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金相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手段研究了热挤压态Cu-Al2O3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挤压态Cu-Al2O3弥散强化铜合金的主要强化机制是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同时对不同强制机制对合金强度的贡献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无粘结剂硬质合金具有比传统硬质合金更优异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近几年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无粘结剂硬质合金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介绍了几种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真空烧结-热等静压、热压、气压烧结、放电等离子烧结和PPC等方法;比较了这种合金与传统硬质合金的性能;指出了发展这种合金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纳米Al_2O_3陶瓷粉料喷雾干燥制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对纳米Al_2O_3粉体进行造粒,研究了浆料固含量、粘结剂含量及分散剂含量对喷雾干燥粉体颗粒形貌、结构、松装密度和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料浆固相含量为50%,分散剂和粘结剂分别为固相质量的0.04%和1.0%时,浆料具有合适的粘度和最佳的分散稳定性,喷雾造粒得到的粉体为球形,表面光滑致密,具有较高的松装密度和流动性,能满足各种压制成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以微晶蜡等有机物作为粘结剂,进行WC-10Co(YG10)硬质合金的注射成形研究。原料粉末和粘结剂经混炼、破碎和过筛得到喂料,随后进行注射成形、脱脂和烧结。考察了注射温度、注射压力等工艺参数对成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注射参数为注射温度为150℃、注射压力为11 Mpa和模温为40℃的条件下,可获得密度较高且无缺陷的注射成形坯体。成形坯体经溶剂脱脂和热脱脂后,最终在1 400℃真空烧结90 min,可获得相对密度达99.5%、抗弯强度达2 019 MPa、硬度为91.7HRA、钴磁为8.76 Gs·cm3/g的YG10烧结体。  相似文献   

5.
配碳量对放电等离子烧结无粘结剂纳米WC硬质合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配碳量对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无粘结剂纳米WC硬质合金的烧结行为、相组成、致密度、硬度及晶粒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纳米WC粉直接烧结,样品的晶粒度为300~400nm,致密度及硬度均较高,但主相变为缺碳相WC1-x和W2C配碳量为0.05%~0.25%时,样品中有少量缺碳相;配碳量为0.40%时,可以正确成相;配碳量为0.50%时,则出现游离碳;粉末配碳球磨后,因烧结过程提前到较低温度下完成,1800℃烧结时晶粒急剧长大且不均匀。  相似文献   

6.
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温强度、高导电、导热的特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复合材料为例,综述其制备工艺、性能分析、强化机理及应用领域,并预示了其在冶金企业应用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7.
国外WC-Co硬质合金中钴的替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外WC-Ni,WC-Co-Ni及WC-Fe-Co-Ni等系列新型粘结剂硬质合金以及WC-Fe、WC-Fe-Co及WC-Fe-Ni等硬质合金的研究情况,并对以铁、镍代钴的硬质合金研制特点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纳米晶硬质合金以其优异的性能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纳米晶硬质合金的发展状况,包括新型粘结相纳米晶硬质合金、无粘结相纳米晶硬质合金、梯度纳米晶硬质合金以及涂层纳米晶硬质合金等一系列新型纳米晶硬质合金,展望了纳米晶硬质合金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和研发重点,为现代硬质合金材料及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Al_2O_3—B_4C弥散芯块材料烧结试样的硼含量测定、显微组织观察及其热力学分析,探讨了该材料在氢气高温条件下硼脱埙机制和影响因素。认为严格控制气氛含水量是阻止其脱损的关键,实验证明选用配制适当的W—X填料能有效地控制硼脱损。  相似文献   

10.
以通常的钴盐溶液和草酸铵为原料,通过仔细控制工艺条件、使用表面活性剂和其它添加剂,制出符合特定要求的草酸钴,进而制得纳米钴粉。用透射电镜(TEM)、BET氨吸附、X-射线衍射和还原-吸附法测可还原氧含量等手段对纳米钴粉进行表征,并进一步考察它与WC湿磨后的形貌变化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制出的纳米钴粉具有如下特性:分散性良好;基本呈球形;平均粒径≤40nm;氧含量≤1.92%。与WC湿磨过程中,这种纳米钴粉倾向于粘附在WC颗粒的外表。  相似文献   

11.
程娟  汪仕元  雍志华 《稀有金属》2003,27(4):507-509
用不同比例的Fe和Ni部分代替WC-8Co合金中的粘结剂Co,再添加微量的碳粉和稀土氧化物Y2O3制得WC-8(Fe,Co,Ni)RE硬质合金,测试了其物理机械性能,研究了粘结剂各种成分及烧结温度、烧结气氛对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在一定的烧结工艺下,以Fe和Ni部分代替Co所制得的WC-8(Fe,Co,Ni)RE硬质合金,其性能可以达到甚至超过YG8的标准,同时对影响WC-8(Fe,Co,Ni)RE硬质合金性能的一些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硬质合金渗碳时碳原子在钴粘结相中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所导出的扩散系数方程式适用于非金属扩散原子在液态金属中的扩散系数计算,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具有较好的符合性。  相似文献   

13.
以KCl为熔盐,采用熔盐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1/3Ni1/3Co1/3O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此方法制备产物具有较好的晶形,颗粒较均匀.XRD表征结果显示产物为层状结构,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出材料在3.6 V平台附近有较大的可逆容量.在900℃时保温8 h时合成的LiMn1/3Ni1/3Co1/3O2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制作成AA电池,在2.75~4.2 V之间进行充放电测试,在1 C倍率下放电,LiMn1/3Ni1/3Co1/3O2的初始放电容量可达132.9 mAh/g,循环50多次后容量仍为124.6 mAh/g,容量保持率为93.75﹪.  相似文献   

14.
利用镍、钴的EDTA络合物在强碱性介质中有效稳定常数的不同,用钙盐返滴定的方法,对硬质合金中的镍、钴两元素进行连续测定。方法快速、准确,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测定结果与标准值或经典的分离分别测定法的结果均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利用聚乙烯(PE)与Ni_2O_3混合后在氩气气氛下反应制备Ni-C微粉。探究质量混合比与反应温度对Ni-C微粉生成及性能的影响。采用同步热分析仪(TG-DSC)监测反应过程,Ni-C微粉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由XRD和SEM-EDS确定,Ni-C微粉析氢催化性能由电化学工作站测试(Parstat 3000A)。研究表明,PE与Ni_2O_3混合物在加热过程中PE熔化后与Ni_2O_3反应。温度高于1 073K条件下,固相产物由镍、碳单质组成。固相产物的镍含量随样品中Ni_2O_3含量升高而升高;温度升高使镍单质的团聚程度增大。样品PE/Ni_2O_3=1/3在1 073K下所得Ni-C微粉优于铂片的析氢催化性能,低于铂片电极的过电势。在1 000次循环伏安测试后仍保持了良好的析氢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紫脲酸铵为指示剂,用EDTA为滴定剂,在氨性介质中联测Co,Ni。首先取一份试液,用EDTA直接滴定剂Co-Ni的合量。然后,另取一份试液,用(NH4)2S2O8掩蔽Co,再用EDTA滴定测得Ni分量。该方法用于硬质合金中Co,Ni的测定,结果满足。  相似文献   

17.
同时具有高硬度与高韧性特性的硬质合金成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3种类型截齿制备的7个试件,采用X射线能谱仪和洛氏硬度计分别对其元素含量分布及硬度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试样都是WC-Co基硬质合金;(Co+Ni)可以提高硬质合金的韧性,同时也会降低其硬度;添加剂TaC、TiC可以提高硬质合金的硬度,TaC、TiC对合金硬度的增强作用明显超过Co、Ni的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添加微量稀土氧化物对WC-8Ni硬质合金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在用X射线。射、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等手段对含稀土WC-8Ni合金进行显微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稀土在合金中的分布状态、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其强化机理。井指出,通过添加微量稀土氧化物,可使WC-8Ni硬质合金的物理机械性能接近和达到YG8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The Microstructure and room temperature abrasive wear resistance of chromium carbide reinforced NiM3Al matrix composite cladding at different depth on nickel base alloy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microstructure 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 Ni3 Al matrix composite at different depth. Three kinds of tests, designed for different load and abrasive size, we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wear behaviour of this material. Under all three wear conditions, the abrasion resistance of the composite cladding at the depth of 6 mm, namely NC-M2,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mposite cladding at the depth of 2 mm, namely NC-M1. In addition, the wear-resistant advantage of NC-M2 was more obvious when the size of the abrasive was small. The relative wear resistance of NC-M2 increased from 1.63 times to 2.05 times when the size of the abrasive decreased from 180 μm to 50μm. The miero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cladding showed that the size of chromium carbide particles, which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cooling rate of melting pool, w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from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coating and substrate varied gradually. The chromium carbide particles near the interface were finer than that far from inter-face, which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erent wear resistance of the composite cladding at different depth.  相似文献   

20.
关于纯Ni、纯Co及WC-Co硬质合金比饱和磁化强度值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涉及纯Ni、纯Co及WC-Co硬质合金的比饱和磁化强度值的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部分论文(20多篇)的数值(以A·m2/kg为单位)约为正常值的4π倍。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对于比饱和磁化强度测定值,估计是有关作者在进行电磁量的单位换算时出现了失误;而对于由相关数据所得的比饱和磁化强度计算值,是由于其测定的饱和磁化强度值约为正常值的4π倍所致。为便于分析讨论问题,对有关物理量的定义及相应的单位换算公式也作了相应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