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崔栋梁  邹树松 《河北冶金》2012,(5):17-19,21
通过测试DH36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对其不同变形量及变形温度条件下单道次轧制后奥氏体再结晶百分比进行了测定。结合控轧控冷生产实践与分析现场轧制数据,认为DH36钢的最佳终轧温度为800~830℃、冷却速度5~7℃/s、最佳终冷温度685~715℃,在此工业条件下生产DH36钢的低温冲击韧性符合船级社要求。  相似文献   

2.
应用正交试验、模式识别技术对影响高强度船板冷弯弯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制订了控制工艺参数,提出了改善冷弯性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天钢开发与试制DH36高强度船板钢的实践.通过设计合理的化学成分,严格控制炼钢、轧钢等各工序的工艺操作,开发出了DH36高强度船板钢,并顺利通过中国船级社的认证.  相似文献   

4.
E36高强度船板钢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湘钢宽厚板厂开发E36高强度船板钢的主要技术思路和工艺路线。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钢水纯净度控制和控轧控冷工艺,得到钢质纯净、组织细化的E36级船板,使其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满足了船级社的认证要求。  相似文献   

5.
潘伟 《酒钢科技》2002,(3):18-22
本叙述了高强度船板钢的质量特性和基本要求,介绍了钢种开发工艺技术设计及钢种开发关键工序控制环节,通过生产实践证明,采用设计的工艺技术路线能够满足各国船级社对高强船板的实物质量,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研究了TMCP控轧控冷工艺及正火处理对EH32高强度船板用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组织和性能分析,制定了合理的实验室EH32船板钢生产工艺,并为工业生产提供指导。结果表明,采用TMCP工艺生产薄规格EH32船板时能获得理想的组织和性能,采用正火处理的厚规格船板具有良好的低温韧性,弥补了TMCP工艺生产厚规格低温冲击韧性及时效冲击韧性值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强般板技术要求及我公司实现情况,制定A32、A36高强船板的工艺路线,设计要求。阐述微合金化技术、稀土处理技术和控制控冷技术是提高钢板综合性能,特别是低温冲击韧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高强度船板钢的研发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近年来高强度船板钢的重点研发领域-低温韧性、优良耐腐蚀性、大线能量焊接性、疲劳性能等研究,介绍了最新高强度船板钢的研究和开发特点,生产典型高强度船板钢的关键技术.当前船板钢的开发趋势为通过低C、高Mn、复合微合金化、控轧控冷工艺和表面技术生产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和制造工艺性能优良的船用钢板.  相似文献   

9.
谭海鹏  任学平 《天津冶金》2011,(1):20-22,49
通过不同的控冷工艺既采用不同的冷却速度、终轧温度及终冷温度对船板钢DH36的冲击韧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最佳的控冷工艺:38mm厚的钢板,终冷温度控制在660℃~680℃,50mm厚的钢板,终冷温度控制在630℃~670℃。使船板钢低温冲击韧性满足标准和船级社要求。  相似文献   

10.
船板钢作为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的核心材料之一,其性能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海洋工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综述了特殊服役条件下对船板钢化学成分以及性能的要求,介绍了船板钢的开发特点以及国内外生产船板钢的关键技术,分析了船板钢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钢铁企业船板钢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杨军 《鞍钢技术》1997,(10):27-30
高强度船板第一次正火后力学性能不合格,又在两相区加热进行不完全奥氏体化正火试验,产生了细粒状贝茵体组织,使高强度船板力学性能满足了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the reasonable rolling technology of 780 MPa hot‐rolled Nb‐Ti combined ultra‐high strength steel, the effect of deformation and microalloy elements Nb and Ti on phase transformation behaviors was investigated by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deformation promoted ferritic transformation; due to the carbon content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 was lower (<0.12% wt), the deformation indirectly impacted perlitic transformation through promoting ferritic transformation; the effect of the deformation on bainitic transformation was subject to condition whether proeutectoid ferrite precipitated before bainitic transformation. At low cooling rate of 0.5 °C/s, Nb and Ti promot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γ → α, but that not good for refining the ferrite grain; at high cooling rate of 25 °C/s, Nb and Ti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 bainitic transformation. The recrystallization stop temperature of experimental steel was greater than 1000 °C,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point Ar3 was 764 °C. In order to obtain the fully bainite microstructure in the practical rolling process, the cooling rate should be controlled above 15 °C/s, the start finish rolling temperature between 950–980 °C, the finishing temperature between 830–850 °C, the coiling temperature between 450–550 °C.  相似文献   

13.
利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铌-钛微合金化试验钢在变形与未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相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在2~50℃/s的较大冷速范围内均可获得贝氏体组织,且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组织中粒状贝氏体的量下降,板条贝氏体的量增加;同时变形促进相变,有利于奥氏体中新相的形成。用热膨胀法建立了试验钢静态与动态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  相似文献   

14.
通过热模拟试验测定了F40高强度船板在1~35℃/s冷速下的相变过程,绘制出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分析了不同冷却速度对相变规律和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F40 Ar3为760℃,冷速在5~15℃/s时组织主要为准多边形及针状铁素体,是F40比较理想的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5.
衣海龙  徐洋  孙明雪  刘振宇 《钢铁》2013,48(2):49-52
 以一种屈服强度为600MPa的热轧高强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超快冷工艺与层流冷却工艺的对比试验,对试验钢进行了力学性能、SEM、TEM及EDS分析。结果表明:与层流冷却工艺相比,超快冷工艺有效提高了钢的性能,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90和60MPa,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为670、740MPa及19%,-20℃冲击功为105J,具有良好的强度及韧性。经过超快冷后,试验钢的组织为细化的铁素体,其强化相为细小的铁素体及细小析出物。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改变终轧温度及轧后冷却速度,研究了终轧温度及轧后冷却速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轧后加速冷却的方法,可以显著细化Q460的铁素体晶粒,从而提高其强韧性能。当冷速从2℃/s提高到3.86℃/s时,铁素体晶粒直径从11.5μm细化到8.33μm。当冷速达到2.96℃/s以上时,Rel≥475MPa,Rm≥600MPa,屈强比为70%-80%。  相似文献   

17.
采用热力模拟试验技术、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并结合宏观硬度测试,研究了钛微合金钢形变奥氏体的连续冷却相变和组织演变规律,建立了试验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探讨了不同冷速对第二相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速下,试验钢获得了不同的微观组织,随冷速增加,第二相析出量增多,尺寸更细小,但冷速过高,析出被抑制。  相似文献   

18.
吴迪  李壮  吕伟 《钢铁》2012,47(8):36-38,40,42
通过实验室热轧机组的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了控轧控冷参数对超高强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温度终轧,轧后不同方式冷却,抗拉强度几乎都在1 000MPa以上,屈强比在0.54~0.62之间,伸长率在13%~17%之间。铁素体晶粒随终轧温度降低和冷却速度加快而细化;终冷温度降低,贝氏体量增多。经800℃终轧后层流冷却至560℃左右空冷,由于铁素体晶粒细化,组织中大量的粒状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的孪晶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使抗拉强度达1 130MPa,伸长率达16%,强塑积达到18 080MPa.%的最高值。控轧控冷获得以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为主并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的复相组织,使试验钢具有了优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热轧低碳钢不同冷却模式下的相变模拟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了控轧控冷中输出辊道上冷却模式对低碳钢相变的影响。以低碳钢SS400为例,针对鞍钢热轧带钢厂1780生产线,计算了输出辊道上3种不同冷却模式下低碳钢的相变行为,包括铁素体转变开始温度、组成相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以及铁素体体积分数沿带钢长度方向的分布。研究表明,冷却模式对输出辊道上带钢的温度一时间曲线、铁素体转变开始温度及组成相的演化过程影响较大,但对最终组成相的体积分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