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氧化锰矿与黄铁矿直接浸取生产电解金属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峰 《中国锰业》1989,(4):41-44
本文介绍了用氧化锰矿与黄铁矿直接浸出、生产电解金属锰的原理及其工艺实践。  相似文献   

2.
硫化铅还原硫酸浸出锌电解阳极泥中二氧化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株冶电解锌阳极泥开展了用PbS做还原剂硫酸还原浸出二氧化锰的试验研究,纯PbS矿物样还原浸出试验考察了PbS颗粒细度、PbS与MnO2摩尔比、硫酸与MnO2摩尔比、浸出反应温度、浸出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锰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bS颗粒越细,其与MnO2接触的表面积就越大,锰浸出速度就越快;PbS与MnO2摩尔比、硫酸与MnO2摩尔比、浸出反应温度、浸出反应时间等对锰的浸出速度有很大影响,在采用0.037~0.074mm的纯PbS条件下,试验获得的最佳浸出条件是PbS:MnO2摩尔比〉0.5,H2SO4:MnO2摩尔比3,浸出反应温度90℃,时问2h。在较佳条件下用0.037-0.074mm纯方铅矿样做还原剂可获得锰浸出率85%以上的试验指标,在同样条件下用实际硫化铅浮选精矿样做还原剂可获得锰浸出率93%以上的试验指标。实际PbS浮选精矿样还原浸出试验表明ZnS和Fes2等其它硫化矿物对二氧化锰存在协同还原浸出作用,协同还原浸出作用造成浸出液含杂升高,浸出渣中铅含量降低。因此,如果需要利用含Mn^2+浸出液制备高纯的锰产品,同时为了便于浸出渣配料人炉冶炼,宜采用品位较高的PbS浮选精矿样做还原剂。  相似文献   

3.
对株冶电解锌阳极泥开展了用PbS做还原剂硫酸还原浸出二氧化锰的试验研究,纯PbS矿物样还原浸出试验考察了PbS颗粒细度、PbS与MnO2摩尔比、硫酸与MnO2摩尔比、浸出反应温度、浸出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锰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bS颗粒越细,与MnO2接触的表面积就越大,锰浸出速度就越快;PbS与MnO2摩尔比、硫酸与MnO2摩尔比、浸出反应温度、浸出反应时间等对锰的浸出速度有很大影响,在采用0.037-0.074mm的纯PbS条件下,试验获得的最佳浸出条件是PbS:MnO2摩尔比〉0.5,H2SO4:MnO2摩尔比3,浸出反应温度90℃,时间2h.在较佳条件下用0.037-0.074mm纯方铅矿样做还原剂可获得锰浸出率85%以上的试验指标,在同样条件下用实际硫化铅浮选精矿样做还原剂可获得锰浸出率93%以上的试验指标.实际PbS浮选精矿样还原浸出试验表明ZnS和FeS2等其它硫化矿物对二氧化锰存在协同还原浸出作用,协同还原浸出作用造成浸出液含杂升高,浸出渣中铅含量降低.因此,如果需要利用含Mn^2+浸出液制备高纯的锰产品,同时为了便于浸出渣配料入炉冶炼,宜采用品位较高的PbS浮选精矿样做还原剂.  相似文献   

4.
低品位二氧化锰矿的实验室焙烧还原多采用箱式电炉法、小型转炉法、微波炉法等,由于还原气氛的制约,还原率多在90%以下。借助最新研制的焙烧还原实验炉装置,通过对某低品位二氧化锰矿的焙烧还原试验研究,拟定了该二氧化锰矿的最佳焙烧条件,取得了还原率97.5%以上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锰矿经还原焙烧后用硫酸浸出特性的研究,是高效利用锰矿资源的基础性工作。试验在某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还原焙烧设备中取得的二氧化锰还原率94.67%的矿粉,通过浸出试验研究,获得了该还原焙烧矿粉的最佳浸出条件:粒度-0.15 mm、酸矿比0.64~0.70、温度60~80℃、时间60 min。最后经条件验证试验,锰浸出回收率可达91%以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氧化锰矿为原料还原得到一氧化锰物料,当酸矿比为0.6以上,温度达60℃,液固比为6-8时,锰浸出率可达到90%以上。不同搁置方式对一氧化锰物料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在不搅动的条件下搁置50 h,一氧化锰物料没有明显的氧化,但在冷却过程中加以搅动,还原好的物料很快发生氧化,锰的浸出率降至70%以下。  相似文献   

7.
以红土矿为实验原料,采用还原炉一热天平减重法,研究预还原温度、时间、气氛及石灰加入量对红土矿预还原焙烧过程中镍预还原率的影响。并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得出红土矿中镍的预还原率。结果表明,在回转窑预还原焙烧工艺中最佳的工艺条件为:预还原温度为950℃、预还原时间为80min、预配焦炭为红土矿量的2.3%、石灰加入量为理论计算所需量的35%~50%。  相似文献   

8.
以含锶铅锰废弃渣为原料和焦煤为还原剂,采用还原焙烧浸出法回收锰。研究了焙烧时间、还原剂过量系数对锰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剂过量,焙烧时间为90 min,强制冷却即刻浸出,锰的浸出率最高可达98.28%。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选择性还原焙烧-硫酸浸出两段工艺处理高铁锌焙砂的方法.首先在CO还原气氛下将锌焙砂中的铁酸锌选择性转化为氧化锌和磁铁矿,然后采用硫酸浸出使可溶锌溶出而铁存留于渣中,实现铁锌有效分离.主要考察了还原焙烧以及硫酸浸出的工艺条件对铁锌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化学分析法及XRD、SEM-EDS的检测手段对焙烧样品进行分析.以可溶性锌和亚铁的含量作为焙烧评价指标,得出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750℃,焙烧时间60 min,CO浓度8%,CO/(CO+CO2)气氛比例20%,此条件下可溶锌率由原焙砂中的79.64%提高到91.75%;以铁锌浸出率为考察指标,得出最佳浸出条件为∶常温浸出,浸出时间30 min,浸出酸度90 g/L,液固比10∶1,此条件下锌铁浸出率分别为91.8%和7.17%.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采用还原焙烧法从赤泥中除铁。试验结果表明:铁去除率达80.68%,钪损失率为2%;在400~500℃条件下,Fe2O3转变为Fe3O4阶段的还原反应动力学与界面化学反应控制模型符合较好;550℃以上,反应由界面化学反应和气体内扩散混合控制。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SO2还原MnO2的简要原理,进行了浸出、净化、电解金属锰全流程试验研究,获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与较好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电解金属锰清洁生产现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立群 《中国锰业》2008,26(1):31-33
电解金属锰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是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文章分析了电解金属锰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对电解金属锰企业在《电解金属锰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水平作了评价,指明了该行业清洁生产的前进道路。  相似文献   

13.
郁青春 《稀土》2002,23(2):13-15
本文研究了包头稀土精矿不同状态下的分解率 ,通过对比发现在助熔剂 (Na Cl Na2 SO4)和氧化钙存在的情况下 ,包头稀土精矿可以得到有效的分解 ,采用正交试验得到分解包头稀土精矿合理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硫磺为还原剂,硫酸溶液为浸出剂,通过火法—湿法耦合的方法提取电解锰阳极泥中的锰和尾渣富集铅。对硫磺用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出温度、硫酸用量等工艺参数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当硫磺和锰阳极泥的质量比为1.0、焙烧温度300 ℃、焙烧时间60 min、硫酸和锰的摩尔比0.9、浸出温度25 ℃、浸出反应20 min时,锰的浸出率为98 %,尾渣含铅量30.5%。  相似文献   

15.
黎贵亮 《中国锰业》2008,26(1):27-30
大新锰矿低品位氧化锰粉矿细碎至-3mm后通过单一干式强磁选得到磁选精矿含锰34.80%,锰回收率86.60%;通过干式强磁一跳汰重选得到化工锰精矿含锰38.60%,锰回收率41.17%;7台金锰精矿含锰31.95%,锰回收率45.43%;两个精矿锰总回收率86.60%。  相似文献   

16.
钟琼  高栗  杨婵  郭正 《中国锰业》2007,25(1):27-29
采用离子交换膜-电解分离技术处理电解金属锰生产废水,在实验基础上确定极板距离为3cm、阴极区的最佳电解液为(NH4)2SO4溶液及最佳pH值为8.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电解锰废水锰的电沉积效率达到62.44%。  相似文献   

17.
含碳锰团块固态还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梦珑 《中国锰业》2000,18(1):36-38
采用反应逸出气体缸外吸收法对含碳锰团块的固态还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还原温度是影响还原的主要因素;在试验条件下,锰的还原并不充分,而铁的还原非常完全,铁的金属化率在1100℃时,达97%以上,而添加KCl和BaCl2盐类对还原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AOD生产不锈钢时还原期炉渣二元碱度在2.0以上时具有较高的熔点,加入15kg/t以上的萤石完成化渣。对AOD还原期化渣的机理进行分析,试验在不同碱度下一次还原不加萤石的化渣效果。结果表明,依靠低碱度进行一次还原化渣的工艺可行,但需要增加二次还原,即:AOD一次还原炉渣碱度控制在1.7,在倒渣完毕补加石灰、萤石进行二次还原、脱硫,来预防钢水过氧化造成钢包侵蚀引发的增碳问题;同时,为消除石灰增碳以及保持较好活性度,二次补加石灰酌减控制在2%~4%。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改变浸出工艺中的除铁顺序,1 t电解金属锰产品可节约氧化剂费用约110元,除铁效果好,余酸低。对比单一采用福美钠(以下简称为:SDD)除杂和SDD加无机硫化剂A混合除杂效果,表明SDD加无机硫化剂A混合除杂对重金属,尤其是对锌的除杂效果明显,溶液质量稳定,为生产电解优质金属锰产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