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卜显忠  陈瑶 《金属矿山》2019,48(7):118-123
随着硫化铅锌矿资源的日益减少,氧化铅锌矿的高效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推动氧化铅锌矿选矿技术的进步,促进氧化铅锌矿的开发与利用,基于该类型矿难选、回收率低的现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后,综述了我国氧化铅锌矿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氧化铅锌矿的浮选工艺、重(磁)-浮联合工艺、选-冶联合工艺。重(磁)-浮联合工艺、选-冶联合工艺对生产条件要求较高,生产成本偏高,不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硫化浮选是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方法,也是氧化铅锌矿选矿中最有前途的工艺方法。但硫化反应速度慢、硫化物薄膜易疏松脱落以及过量的硫化剂对浮选的抑制等问题急需解决。今后发展路线可以从浮选过程中的硫化转移到磨矿过程中的硫化,或者采用缓释型硫化剂及低溶解度的含硫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氧化铅锌矿的性质和难选的主要因素,旨在介绍国内在氧化铅锌矿的选别方法,以及国内在氧化铅锌矿处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氧化铅锌矿发展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易选硫化铅锌矿石资源的日渐减少,市场对铅锌金属的强烈需求推动了难选氧化铅锌矿石浮选技术的进步。为了系统展示难选氧化铅锌矿石浮选技术的进展,从硫化钠硫化浮选法和硫磺硫化浮选法等2方面总结了硫化浮选技术的进展情况,从重选-浮选联合工艺和选冶联合工艺等2方面总结了联合工艺技术的进展情况,从絮凝浮选法、螯合剂浮选法、组合捕收剂浮选法和组合抑制剂浮选法等4方面总结了基于新药剂的浮选技术进展情况,最后对氧化铅锌矿石浮选技术发展的方向展望。  相似文献   

4.
氧化铅锌矿石的浮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白铅矿及菱锌矿先经 Na_2S 处理,再与捕收剂作用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矿物的表面研究工作。红外光谱及 X 射线光电子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白铅矿表面存在有铅的氧化物及硫氧化物结构,这些化合物结构是导致黄原酸盐稳定附着的主要原因。然而,对菱锌矿来说,只有硫化锌和胺—锌络合物的协同效应才使矿物表面充分疏水。试验了许多不同官能团的捕收剂,试验证明某些药剂是白铅矿和菱锌矿的捕收剂。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硫化铅锌矿的不断减少,对氧化铅锌矿的选别和利用日渐受到重视。本文介绍利用浮选、湿法浸出和联合流程的方法回收氧化铅锌矿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6.
氧化铅锌矿石选矿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迄今,还有大量的矿石未进行处理,这是因为这种难处理矿石的矿石的矿物组成复杂、有用矿物与脉石紧密共生、目的的矿物表面附有它种矿物薄膜或者被它种矿物包裹以及原矿有色金属含量太低。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大量的目的矿物随尾矿流失。难选氧化铅锌矿可用下述新的联合法富集,即先用元素硫或黄铁矿使氧化矿物硫化,然后用磁选和浮选法选别已硫化的氧化矿石。试验证实,用硫化法获得硫水的硫化锌和硫化铅是可行的。在硫化过程中,虽然黄铁矿分解得到的产品的疏水性降低,但所生成的磁黄铁矿的导磁率增加。根据上述原因,制定出难选细粒氧化铅锌矿石的选矿新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7.
赵荣艳  范娜  段珠 《现代矿业》2013,29(7):125-127
新疆某氧化铅锌矿铅、锌氧化率高,矿石中矿物结构及嵌布特性复杂且回收难度大,为合理开发利用此矿石,进行了浮选工艺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先硫后氧工艺流程,最终获得了铅总回收率为95.20%,硫化铅精矿铅品位为72.02%、铅回收率为47.92%,氧化铅精矿铅品位为58.38%、铅回收率为47.28%的满意指标。  相似文献   

8.
铅和锌是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金属原料,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易选别的硫化铅锌矿石难以满足铅锌资源的需求.硫化铅锌矿的分离一直都是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铅锌矿中各目的矿物紧密伴生,各种离子对目的矿物作用复杂等多种原因导致其高效分离和综合利用困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和分析了硫化铅锌矿难以分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云南某氧化铅锌矿原矿含铅1.44%, 含锌7.04%, 泥化严重, 且嵌布粒度细, 针对该矿石, 在不脱泥的条件下, 采用硫化-黄药法浮铅和硫化-胺法浮锌工艺流程, 并对传统的药剂制度进行了改进, 最终获得了铅品位为30.74%、铅回收率为64.66%的铅精矿和锌品位为23.51%、锌回收率为71.02%的锌精矿, 实现了铅、锌的分选回收。  相似文献   

10.
某难选氧化铅锌矿选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某难选低品位氧化铅锌矿的选矿试验研究,开发出有效处理的全浮选工艺.硫化矿采用优先浮选,再采用调整剂和高效捕收剂实现了氧化矿的浮选,使Pb、Zn精矿品位分别达到66.10%、19.41%;回收率88.29%、87.09%.  相似文献   

11.
锡铁山氧化铅锌矿选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锡铁山氧化铅锌矿进行了细致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揭示了该氧化铅锌矿难以选矿处理的原因 ,进行了系统的选矿试验研究 ,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流程和最佳的浮选条件 ,以及开路试验和闭路试验。闭路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捕收剂GS -1、抑制剂CaO +ZnSO4 、矿泥分散剂NaCO3浮选该氧化铅锌矿 ,获得的铅精矿产率为 5 .5 9%、品位为45 .2 6%、回收率为 72 .48% ,锌精矿产率为 13 .64 %、品位为 45 .71%、回收率为 74.78% ,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陇南某氧化铅锌矿石选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陇南某铅锌矿矿石因氧化程度高、矿物嵌布粒度细、易泥化而非常难选,尤其是锌的回收十分困难。试验针对矿石性质,按照先浮铅后浮锌的原则流程,在传统的硫化浮选工艺基础上,采用氧化锌矿物的复合捕收剂5N,最终获得了铅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1.58%和72.64%、含锌6.88%的铅精矿及锌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39.71%和72.47%、含铅0.40%的锌精矿,成功实现了氧化铅锌矿石的有效分选。  相似文献   

13.
某氧化铅锌矿选矿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松春 《有色矿山》2002,31(2):25-28
某氧化铅锌矿石氧化率高达92%以上,采用硫化-黄药法浮铅,硫化-胺法浮锌的不脱泥浮选工艺,并采用D6调整剂,可获得铅精矿含铅60.89%,含锌5.84%,铅回收率92.72%,锌精矿含锌36.4%,含铅0.5%,锌回收率83.22%的试验指标。生产实践结果表明工艺条件合理,指标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4.
李广涛  谢贤 《现代矿业》2013,29(8):173-174,177
以铅、锌品位分别为4.95%、12.53%的云南某氧化铅锌矿为研究对象,通过选矿试验,得出采用先铅后锌的优先浮选工艺流程是可行的,其闭路试验获得的铅精矿铅品位、回收率分别为41.56%、67.67%,锌精矿锌品位、回收率分别为28.83%、54.74%。  相似文献   

15.
中国硫化铅锌矿选矿技术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磨矿流程、浮选流程、浮选药剂以及综合回收其他元素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硫化铅锌矿选矿工艺.着重归纳了中国的经验与创造,并且有生产实践的数据和实例.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硫化铅锌矿资源情况,并且阐述了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四川某氧化铅锌矿石,采用先铅后锌、不脱泥直接浮选工艺进行了系统的选矿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粗3精2扫浮铅、1粗4精2扫浮锌、中矿顺序返回的闭路试验流程处理该矿石,可以获得铅品位为61.95%、含锌3.16%、铅回收率79.59%的铅精矿,锌品位为37.53%、含铅1.18%、锌回收率80.12%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17.
18.
四川某氧化铅锌矿石铅、锌品位分别为3.60%和9.19%,矿石氧化程度非常高,铅、锌氧化率高达90%左右,且主要铅、锌矿物嵌布粒度微细,属难选铅锌矿石。为确定该矿石的合理选矿工艺,对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325目占96.74%情况下,以硫化钠为铅矿物硫化剂、戊基黄药为浮铅捕收剂,以硫化钠为锌矿物硫化剂、硝酸银为活化剂、水玻璃为矿泥分散剂和脉石矿物抑制剂、十八胺为浮锌捕收剂,采用1粗1扫3精选铅、1粗2扫3精选锌、中矿闭路返回流程处理该矿石,可获得铅品位为48.61%、回收率为86.15%的铅精矿,锌品位为40.14%、回收率为65.04%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19.
云南某氧化铅锌矿选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针对云南某氧化铅锌矿进行优先浮选—摇床重选工艺流程、优先浮选和优先浮选—浮选+重选工艺流程研究,试验得到铅品位54.12%、锌品位6.29%、铅回收率83.51%的铅精矿和锌品位41.78%、铅品位0.76%、锌回收率63.12%的锌精矿,有价元素得到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20.
云南某氧化铅锌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某氧化铅锌矿嵌布粒度微细、伴生关系复杂、含泥量大且原矿品位低.通过多种方案的比较,采用硫化钠作铅矿物活化剂、丁基黄药作捕收剂优先选铅;选铅尾矿用十八胺作捕收剂的试验方案,获得了含铅50.60%、铅回收率为77.65%的铅精矿,以及含锌40.39%、锌回收率为75.85%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