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四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沿着"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逻辑进路,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摹写--建构--运用的过程.其实质是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逻辑发展过程.这条与"实践--理论--实践"道路相悖的道路选择既有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方面,但也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今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入探索中发现的疑问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甚至可能误导一些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统而论之,而应当指出它们中的哪一个需要中国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是不同的.就中国化而言,其具体内涵体现在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等内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实事求是也是"事是求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重建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构建中国的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清除所谓"官方文化".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为中国选择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视角,论述毛泽东的杰出贡献.毛泽东坚持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实残中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向前推进莫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和发展历程上存在明显的异同,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借鉴佛教中国化的经验,立足时代、放眼全球,进一步推动自身的中国化进程.同时,马克思主义要和其他中国文化要素结合,形成中国新文化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与充分发挥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积极社会作用的"双赢",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探索和正确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的前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这一基本问题都曾做出过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胡锦涛的贡献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求真务实"的高度概括;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的思想地位;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明确了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的大众化等.胡锦涛的探索和回答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创新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曾经在学术界取得广泛共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现在遭遇到了新的挑战.因此,对目前学界的认识逐一评析,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显得十分必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进步,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学界出现了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8.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思想信仰的非理性化与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相脱节、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带来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瓶颈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以育人文本,创新宣传教育载体,转变工作观念,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本质上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要求的理论创新是为了解决时代课题和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矛盾的理论创新:是发现了新规律,有了新办法的理论创新;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解放思想,说出新话;既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又不囿于实战经验、群众经验的表面;既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9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许多历史经验,其中科学分析和全面把握中国国情,立足中国的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始终保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倾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积极总结和提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