展“旅游+研学”、“旅游+民俗”、“旅游+生态”和“旅游+互联网”等方面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土地整理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土地整理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已逐步走上正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土地整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正面临着艰难的挑战。当前,土地整理在理念、体制、机制、法制等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努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土地整理更强大的功能,为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